中国进一步加强对国企海外投资的监管

2017-08-10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7年第55期(总第1760期)2017年8月7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中国进一步加强对国企海外投资的监管  加密货币热潮是否泡沫?  欧元涨势良好,须谨防黑天鹅  中国围捕经济中五只“灰犀牛”  哈佛教授罗格夫:中国债务泡沫可能破裂  从日企业绩看中国经济  中国外汇储备连续六个月增加

 

经济热点

 

  中国进一步加强对国企海外投资的监管

  [摘要:从本周开始,中国财政部将要求中央和地方国有集团说明海外投资的财务可行性,并在事前评估其中的政治风险,同时也要执行更严格的审计机制。大多认为企业认为,目前不会对国内企业海外投资“踩刹车”,而是会对一些非理性的对外投资行为更加关注,尤其是不使用自有资金,而是通过国内大规模借债,占用外汇资本,又对国家产业升级没有帮助的非技术、非资源、非主业相关的对外投资,而对满足“一带一路”倡议,以购买先进技术、成熟品牌和渠道为主要目的的“走出去”仍会支持。]

  海外投资进一步收紧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中国金融监管机构进一步收紧了对挣扎中的国有企业实施境外投资的监督,以便限制资本外流,遏制风险。

  从本周开始,中国财政部将要求中央和地方国有集团说明其海外投资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并在事前评估其中的政治风险,同时也要执行更严格的审计机制。

财政部管理办法也要求所有国有集团完善外币交易的书面纪要,以减轻境外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掩盖资本外流的担忧。

  中国领导人鼓励国企“走出去”,拿出资金实施海外通信、铁路和建筑项目。中国打算总共投资9000亿美元,实施标志性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计划。

  然而,在国有集团把资源投向中亚、东南亚和非洲时,它们也面临着更大的信用与政治风险。分析人士也担心,一带一路狂热刺激国有集团批准了存在财务风险的项目。

   “中国监管机构显然认为,过去几年里发生的这类谁可以自由参与的疯狂收购,是不可接受的,他们想重申政府在企业对外投资中的看门人角色,”北京咨询机构龙洲经讯(GaveKal-Dragonomics)的分析师谢艳梅说。

  在债务和产能过剩的重压下,中国的国企在盈利能力方面很难赶上民企。作为回应,当局已把表现不佳的国企与更强的国企合并,并警告国企减少非战略性的投资项目。

  “有一部分投资实际上跟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政策要求不符合……对中国也没有太大的好处,同时在外面还引起了一些抱怨,”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份说,“因此,进行一定程度的政策指导,我们认为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成效的。”

  长期以来,中国监管机构一直寻求在指导国企投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今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制定了一份“负面清单”,规定了禁止国企投资的行业。本周的管理办法使企业海外投资接受更严格审查。

 

 

  但分析人士表示,这种高压执行也许无法让国企摆脱财务困境。“国企不太擅长于投资能带来商业利润的项目,但官员们将在这类投资决策中做得更好的想法,是让人怀疑的,”谢艳梅说。国资委1月份所推管理办法的要求之一是,国企在投资海外时要吸引第三方投资者加入,这是为了推进国有与民营资本融合,形成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然而,中国财政部本周宣布,已发现多个面向基础设施投资的PPP项目其实是地方政府的“变相举债”。

  新加坡联合早报援引彭博社消息报道说,中国收紧企业海外收购是害怕重演日本当年的错误。

  6月份,中国银监会据称通知部分大型银行,要求它们提供对海航集团、安邦保险集团、大连万达集团、复星国际和浙江罗森内里投资公司的境外投资借款情况及风险分析。

  报道还称,今年早些时候,一项重要报告研究了中国如何才能避免重蹈日本上世纪90年代的泡沫破裂以及之后几十年经济停滞的覆辙。报告涵盖的主题广泛,从有关汇率的广场协议、房地产市场泡沫到导致日本成为亚洲老龄化最严重国家的人口结构。

  报告警告,中国面临重演日本在1980年代经济持续两位数增长并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后所犯错误的风险。报告举日本人收购卵石滩高尔夫俱乐部、哥伦比亚影业和位于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为例,说明当企业手握本币汇率优势并能利用国内大幅升值的土地为抵押获取低廉融资之时,有哪些潜在的风险。报告提出的关键性政策建议之一,就是有必要抑制中国几家民营巨头在全球疯狂收购的行为。报道称,这一建议成为中国采取行动打压企业对外投资的至少一个关键理由。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去年增至创纪录的2460亿美元,但在当局采取限制措施后,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收购金额同比大幅下滑55%

  海外投资何去何从?

  据《第一财经》报道,结合近来多个相关部门关于企业出海相关监管政策的发声,第一财经记者咨询了多个已在进行海外投资并购的企业,大多认为目前不会对国内企业海外投资“踩刹车”,而是会对一些非理性的对外投资行为更加关注,尤其是不使用自有资金,而是通过国内大规模借债,占用外汇资本,又对国家产业升级没有帮助的非技术、非资源、非主业相关的对外投资,而对满足“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以购买先进技术、成熟品牌和渠道为主要目的的“走出去”仍会支持。

  比如对于这几年频繁进行的海外投资并购逻辑,海航集团方面给第一财经记者的回复就是,遵循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发展导向,以服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实施方向,在产业布局上则紧密围绕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三大支柱产业及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开展境内外投资和并购。

  而根据德勤发布的《2017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指南》,目前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表现活跃。2016年全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就达145.3亿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8158份,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同比增长36%,主要流向新加坡、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投资的主要方向是金属和能源开采和制造业、基础设施如电力和建筑业,还有橡胶制品;增长最快的则是南亚地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主要投资到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技术、软件设计开发、金属开采和制造等行业。

  德勤预计,2017年“一带一路”国家倡议驱动的海外投资仍将保持旺盛势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建立产业园区的步伐有望继续加快。

  不过,对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东方航空董事长刘绍勇曾提示相关风险,称目前“一带一路”相关个别节点国家安全局势严峻,几类风险特别值得关注:一是政治风险,受地缘政治影响,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导致有的项目可能遇上风险;二是法律风险,相关各国法律体系高度不一,企业进行投资决策之前,必须深入了解当地法律法规,尽量避免投资风险;三是文化风险,相关国家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如果不充分了解其习俗,可能在投资经营过程中遭遇额外风险;四是市场风险,从空间分布看,沿线许多地区情况复杂,市场风险相对较高。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加密货币热潮是否泡沫?

  伊莎贝拉•卡敏斯卡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认为:可以将加密货币看作影子银行业的简单进化。它是一种帮助企业融资的合理机制,还是一个正在形成之中的泡沫?

  假设在一个市场上,几乎任何人都能发行自己的货币,换取数百万美元流动性资金,而不产生负债。现在再假设在一个市场上,融资多少的唯一限制不是企业的生存能力或者未来产生正现金流的能力,而是你对分散化、密码或资本升值的理解的宽度和广度。

  这就是820亿美元加密货币市场的状态。在这里,最新流行的不是投资加密货币先驱比特币,而是投资于“首次货币发行”(ICO),它们承诺将在未来某个不明时间点发行有着数字存在理由的货币。

  根据最新计算结果,在双向加密货币市场,有900多种货币据信是活跃可交易的,要不然就是具备某种隐含的内在价值。最新发行的货币包括EOS,今年7月,这种加密货币筹到了2亿美元,而发行的货币“没有任何权利、用途、目的、属性、功能或特征,不论明显的还是隐含的,包括但不限于在EOS平台上的任何用途、目的、属性、功能或特征”。尚在计划中的有像InsureXPillar这样语焉不详的项目,前者承诺建立“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保险解决方案”,后者承诺创建“下一代开放源钱包”。这些只是每月都在发行的大量货币中的一部分。

  从去年身价暴涨,到如今遭遇信用危机,围绕比特币的争议与质疑始终未停息:什么是比特币?它究竟值多少钱?这种虚拟货币最终会实现普及还是走向灭亡?

  问题是,这种热潮是代表着一种帮助企业进入融资市场的合理机制,还是只是另一个正在形成之中的泡沫。

  目前,意见存在分歧。一方是成熟的参与者,例如咨询公司德勤(Deloitte)和蒂姆•德雷珀(Tim Draper)等风投名人,他们已表示暂时支持。他们希望培育这个市场,让它变成精通数字技术的初创企业或分散化企业的一个严肃且受尊敬的融资目的地。

  然而,很多其他人警告称,正在融资的项目有着旨在“进行一项有着巨大优势的事业,但没有人……知道它是什么”的公司的所有特征,就像查尔斯•麦凯(Charles Mackay)对历史上有名的投资者狂热事件的刻画——《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体疯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那样。

  然而,或许更好的方式是把它看作影子银行业的简单进化。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引入的全球监管框架将影子银行业扼杀在了萌芽之中。

  正如《货币问题》(The Money Problem)的作者摩根•里克斯(Morgan Ricks)所描述的那样,美国影子银行业体系过去存在于银行安全保障之外。与现在的加密货币市场一样,极少的监管限制意味着过度的风险承担和高回报。然而,最终事实证明,市场格外脆弱。始于2007年的危机最终撕裂了整个行业。

  里克斯表示,影子银行业核心的脆弱性不在于该体系内基础资产的质量差,尽管这一点确实造成了一定影响。决定性因素在于该行业有能力进行单边私营部门美元货币创造,目的是为风险特别高的资产融资,特别是山寨美元的创造,它们在全球流通,好像它们才是真美元。

  等到危急关头美元融资市场对资质差的发行者关闭时,影子银行业私募美元债务失去了真实美元的来源,来履行赎回承诺。

  因此,这种脆弱性直接与下列事实相关:在机构发行特定价值(即美元)的债务时,它们没有能力在流动性危机期间履行这种价值承诺,因为它们无法获得最后贷款人的帮助。

  因此,加密货币现象可以被视为影子银行业走向私人货币创造和流动性管理的下一阶段。投资者将把所有的流动性和价值风险带到他们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发行者则不必提供任何固定价值的担保。

  问题是:投资者是否意识到他们在此过程中承担的风险?他们是否认识到,这种被大肆吹嘘的高估值在多大程度上依赖流动性、因此可能无法实现。

  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是否意识到,一旦出了问题,政府这次将没有理由救助他们?

FT中文网,2017.8.4

  欧元涨势良好,须谨防黑天鹅

  据路透报道,欧元是今年在兑美元方面表现最好的主要货币,但利率优势正在萎缩以及欧元多仓规模庞大,都使得欧元更加可能出现回调。

  728日,欧元/美元触及20151月以来的最高点1.1777,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欧洲央行很快会开始缩减购债刺激的传言越来越多,以及美元指数跌至13个月低点。上半年欧洲多国选举尘埃落定之后,政治面平静下来,以及欧元区经济数据好转,也有利于欧元。希腊三年来的首次公债发售获得成功,说明投资者对欧元抱有信心。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6月在葡萄牙辛特拉的讲话,给欧元带来最大的助力。很多人认为德拉吉的讲话意味着欧洲央行接近结束购债计划。欧元兑美元也随之上涨近5%。“似乎是市场几乎对欧洲央行尽快收紧政策迫不及待了,却没有考虑到(欧元)当前的升速,”瑞士宝盛集团驻法兰克福首席汇市策略师David Kohl表示,“他们可能会有些失望。”

  2017年迄今欧元兑美元已经累计上涨近11%。同时,根据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数据,欧元多仓升至六年最高。现在一些分析师表示,欧元的涨势过大、过快了。“在欧元升值方面,外汇市场有些超前了,”RBC Capital Markets驻伦敦的10国集团(G10)汇市策略主管Adam Cole表示。他建议卖出欧元兑澳元等货币。

  欧元的突然下跌将对股市和债市的投资流向有影响,汇率上涨提升了市场的回报。据摩根士丹利策略师,今年第二季欧元涨势的一大推手便是无对冲股市资金的流动,欧元的任何疲势将引发资金外逃,尤其正值欧洲股票表现要逊于美国的股票。债市发出的预警信号最强。欧元区低评级国家的债券收益率溢价大幅缩水,接近两年低点。这降低了投资者借入瑞郎等低收益货币买入欧元债券所获得的回报。同样令人担忧的是,美德公债利差扩大,且若美元企稳,买入美债对欧洲机构投资者而言就更具吸引力。两年期美债收益率较德国公债高出203个基点,接近逾一个月来最高,10年期美德公债利差报177个基点,为两周来最阔。“如果这样的溢价继续保持有利美国的趋势,那么美元可能获得更好的动能,”Brown Brothers Harriman外汇策略全球主管Marc Chandler称。

  欧元目前也正在逼近可促成投资决定的关键技术阻力位。欧元徘徊在1.17美元左右,从月线图看,这是2008-2017年波动区间1.6040-1.0340美元的23.6%回档位。该水位上方则是1.20美元的重要心理关口,欧元上次交投在该水平是在20151月。其它一些指标显示欧元尚未被超买,但欧元衍生品市场却在发出警示信号。根据路透数据,欧元风险逆转指标目前处于逾七年来的最高位,乃说明仓位正在变得过高的信号。风险逆转指标是衡量未来三个月和一年期货币期权市场投资者信心的指标。此前已有先例。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20135月暗示,已经到了停止向美国经济挹注资金的时候。他的话导致了一场“退出恐慌(taper tantrum)”,美元指数到9月下跌超过3%,之后伯南克推迟缩减购债。以这个标准衡量,欧元的表现已经比美元要好了。

  并非所有人都认为欧元会下跌。从贸易加权角度来看,欧元与长期平均水准相比仍有些被低估,欧元区的经济前景也依旧光明。在Fidelity International的跨资产基金经理Kevin O'Nolan看来,“今年改变欧元命运的关键因素是政治。”他看好欧元,认为可以买入欧元,尤其是买欧元/卖韩元。

Reuters2017.8.1

中国经济

  中国围捕经济中五只“灰犀牛”

  吴丽英在《联合早报》发文称,中国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71415日召开之后,《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了三篇评论员的文章,就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风险及金融改革进行评论。

  在第二篇评论文章《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中,提到了灰犀牛的概念。评论称:“金融领域风险点多面广,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危害性强,必须格外小心,审慎管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

  评论未具体说明中国经济中存在着哪些“灰犀牛”,但提到:“要严密防范化解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影子银行业务风险、资本市场异常波动风险、保险市场风险、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切实防范金融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风险。”

  随后,“灰犀牛”这个词在中国爆红,尤其是中国金融界,发动了一场寻找灰犀牛的大运动。

据资料,“灰犀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于20131月在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根据他所著《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一般指问题很大,也早有预兆,但是视而不见,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导致了后果严重的问题或事件。

  在媒体热炒“灰犀牛”的同时,据经济观察网报道,727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经济一局局长王志军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点出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五大金融“灰犀牛”: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

  在发布会上,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还特别指出,所谓系统性风险,就是会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大局的风险,防止系统性风险,是从各个领域一些小的风险点去预防,比如同业的问题、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国有企业个别的债务违约问题、杠杆率比较高的问题。对这些风险要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化未来的大震为今天的小震,一点一点去处理,不要让其最后引发大的系统性风险,对中国经济会造成更加严重的伤害。杨伟民还说,在下半年的工作中,要做好去杠杆工作,因为这是风险的源头。不能为了保增长,任凭杠杆率继续回升。

  米歇尔·渥克在书中给出了灰犀牛风险的应对策略是:首先,要承认危机的存在;其次,要定义灰犀牛风险的性质;第三,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第四,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第五,要站在顺风处,眼睛紧紧盯住远方,准确预测远处看似遥远的风险,摒除犹疑心态,优化决策和行动过程;第六,成为发现灰犀牛风险的人,就能成为控制灰犀牛风险的人。

  显然,中国领导层正是认识到了“灰犀牛”在金融领域的存在及其危险性,将防风险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最近举行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就提出应对金融领域“灰犀牛”的正确姿态: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学防范,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

  在官方动手围捕灰犀牛之际,不少财经及金融界人士纷纷提出各自的警告。

  瑞信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在其博客中指出,中国已经有太长时间没有货币收缩期了,以致不少投资者将力度越来越大的信贷扩张看作常态。鉴于这次指令来自最高层,过去若干次试图收缩银根不成功的中国人民银行,这次将不会半途而废。他说,随着央行货币政策进入收缩期,资产价格下调的机会较大。同时,“经济出现下降周期势必带来更严峻的信贷环境、营商环境,个人消费和企业盈利会受到影响,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也会受到影响。企业和个人都应该为此做好准备,不仅自己要在现金流上审慎准备,还要关心自己上下游企业个人的资金状况。未来若干年重要的不是如何赚钱,而是守住风险的门户。”

  中国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则建议,投资者应当保持谨慎,尽量保持手中的流动性,不要急于做房地产市场的“接盘侠”,且要远离负债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银行股。具体来说:第一,树立坚定的风险意识,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资产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第二,踏空房地产大牛市的朋友们,这么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过来了,再继续坚持几年吧,千万别在泡沫破灭前冲进去当“接盘侠”。第三,远离那些“债多不压身”的大户,警惕庞氏融资陷阱,远离银行股。

  了解了中国官方捕捉五只灰犀牛对市场所产生的冲击力有多强大,也就不难理解中国一些知名海外并购大户,包括万达、复星集团和海航集团等匆匆脱售资产,偿还银行,降低杠杆率的一些行动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7月里,王健林一口气卖掉了近700亿元国内资产,复星也在今年多次出售资产,回笼300亿元资金。729日,从巴黎回上海航班上,郭广昌还表态称,这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最近对海外投资、中国金融乱相的梳理和规范,非常必要和及时。

(联合早报,2017.8.5

  哈佛教授罗格夫:中国债务泡沫可能破裂

  据联合早报网报道,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首席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Ken Rogoff)警告,中国沉迷于举债和依赖投资来拉抬成长,一旦这种经济模式无法支撑下去,恐引爆严重的金融危机。

  据自由时报电子报报道,长期以来对中国成长放缓提出警告的罗格夫表示,由于中国决策人士试图将经济转型为国内消费,中国经济发生硬着陆是难以避免的,未来五年中国将对全球经济造成最严重的风险。

  罗格夫指出,尽管中国政府已采取卓越的行动,管控十位数字的经济成长放缓,但强调中国快速的信贷成长,在中期内是难以支撑的。他表示,亚洲没有任何国家能成功戒掉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转向消费支出来带动成长。

  罗格夫说:“中国每年的信贷成长速度快于经济成长,有时候是经济成长速度的一倍,这种情况无法永远持续下去。即便信贷成长速度放缓至与经济成长速度一样,北京当局仍会面临问题。当你以高速驾驶火车时,铁轨上出现任何碎片,就可能出轨。”

  中国第二季经济成长率达6.9%,优于中国官方设定的全年目标6.5%。经济学家认为,中国下半年经济成长将放缓,因美国和欧元区需求减弱。中国政府已加强去杠杆行动,维持经济和金融稳定。

  罗格夫指出,除非中国决策人士仍保持警戒,中国经济可能加速放缓。他说:“若中国经济加速放缓,很多泡沫可能破裂,即便中国政府曾用聪明的手段管控经济。”

(联合早报网,2017.8.6

  从日企业绩看中国经济

  据日经新闻报道,工程机械和机床等中国业务的比重较大的日本企业的业绩表现良好,20174-6月这些企业的财报相继给出了优异的成绩。小松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上年同期的2.3倍。起拉动作用的是中国的设备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中国的汽车和半导体的增产投资及自动化投资增加,公路和铁路建设也在快速推进。不过不少观点认为要警惕秋季以后中国经济失速。

  中国今年4-6月的GDP增长率为同比增长6.9%,比起一年前的6.7%,增长速度有所提高,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和个人消费起到了带头作用。不少中国业务较重的日本企业的业绩与中国经济的恢复是一致的,2016年下半年以来利润增长明显。

  在政府的主导下,中国各地积极推进了高铁和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投资。从中受益的是日本的工程机械行业。小松728日发布了4-6月的财报(美国会计标准),净利润为上年同期的2.3倍,达到363亿日元。公路、机场和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中使用的建筑机械需求扩大。小松工程机械部门的中国销售额达到上年同期2倍的383亿日元。

  中国的经济复苏还推动了全球的采矿设备订单增加。随着煤炭需求高涨,印度尼西亚的采矿设备运转时间延长。小松的常务执行董事稻垣泰弘透露:“消耗型零部件的销售在大幅增加”。

  神户制钢所的液压挖掘机在中国的销售情况也表现良好,728日将2017财年(截至20183月)全年的最终损益预测调整为350亿日元盈利(上财年亏损230亿日元),较原来的预测上调了50亿日元。该公司副社长梅原尚人感叹道:“中国市场的复苏速度超过了预期”。

  “中国的增长超过想象”,在728日的电话会议上,工厂自动化设备和工业机器人综合制造商发那科会长兼首席执行官稻叶善治这样强调。该公司当天发布的4-6月净利润同比增长35%,达到408亿日元。机床操作所需的数控(NC)装置、工业机器人及小型切削机的全球销量扩大,其中中国的增幅尤为显著。

  日本半导体厂商瑞萨电子面向中国的需求也在扩大。该公司728日发布的4-6月财报中,净利润达到上年同期的2.7倍。因人工费上涨,工厂的自动化设备使用的半导体以及空调用半导体的销量增长。

  新日铁住金2季度的最终总损益从亏损146亿日元转变为盈利713亿日元的,这受到在中国的自行车和家电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的热轧卷板(Hot Coil)的价格上升影响。

  不少日企经营者对中国经济的坚挺感到惊讶。新日铁住金的荣敏治副社长关于钢材需求表示,在早春还认为“通过调整库存,2-3个月内供求会放缓”,但在728日的决算会上,他则表示“中国眼前的钢材市场状况坚挺”。

  日本股市中和中国相关的股票的评价也在提高。由和中国关联紧密的股票构成的“日经中国关连株50”指数在6月中旬后保持持续增长。于727日达到了约111个月以来的最高点。

  中国面向基础设施投资扩大的原因之一被认为是地方政府提前进行了投资。有观点认为2017年下半年要警惕其反作用造成的投资减少。神户制钢的副社长梅原表示:“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会一直这样长期自然增长的想法过于乐观”。小松则没有调整预计本财年将比上财年增长5-10%的中国工程机械市场整体的需求预测。

  但发那科则上调了2017财年为的业绩预期。发那科首席执行官稻叶善治指出,量产美国苹果的新款智能手机,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电子设备代工服务商(EMS)的订单增加,面向汽车、建筑机械和半导体的机床需求也在迅速扩大。发那科将2017财年全年的净利润预期从1169亿日元上调了3%,达到1315亿日元。

(联合早报,2017.8.2

  中国外汇储备连续六个月增加

  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7月份外汇储备较前月增加239.3亿美元,至3.081万亿美元,为连续六个月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目前是全球最高的。

  数据显示,中国7月份外汇储备连续第六个月攀升,6月份外汇储备增加32.2亿美元。接受《华尔街日报》调查的经济学家预期7月份外汇储备增加150亿美元。中国政府继续加强对资本外流的管制,以支持人民币汇率,限制外汇储备减少。

  20146月末,中国外汇储备达到39932亿美元的峰值,此后出现了递减,20157月为3.65万亿美元,201512月为3.33万亿;20167月为3.2万亿美元,20171月,跌破3万亿美元关口,为29982亿美元。但从2月开始,外汇储备规模重回3万亿之上,并逐月连续增加。

(综合信息)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7年第55期(总第1760期)2017年8月7日(星期一) 

     

  地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编:100836  

  电话:(010)68034160         传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