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还能走多远?

2017-09-26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7年第67期(总第1772期)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比特币还能走多远? 警惕经济学界对女性的歧视 中国境内外资本市场连通仍存“接口”障碍 从日本的六次产业到中国的田园综合体

经济热点

  比特币还能走多远?

  [摘要:比特币中国9月14日表示,将从9月30日开始停止所有交易,引发比特币进一步下跌。金融界普遍看衰比特币走势。FT社评认为,未来还会有更多傻瓜被不良ICO蒙骗,但区块链技术也可能被证明是有用的。在金融领域,创新和投机性狂热往往一同出现。]

  比特币市场进一步下跌

  中国的比特币交易平台--比特币中国9月14日表示,将从9月30日开始停止所有交易,引发比特币进一步下跌。目前比特币较本月稍早触及的纪录高位已贬值超过30%。

  中国比特币交易行业在最近几年快速增长,因相关交易所允许用户免费展开交易,吸引大量投资者与投机客蜂拥而至。

  但这种情况促使中国监管机构出手打压比特币交易,旨在消除潜在的金融风险。比特币交易市场风险高且具有投机性质,但今年在消费者涌入的推动下实现前所未有的高增长。

  在比特币中国宣布将停止交易的几小时前,第一财经援引上海金融业消息人士报导称,中国将于9月底全线关停所有比特币交易平台。

  比特币中国称,这项决定是根据9月4日下发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文件精神而做出的决定。中国对数字货币投资风险甚感忧心,下令叫停代币发行融资活动(ICO)。

  根据行业网站Coinmarketcap,中国以及其他国家当局的行动,已引发管制比特币的范围恐将扩大而抛售比特币,比特币整体价值与其本月初创下纪录高点的时候相比,已跌去了将近600亿美元。“中国的禁令导致市场恐慌,信息好坏不一、情势不明,市场信心因而转为负面,”资讯分析网站Cryptocompare创办人Charles Hayter说。

  比特币中国官网称,比特币中国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周四起停止新用户注册。2017年9月30日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将停止所有交易业务。

  受此消息影响,比特币中国的比特币价格大跌,1233 GMT时,重挫18%至20510元人民币。

  比特币在美国交易平台Bitstamp最多下跌了10%,至五周低位3426.92美元,9月2日曾触及近5000美元的纪录高位。

  恐慌情绪也扩散到其它加密货币,据Coinmarketcap,比特币的主要竞争对手以太币也挫跌了约10%。路透和其他媒体本周援引消息人士报导称,中国计划进一步取缔可交易虚拟货币的交易平台,但监管当局尚未做出正式宣布。中国国家媒体援引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的数据报导称,中国投资者1-6月通过首次代币发行(ICO)向加密货币投入了达26亿元人民币。

  比特币9月料创下2015年1月以来最差月度表现。

  金融界看衰比特币

  摩根大通行政总裁戴蒙预期比特币买家将面对巨大损失。据路透报道,摩根大通行政总裁戴蒙直言,虚拟货币比特币是一个骗局,泡沫最终会爆破,令电子虚拟货币的发展受到重创。他戴蒙指比特币“行不通”,又指不能参与人们凭空发明货币的业务,并以为参与买卖是聪明。他称若发现旗下交易员参与虚拟货币交易,会实时解雇他们,因为一来违反公司规则,二来他们愚蠢,两者均很危险。但戴蒙承认,其一名女儿已买入一些比特币。他指比特币较郁金香泡沫更糟,预期比特币买家将面对巨大损失,亦对人们未见到问题感到震惊。他表示不会沽空比特币,并说比特币可升至2万美元,但最终会崩盘。

  继摩通CEO戴蒙抨击比特币为骗局后。据外媒报道,安联首席经济顾问、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PIMCO)前第二把交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经济师埃利安表示,比特币无可能会被广泛使用,相信要跌三分一,甚至要跌足5成才是合理价格。埃利安指,并非全球各地的政府都希望使用比特币。不过,他认为比特币属于颠覆性技术,相信虚拟货币将会成为P2P(个人对个人)的交易渠道。

  另外,内地传媒报道,有规模较小有ICO代币的比特币交易平台已收到关闭通知,但规模较大的火币网及OKcoin内的两家平台表示,现仍正常运作中,未收到关闭通知。中国监管机构出手打压。此外,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对比特币等虚拟货币交易作出风险提示,指出比特币缺乏明确的价值基础,市场投机气氛浓厚,价格波动剧烈,盲目炒作易造成损失,投资者须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比特币昨跌穿4000美元,低见3766.36元,最新报3825.61元,升1.3%。但有消息指,内地不少比特币炒家,目前仍坚持不清仓,不少表示现在正是持币做空时机。

  数字货币还有立身之地吗?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认为,杰米?戴蒙将比特币(bitcoin)称为一场“骗局”,并宣称如果他手下有哪个交易员买卖这种加密货币,就会被解雇,因为太蠢。鉴于他掌管着摩根大通,而这家公司挣钱靠的就是让传统货币流转,有人或许会怀疑戴蒙是在“为自己站台”。是这样吗?

  金融监管机构的观点日益与他一致。中国已经禁止企业发行代币,也正在考虑禁止加密货币交易所。英国金融市场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9月12日对“首次代币发行”(initial coin offerings,简称ICO)发出简短警告,更早之前,香港的市场监管机构也发表了类似言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戴蒙显然是正确的:加密货币的价格已经出现了非理性的投机泡沫。其中最著名的比特币在过去一年涨了8倍。知名度稍逊的Ripple的名义价值从今年年初的5亿美元上升到350亿美元,随后猛跌至190亿美元。

  只要投机大行其道,人们就会拿荷兰郁金香球茎作比较。不过,就加密货币来说,这两者的相似之处令人悚然。2008年比特币刚问世时只是程序员圈子中的一种爱好。现代的网络论坛,就相当于以前的郁金香交易“协会”(colldges)。两者的基本逻辑都是:总有更傻的人准备付更高的价格。每当价格完全脱离内在价值时,最终傻瓜必然就不够了。

  ICO热潮的出现进一步助长了投机。初创企业纷纷发行“代币”——类似于股票的首次公开发行——交换比特币之类的加密货币。随后,这些初创企业将比特币兑换成法币,用于经营。有时候,这些代币会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而增值。到目前为止,ICO募资金额已经超过了18亿美元。

  和必须接受监管审查并披露公司财务信息的传统证券不同,任何程序员都可以编写“白皮书”,发起一种新的货币或发行一种代币。如果一家传统企业破产,投资者和债权人有权从剩余资产中获得补偿。而ICO所发行的代币是否代表着真正的索赔权却很难说,这就必然造成滥用。

  人们对代币的兴趣日渐增长,一定程度上或许反映了更广泛金融领域中的压力。投资者渴望获利。能买的权益性证券越来越少(由于回购和私募),剩下的又很贵。换句话说,ICO领域的赌博现象,或许是多年的低利率、市场上由央行提供的充裕流动性、以及“去股权化”趋势共同催生的副产品。

  在市场没有狂热的情况下,开源数字货币会不会成为政府发行货币的一种实用的替代品还很难断言。但基础的分布式总账或区块链技术在非货币场景下却很有潜力。上个月,全球六大银行联合发起了一个项目,将使用区块链技术加快交易结算,这将可释放出旧的结算系统所要求存放的资金。区块链技术还有助于整理股东名册上的不一致之处,这种差异引起过法律诉讼。

  戴蒙是对的:傻瓜们正在加密货币上赌博,而且还会有更多的傻瓜被不良ICO蒙骗。然而,这也意味着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基础区块链技术可能被证明是有用的,并可能纳入全球监管框架。在金融领域,创新和投机性的狂热往往一同出现。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警惕经济学界对女性的歧视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经济学教授科伊尔黛安娜?科伊尔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任务:对女性的歧视深深地嵌入了经济学的文化和规范,如果男经济学家对此无动于衷,他们就将是歧视的同谋。

  文章写道,对大多数人来说,经济学家是在报纸上或电视上接受采访的家伙,时不时抛出各种首字母缩略词,说着0.3%这个、10%那个的套话。他们通常是男性,很少注重自己的外表,不知为什么总是信心满满,而且有点乏味。

  这批人其实可能是粗俗的厌女症患者吗?美国本科生Alice Wu的一篇研究论文最近因为经济学家贾斯廷?沃尔弗斯(Justin Wolfers)的援引而受到广泛关注,这篇文章分析了研究生们喜欢的在线论坛“经济学就业市场传闻”(Economics Job Market Rumors, EJMR)上用户最常用来形容男人和女人的词汇。用于描述女性的话语往往带有性色彩和贬义。而用于描述男性的词汇主要跟工作相关——除了“同性恋”和“同志”以外。

  EJMR论坛以聚集了大量讨人厌的喷子而闻名。对这一最新研究的建议之一是不理睬这种行为,因为严肃的人不会真的拿它当回事,每当女性在网上遭遇语言暴力或与性有关的辱骂时,往往会收到这一建议。网络文化确实普遍存在厌女症喷子的问题,例如最近剑桥大学(Cambridge)古典学者玛丽?比尔德(Mary Beard)因身为女性竟敢十分了解罗马时期的不列颠而遭到攻击。但除了建议女性闭嘴忍受侮辱的讽刺意味以外,该问题不应被经济学界忽视,它远不止是某个研究生论坛上的一个肮脏角落。

  首先来看数据。在英国,约有28%的经济学学生是女性,而且该比例呈下降趋势。在这个领域,资历水平每上升一级,女性学者的比例就随之降低;这些比例随着时间推移保持不变就算好的了,而且比不上其他大部分学科,包括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美国的数据与此相似。

  天生的分析能力并不是解释。如果是这样,自然科学在性别平衡方面的数据应该与之类似。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反映了女性的偏好。但认为比起金融危机和数字商业模式,女性更喜欢文学和心理学,未免也太傲慢。年轻女性与男性一样,对世界的状态感兴趣。

  榜样的缺乏可能是部分原因。如果一位对经济感兴趣、勤奋好学的女学生打开英国《金融时报》,她只能偶尔在上面看到女性掌权人物的照片——尽管幸亏有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玛格丽特?韦斯塔格(Margarethe Vestager)和珍妮特?耶伦(Janet Yellen)。就算没有对进一步深造感到气馁,她也会相对较少在高校选修由一名女性教员执教的经济学课程。

  更有可能的元凶是这门学科的文化,这也是为什么EJMR论坛上使用的语言非常重要。那些施暴者没有受到挑战,也不预期会受到挑战。虽然没几个成年男性经济学家会梦想亲口说出这种话,但他们营造了一种咄咄逼人的、对女同事态度傲慢的学术文化,并与之沆瀣一气。少数人觉得有权使用这种语言,因为这是他们眼中所见现象的夸张版。

  经济学研讨会往往是充满敌意的场合,各方只顾自己“得分”,对别人发起咄咄逼人的挑战,其激烈程度是其他许多领域简直无法想象的。资历较浅的女性几乎不开口说话。女性写的论文经常被按照更高标准受到评审,且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表;而在学术界,发表论文是职业前景的一切。同行评议给“同行”带来回报,而他们主要是男性。这些现象并非经济学独有,但数据显然说明该领域的问题格外严重。

  这个问题重要吗?重要。如果经济研究和政策建议以男性为主,那就像只对男性进行药物临床试验一样糟糕。其结果至少对半数人口不适用。男性研究人员在税收和劳动力市场,退休金或教育干预方面做了出色的工作,但肯定会有些问题、动机和行为是他们根本想不到的。毕竟,这是门社会科学。

  Alice Wu的研究应该令所有男性经济学家感到非常不舒服。如果他们的回应是什么都不做,那么即使其中最不傲慢的人也是同谋。经济学的声誉已被玷污,即使金融危机已过去10年,而这一关于性别歧视根深蒂固的最新证据不会给经济学增光。这不是女性的问题,而是经济学的问题。它深深地嵌入该学科的文化和规范,该行业的资深男性从业者需要认真对待。

  (FT中文网,2017.9.14)

中国经济

  中国境内外资本市场连通仍存“接口”障碍

  中国正在渐进又谨慎的开放境内资本市场,相继开放了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等封闭管道连接起境内外市场,但是由于境内外市场有各自的理念和发展现状,导致这些通道的“接口”并不顺畅,为境外投资者进入境内资本市场制造了一些障碍。“引流入”的下一步,可能还需对境内交易规则和系统做出适当调整。

  多位境外机构投资者在“人民币与外汇市场论坛”上表示,他们很希望增加对中国境内资本市场的投资,但目前面临多项“接口”障碍,包括这些通道之间互相并不连通、对冲工具不足、交易规则和结算时间与国际差异明显、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较差等。

  “准入渠道的合理化是我们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目前各类资产渠道都不能互通,QFII和债券通的通道不能通用,CIBM(境外投资者直接投资内地银行间债市)和债券通的准入也不相同,我们必须分别满足合规的要求,这是非常昂贵的。”贝莱德亚太区公共政策主管潘咏年表示。

  她并指出,在这种形势下,投资者倾向于什么都不做而是等待一个完美的模式,否则一个通道开了,几个月之后又有了新的,他们此前的配套运营又不能用了,这样的政策风险阻碍了不少资产公司,他们希望能提前获知最终的准入渠道究竟是什么。

  亚洲证券业与金融市场协会首席执行官Mark Austen也表示,希望债券通的手续、流程能够进一步简化。对外国投资者的挑战在于充分了解这个市场,如果非常复杂,会让投资者很迷惑。另外,不同的“通”之间也没有通道连接,也无形中增加了国际投资者的投资成本。

  此外,风险对冲工具不足和离岸人民币流动性低也是国际投资者担心的一个问题。由于当前离岸市场资金池深度有限,而且过去两年来监管层为了狙击人民币空头也时不时抽紧离岸人民币流动性,这对国际投资者造成了很大的资金风险。

  今年初,离岸人民币流动性骤然收紧,1月6日香港银行同业隔夜拆借利率(CNH HIBOR)一度飙升至61.333%,隔夜拆息利率此前大多在2%上下甚至更低;离岸人民币隔夜掉期隐含利率亦一度冲上历史高位112.069%。今年5月31日,离岸人民币隔夜拆借利率再度飙升至21.07933%,离岸人民币流动性再度紧张。而类似的情况在2016年亦多次出现。

  “我们通过深港通沪港通买A股结算需要CNH,这个市场流动性不高,我们可能每天进行几千万的交易,但实际上这个市场总流动性很小,而且经常看到CNH因为供需变化出现75%的波动,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瓶颈。我们希望可以在境内结算,人民币的池子更大。”潘咏年称。

  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从2015年起逐渐缩小。2014年12月,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量录得10,036亿元的历史高位;而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7月香港人民币存款环比增加1.6%至5,347亿元人民币。7月香港跨境贸易结算的人民币汇款总额3,295.71亿元,较6月3,724.85亿元回落11.5%。

  由于境内外市场在支付结算和托管模式上存在差异,深/沪港通和债券通在具体交易时也会给投资者造成资金风险。

  据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人民币业务处主管杨杰文介绍,由于境内外交收规则不同,境内投资者通过深/沪港通渠道买香港股票,而在卖出股票后并不是直接把港元兑换成人民币汇回境内,而是结算机构需要先把人民币汇到境内,然后再从卖家手中拿到港元,再把港元兑换成人民币,这就存在兑换风险。

  为什么结算机构要提前把人民币汇到内地呢?因为中证登需要下班前收到人民币,当天就把人民币分给各家券商;但是香港股票结算系统,资金交收在下午六点,资金交收之后再进行外汇买卖,所以下午六点之后才能和其它货币进行外汇交易同步交收,才能拿到人民币。

  “也就是说在五点钟之前,我们要付人民币;但是在六点之后我们才能收回人民币。这就存在一个信贷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杨杰文称。

  而债券通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实际的交收流程非常复杂:境外投资者买境内债券是通知开户CMU(香港债务工具中央结算系统)会员来支付资金,然后通过香港的CMU汇到内地;另外一方面要把支付结算的指令通过邮件发给CMU。CMU要首先通过CIPS(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把资金划给境内卖券的机构,另外把信息通过传真传给中债登。等到内地的卖方收到这笔钱,卖方再发传真给中债登确认收到款项,中债登要收到两个传真,确认无误之后才能进行债券过户。

  “这就存在一个问题,CIPS支付是实时的,传真什么时候能收就存在一个疑问。”杨杰文称,“而且对境外投资者而言就存在先付后收的问题,先付出人民币,后才能知道境内的债券已经过户,这就存在资金风险的问题。”

  此外,境内外股票市场结算时间也存在差异。中国境内的结算规则是T+0,而国际投资者的通用做法是T+2,国际投资者交易沪股无法按照以往的投资习惯“先卖出再结算”。而债券通为了照顾国际投资者的交易习惯,已经规定境外机构投资者可选择的债券交易结算周期包括T+0、T+1或T+2日,债券交易结算双方中有一方为境外机构投资者即可选择T+2的结算周期。

  为了吸引境外投资者,中国在“接口”问题上也正在做一些改变。中国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公司总经理张欣介绍,由于债券通推出时CIPS尚处于第一代,交易时间不足以覆盖欧美时区;而很快CIPS将推出新的版本,将把交易时间延长到20个小时,可以涵盖全球时区。此外,新版本也完善了净额结算功能,参与者扩大至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金融机构。“新的版本已经基本准备好了,预计十九大前后就可以推出,最晚年底就可以使用。”张欣称。

  还有一些问题仍等待解决。对于离岸人民币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杨杰文建议,当前离岸人民币市场没有中国央行支持的市场,下一步发展壮大,需要有机制性流动性支持,由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持,而不是仅靠金管局和清算行提供有限的流动性。他并建议,境内的大额支付系统要和其他的交易系统相勾连,包括外汇交易系统、同业拆借系统和债券的托管系统。实现了PVP(外汇交易同步交收),才能实现解决交易风险的问题。此外,境内的系统也要考虑和境外的主要的金融基建系统相勾连,境外投资者需要的是外币换成人民币再投资,就需要境内外的系统勾连起来。还有一些金融科技的运用要提上日程,协助监管机构更好的管控风险。“国内资金的安排和做法可能下一步就要考虑境外投资者的需要,进行一些调整,更多的是一些习惯的问题。”杨杰文称,“我自己觉得境内的市场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实际上非常先进,托管系统可以做到T+0, 国际上没有几个托管系统可以做到T+0。如果要吸引境外投资者,可能就需要一些其它的安排。”

  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大方向不会改变,正如外管局副局长陆磊所言,过去货物贸易通过开放带来竞争促进了优化和繁荣;下一步金融市场也要通过竞争带来优化和繁荣。开放就是规则和国际市场接轨的过程,更多中资机构走向海外,海外机构进入中国,中国境内资本市场散户加羊群效应有可能得到改变。

  “中国还是取得了进步,海外投资者机会更多了,市场更开放,方向是对的。我想强调的是几个方面还应该加快步伐,包括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兼容性,简化程序,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一致性、透明性,以及增加市场流动性和效率。”纽约梅隆银行亚太区主席David Cruikshank表示。

  (路透中文网,2017.9.15)

  从日本的六次产业到中国的田园综合体

  日经中文网特约撰稿人莫邦富撰文介绍,2017年2月5日,一个新名词“田园综合体”被写入了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好奇。

  据说,其首创于江苏省无锡阳山的田园东方项目,并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独有的一套开发运营模式。有人将其成功归纳为可让企业参与、带有商业模式的顶层设计、城市元素与乡村密切结合、多方共建的开发方式,这将有助于重塑中国乡村,再生或创造美丽田园、美丽小镇。

  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农村的改造和发展问题成了中国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时所面临的一个沉重而深刻的课题。怎样寻找出一条可资复制的再造农村之路,成了中国许多有志人士苦苦追求以图破解的难题。

  在寻找破解的过程中,日本当年的一些尝试引起了许多中国人的关注。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于1990年代提出的“六次产业”的概念就是其中一例。

  所谓的六次产业就是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还要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更要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换句话来说,就是让第一产业的农业“接二连三”,形成一种新的产业形态,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的增收开辟新路。

  有人还热心地解说六次产业的公式,指出即可将其理解为“1+2+3”等于6,也完全能解释成“1×2×3”等于6,盛赞六次产业这一构思给农业带来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几年前中国政府注意到了六次产业这一说法,认为六次产业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2015年的中央1号文件就明确指出融合了一、二、三产业的六次产业是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身的新型经济结构,呼吁要推进农村的六次产业的发展。这使得中国各地迅速开始关注六次产业。由此可见,今年提出的田园综合体这一说法,显然是六次产业的升级版或中国版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在日本各地的采访中,我得知日本的六次产业的成功案例其实并不是很多。因此,不管是说田园综合体还是说六次产业,要真正探索出一条重塑乡村,再造美丽田园之路,中国和日本都还面临着严峻的路程要走。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也是中日合作的一个崭新领域,应该欢迎更多的有识之士来参与,来推进。

  (日经中文网,2017.9.15)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7年第67期(总第1772期)          2017年9月18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