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央行拒绝明确QE结束具体日期

2017-11-06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7年第76期(总第1781期)    2017年10月30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欧洲央行拒绝明确QE结束具体日期 印度经济如何重新提速? 日本造假丑闻延烧至金融业 中国2017年GDP增速料升至6.8% 中国科技企业开启IPO“超级周期” 中国为何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

经济热点

  欧洲央行拒绝明确QE结束具体日期

  [摘要:欧洲央行拟将经济刺激计划延长到至少明年9月,让货币政策鹰派人士感到意外。欧洲央行表示,利率将保持在目前水平“相当长时期,远远超出净资产购买计划的持续时间”。]

  欧元区宽松货币政策开始落幕?

  欧洲央行10月26日几乎肯定会缩减购债刺激计划,为逐步退出实行数年之久的宽松货币政策迈出迄今为止最大的一步。这样做之所以可行,是因为欧元区经济复苏目前早已进入了第五个年头。与此同时其他主要央行,譬如美国和英国的央行,也正在准备升息。然而,欧洲央行仍在为低通胀苦恼。因此,预计央行会在削减购债规模的同时将购债计划的时间进一步拉长。

  认识到经济正在迅速成长,来自欧元区19国的决策者们料将把每月购债规模削减一半。帮助欧元区在接连衰退后仍然屹立不倒的宽松货币政策,即将开始徐徐落幕。

  但由于欧洲央行唯一关注的焦点--通胀仍远低于目标水准,缩减购债规模的同时还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购债计划,预示未来几年仍将保持对经济的刺激,即便支撑力度逐步减弱。了解讨论情况的消息人士透露,讨论集中在延长购债计划九个月并将月度购债规模从600亿欧元减半,同时再次承诺在购债计划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利率稳定。最大的争议可能是欧洲央行是否应展现出退出量化宽松计划的意图,或不给出明确的答案,这样就可以在明年考虑再次延长购债计划。

  为避开通缩,欧洲央行大约三年前制定出规模高达2.3万亿欧元的购债计划,降低了融资成本,并提振借贷和支出,最终目标是刺激通胀。德国与荷兰等鹰派国家目前希望看到结束购债计划的承诺,认为增加购债已无法帮助通胀回升。以欧元区二线国家为主的鸽派则警告,匆忙退出可能收紧金融环境,几年的努力将前功尽弃。法国巴黎银行的分析师Luigi Speranza表示,“我们认为欧洲央行倾向于在需要时增加购债或者延长期限,以回应通胀前景的不利情况,特别是欧元引发非理性的货币环境收紧。”

  整体前景为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前以来最佳。不间断的连续增长,创造了700万个就业岗位,在内部消费的带动下,目前的扩张是能够自力维持的。银行业者资本状况更好,放贷增长,核心与二线国家背离的情况似乎已经停止。这种背离的情况是货币计划最大的败笔。不过通胀仍将达不到欧洲央行接近2%的目标,而且至少将持续到2020年结束,因就业市场仍存在相当大的闲置,薪资空间因而受抑,为继续提供支撑提供了支持。

  不过欧洲央行在某些国家可购买的公债逐渐稀缺,表明市场限制将愈加成为政策讨论的重点,因为在银行业因应退场策略之际,若大幅重新设计规定,可能释放出错误的信号。尽管在目前的规定之下,延长九个月并削减购债规模确实可行,但倘若想要有进一步的举措,欧洲央行可能需要更多的脑力激荡,因为该央行可购买的德债已渐趋稀少,因为购债需符合资本额比重(capital key)的限制,对欧元区每个国家都有相对的购买规模。“我们的研究显示2018年9月之后仍存在购债空间,”摩根士丹利在报告中称,“这可能需要进一步偏离‘出资比例’规定,且/或更加依赖公司债购买计划。”

  为了给最终结束债券购买计划铺路,欧洲央行可能更加侧重利率等传统工具。预计央行最早要到2019年才会加息。央行还将更注重债券到期后的再投资,及其庞大的资产负债规模带来的支持,在沟通中减少对资金流动的关注。央行还有可能增加公司债和担保债券的购买比例,减轻公债购买的压力,引导更大比重的资金进入民间行业而非公债市场。

  欧洲央行成功把握平衡

  英国《金融时报》社评认为,欧洲央行将资产购买规模减半,成功把握平衡,既安抚了货币政策鹰派,又给自己留下了在未来几年保持货币政策适当宽松的余地。

  如果要结束量化宽松,还是慢慢来吧,不要设定具体的量化宽松终止日期,同时明确承诺必要时迅速逆转进程。

  和大多数投资者预料的一样,欧洲央行(ECB)宣布将缩减货币刺激措施,将其始于2015年的量化宽松计划下的资产购买规模从600亿欧元降至300亿欧元。

  不论欧洲央行已发出多么明确的信号,撤销刺激措施可能还为时过早。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央行也很明智地表示,购买计划的期限是开放的,并确认即便购买计划结束了,欧洲央行也会再等一段时间才加息。在未来几个月,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Mario Draghi)必须强调,欧洲央行将根据未来的经济数据决定将来的资产购买,而不是提前计划并宣布一个终止日期。

  有一件事必须说清楚。欧洲央行无视了那些关于高通胀、欧元暴跌、以及金融市场波动的依据不足的警告,一直坚持量化宽松的政策,并且让欧元区经济受益匪浅。

  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自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水平。资产购买及其他非常规干预措施已帮助外围国家经济复苏,如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些国家的经济在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期间曾遭到严重冲击。破坏性通货紧缩的风险已大大降低。欧元若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有些过于强势,令人担忧。

  倘若量化宽松仅仅是针对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非常情况及破坏性通货紧缩风险的一次性保险措施,那现在显然是撤销量化宽松的正确时机。而事实上却并没有那么简单。尽管历经多年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率仍远低于欧洲央行的目标,和金融危机前的日子相比,世界已经改变。没人能确定欧元区经济目前距离全产能运行状态还有多远。在任何人都不确定新常态是什么的前提下,认为货币政策可以恢复正常化,是有风险的。

  这预示着,英国央行、欧洲央行、美联储都有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按兵不动后采取行动,使货币政策恢复正常化。

  德拉吉一如既往地面临着来自董事会的内部压力,一些成员一直以来都对量化宽松计划不满,他们要求缩减量化宽松规模。昨天的声明是一个良好的折中之举。作为安抚鹰派的一种手段,欧洲央行将资产购买规模减半。但通过承诺继续购买债券到至少明年9月,并将在量化宽松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加息,欧洲央行实际上承诺,第一轮加息最早要到2019年才会到来。

  由美联储(Fed)率先推出,随后英国央行(BOE)、欧洲央行与日本央行(BOJ)纷纷效法的量化宽松计划,将来回想起来也许是这些国家防止经济滑向萧条的一次性防范举措。但也很有可能的是,在低增长与低通胀的全球背景下,它们是政策制定者们反复依赖的刺激性措施。

  和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一样,德拉吉值得高度赞扬。他先是为非正统货币政策干预找到了理智的依据,之后又在欧元区棘手的政治中全力斡旋,使得这些政策得以实施,并成功镇住了欧洲央行内部以及欧盟部分国家财长的批评之声。

  欧洲央行的声明既显示了德拉吉努力的成果,也展示出他的技巧——给欧洲央行留下了在未来几年保持货币政策适当宽松的余地。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印度经济如何重新提速?

  康奈尔大学教授埃斯瓦?普拉萨德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指出,印度的经济增长失去了光辉。像5.7%这样高的增长率,多数国家都会求之不得,但对一个最近夸口经济增速超过中国的国家来说,这是一种倒退。经济增长放缓,暴露出任何必胜言论都无法掩盖的深层脆弱。印度政府能从中汲取何种教训以及它会如何回应,将决定该国的经济状况和长期增长前景。

  莫迪政府没有忽视改革的呼声。去年企业破产法生效。同时生效的还有通胀目标制,这让印度央行有了更明确的使命,即把保持较低且稳定的通胀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

  去年11月,印度政府出人意料地废除了500和1000卢比面值的纸币。今年又实行了商品和服务税,结束了各邦自行征收消费税的混乱局面。

  这些改革由于设计糟糕、执行不力和后续举措不到位而陷入困境。商品服务税最终成了复杂的大杂烩,各地实施力度不一。

  至于废钞运动,这本是一个初衷良好的打击腐败的举措。然而,它在一个现金驱动的经济中引发的混乱用了很长时间才平息下去。此外,由于没有改变腐败诱因——尤其是政府在大多数经济领域中管得过多的状况——的后续举措,废钞运动带来的红利是微不足道的。

  然而,莫迪仍颇受支持。今年3月,他的政党在北方邦(Uttar Pradesh)的地方选举中大获全胜,这显然是对其废钞政策的政治背书。随着其政党在议会占据多数席位以及经济快速增长,这种结果让莫迪更是一帆风顺。他利用这种势头做了什么?没什么成果。经济改革议程似乎让位于其政党内极端主义者和民族主义派系推动的社会议程。

  现在,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印度政府会忍不住使用更为宽松的财政政策来推动经济活动。印度政府还隐晦地对央行施压,要求后者降息。

  这些措施可能会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但即便只是短期提振,也要看它们是孤立的措施还是伴随着更广泛的改革。而且实施这些举措并非没有风险。

  通胀比预期更快地得到了控制,但通胀压力再次积聚。宣布公共赤字及债务削减途径后又偏离原定轨道,这可能动摇投资者的信心,推高利率,增加政府债务融资成本。

  除非投资增加,否则此类刺激措施将无助于一两年以上的增长。这是过去两年印度经济迅猛增长势头中最为脆弱的部分——私人投资增长几乎不存在。因此,政策制定者面临的真正问题不是他们如何才能暂时推动增长,而是如何创造吸引私人投资的环境。没有这种环境,长期持续的增长仍将是海市蜃楼。

  除了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包括保持低通胀和低预算赤字,印度还需要推行实质性的政策改革,以便让企业相信,印度拥有值得他们加大投资的经济前景。

  如果说经济增长放缓能让印度政府的必胜主义者不再喋喋不休,并迫使政府改革银行业体系、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同时让政府放松对经济的控制,那么这种放缓也是有好处的。这种改革对印度充分发挥其潜力至关重要。对经济增长放缓仓促地做出回应、把重点放在短期刺激上,将会损害印度的经济。

  (Reuters,2017.10.30)

  日本造假丑闻延烧至金融业

  继日本神户制钢所篡改产品数据、以次充好丑闻曝光后,日本政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商工中金)10月25日证实,大批员工涉嫌连续8年违规向不符合资质的中小企业发放低息贷款,累计2650亿日圆(约合182亿港元)。由于这家金融机构受日本经济产业省监管,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宣布自罚2个月薪俸。

  商工中金10月25日证实,内部调查显示,从2008年开始,其100家国内机构的97家总计出现4609次违规行为,涉及444名员工。

  这些员工帮助不符合资质的中小企业用造假文件拿到低息政府贷款,由此扩大商工中金的收益。这一系统性问题直至去年才被人揭发。商工中金证实,这家金融机构连续总计发放2650亿日圆(可疑贷款,占总放贷规模的三分之一)。

  商工中金社长安达健佑承认,造假成风缘于“缺乏合理内部监管”以及太过看重盈利。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政府已两次向商工中金下发“业务改进令”。安达说,他会在适当时候引咎辞职,并将上交6个月工资。负责监管商工中金的经济产业大臣世耕弘成昨日称,他将上交2个月工资。

  近段时间日本造假丑闻不断。本月,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证实,旗下多家工厂长期篡改部分铜、铝产品的出厂检验数据,将未满足客户要求的产品充作合格产品供应给客户。上月末,日产汽车承认,其在成车出厂检验环节中,大量使用无资质人员敷衍出厂检验手续。再之前,三菱汽车和铃木汽车被曝篡改油耗数据;东芝三任社长涉嫌财务造假;因隐瞒安全气囊质量缺陷的高田则于今年6月申请破产。

  (香港商报,2017.10.27)

中国经济

  中国2017年GDP增速料升至6.8%

  路透调查显示,中国2017年经济增长率料为6.8%,高于政府目标,且为七年来首次加速。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设法兼顾控制债务及楼市风险,同时又不致打击经济增长。

  不过路透调查亦显示,随着楼市降温及降低债务风险措施料将加大力度,2018年中国经济增速料放缓至6.4%。此项调查共有超过65位经济分析师受访。

  中国地产投资及建设料将减速,因更多城市寻求抑制房价上涨,在此同时,政府整顿高风险放贷的行动,推升了借贷成本,而整治污染政策则令一些制造业者受创。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2017年第四季经济同比增速料放缓至6.7%,但全年增速料为6.8%。中国2016年经济增长率放缓至6.7%,创26年低位。自2011年以来,增速已逐年下滑。中国7-9月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8%,低于第二季的6.9%。“由于整体经济成长率仍高于6.5%左右的政府目标,我们预期决策者将维持偏紧的立场,”美银美林分析师团队在一份研究报告中称。“展望未来,我们预期成长将转弱,主要是在投资方面,因金融条件趋紧的影响开始浮现。”对于今年及2018年的预估都比7月时的调查结果来得乐观。

  中国经济今年力抗明显放缓的预期,分析师表示,这是因为全球对中国制产品的需求改善,政府基础建设支出不断,且出厂价格大涨拉升企业获利。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九大开幕致词时表示,中国将会深化经济及金融改革,并进一步对外资开放市场,因中国正期望从高速增长转型为高质量增长。

  分析师目前正等待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了解2018年的成长目标及政策提案;该会议通常是在12月举行。美银美林预计,中国将维持2018年经济增速目标在6.5%左右。路透调查显示,分析师认为中国央行将维持基准贷款利率在4.35%不变至少到2019年第二季。他们已经推后了对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时点的预测。

  中国央行料将在2018年第二季全面下调存准率50个基点至16.5%,7月调查时的预估为明年第一季降准50个基点。中国央行9月末决定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这一措施将从2018年起实施。

  分析师预计中国2017年消费者通胀年率从去年的2%降至1.6%,原因是食品通胀疲弱。但调查显示,通胀率料在2018年升至2.2%。

  (Reuters,2017.10.24)

  中国科技企业开启IPO“超级周期”

  中国科技行业正要迎来IPO的繁忙季度。银行家称,未来两三年将出现科技及科技相关企业密集上市的超级周期。从腾讯分拆出来的在线阅读平台阅文集团(China Literature)正启动IPO,预计募集不超过11亿美元。目前中国科技行业正要迎来首次公开发行(IPO)的繁忙季度。“一级市场已经开始打动数家公司,”一名银行家表示。“这是科技及科技相关领域IPO超级周期涌现早期波浪的一个迹象,我们将在未来两三年看到这个超级周期。”

  今年是中国企业IPO交易的丰收年。根据Dealogic的数据,今年迄今中国企业通过IPO募集了386亿美元。阅文集团拥有一个庞大图书馆、自主出版服务与一款类似Kindle的服务,该公司将在香港上市,并已将IPO的指示性价格区间定为48港元至55港元。目前还有很多交易在筹备中。金融服务业的发行人包括正在纽约募集3.5亿美元的拍拍贷,以及易鑫、乐信和简普科技。与教育、休闲等行业一样,金融服务业正处于热门消费服务领域与科技行业的交汇点。易鑫展示了另一个趋势:许多正待上市的公司都有中国的科技巨擘撑腰,包括腾讯、阿里巴巴、百度和京东。得到后三者支持的易鑫是一家购车贷款企业,预期将募集约2亿美元。

  银行家们表示,就像上周上市的趣店那样,在线贷款机构乐信将在美国上市,预计募集约6亿美元。简普科技运行一个金融比较网址,类似于美国的Lending Tree 或者英国的Moneysupermarket,该公司上周五申请进行IPO。还有一批教育行业的IPO在酝酿中,虽然规模较小。

  由收购集团贝恩(Bain)支持的瑞思学科英语(Rise Education),已经申请进行1亿美元IPO。四季教育将紧随其后。中国人对教育的注重是出名的,这催生了大量在线培训和其他课程,吸引了红杉资本(Sequoia Capital)和腾讯等大牌企业的投资。由香港大亨李嘉诚支持的游戏硬件制造商雷蛇(Razer)逆趋势而行,拟在香港交易所上市。雷蛇创始人和CEO陈民亮将此归因于香港长久以来作为美国和中国资本市场交叉路口的声誉。

  借着此轮繁荣获利的银行家们看不到这轮趋势的停步迹象,他们预计明年将呈现更大的广度。“独角兽集团作为一个整体而言,考虑到市场如此强劲,其中一些正将计划提前,”一位银行家表示。“他们在想,如果我们本来就计划在2019年上市,那为什么我们不能现在就开始准备,争取在2018年行动?”

  (FT中文网,2017.10.24)

  中国为何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

  美国华裔经济学家邹至庄在FT中文网上撰文指出,一般而言,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是拥有大量资本的国家要增加资本的报酬。通常来说,贫穷的国家资本不足,资本在该国的报酬率高,以致富有国家的资本流进该国来增加资本的报酬。

  如在中国贫穷的时期,资本充裕的国家来中国投资以增加该国资本的报酬。中国引进外资后便获得资本来从事经济建设。中国不但获得资本,还能够从投资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引进技术和管理企业的技能。中国经济发展以后,因国内的资本充裕,中国的资本便流到外国,以求获得比国内高的报酬。从中国获得资本的国家便能利用这些资本和同时引进的技术来促进它们的经济发展。中国从一个引进外资的国家,转变成一个对外投资的国家,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象征。

  在1950年代,中国政府认为让外国资本家来中国投资是给他们机会来赚中国人的钱和剥削中国的工人,并未认识到引进外国资本会增加本国可用的资本,从而增加中国的生产和财富。当外国人在中国开工厂,他们利用工厂在中国赚钱,但是被工厂雇用的中国工人会得到工作的机会,同时外国工厂的生产会增加中国的GDP。197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由此,中国对引进外国资本的态度转了180度,从禁止外资转到欢迎外资进入中国,来增加中国的GDP。

  我们可以从中国引进外资的数据说明上述的转变。1978年以前,引进外资的数量极少。根据邹至庄所著《中国经济转型》第3版的表18.1,从1979至1983年,中国引进(被实在利用的)外资的总数只有144.38亿美元。在1984、1985、1990、1995、2000、2005、2010与2012年引进外资的数量分别是27.05、46.47、102.89、481.33、593.56、638.05、1088.21与1132.94亿美元。可见在1990年代,引进外资的数量大增。但到了1995年以后,引进外资数量增加的速度慢了,原因是到了1995年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中国无需大量增加引进外资,同时并有能力对外投资。

  2000年代中期后,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大增。在2005年之前每年平均数量不到30亿美元。在2006年已增加到200亿美元。到了2008年,全世界发生经济危机,但中国的对外投资数量增加到500亿,并在2010年,又增加到600亿美元。在2010年,中国引进外资的数量是1088.21亿美元。在同年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已增加到600亿美元,约等于前者之55%。上面提供中国对外投资的数据来说明中国从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发展到一个经济富有的国家。

  在2008年之前,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平均不到10亿美元,在2009年增加到20亿,在2010年又增加到50亿美元。如今,中国在美国的投资已分布在美国50州的37州以上,这些投资增加美国的资本,以致增加美国的总生产值。中国之所以在世界发达国家投资,是因为中国的资本除了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以外,还需要在其他国家找寻报酬。

  这些事实证明,中国已从一个接受外资的国家变为一个向外国投资的国家,同时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程度已经相当高。中国有充分的资本用来投资到外国,不但投到发展中国家,且投到经济已发展的国家。现在中国有能力把本国的资本投资到外国,一方面增加中国资本的报酬,同时也帮助他国的经济发展。从前中国的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报酬高,近年来中国资本在国外投资报酬比在国内投资的报酬高,以致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增加。中国对外投资多半投到发展中的国家,接受中国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借此得到多些资本来从事它们的经济建设。同时,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影响力增加。中国在世界的经济地位也增加了。

  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会的公布信息,以购买力评价换算,从2015年开始,中国GDP已超过美国的GDP。中国的经济力量扩大以后,中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将会与中国GDP的数量同时增加。这是中国在世界经济力量扩大的一个表现,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编译、整理:李彦松;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7年第76期(总第1781期)          2017年10月30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