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再次上演“过山车”

2017-12-26

调整字号:

经济走势跟踪

Macroeconomic trend monitor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模拟实验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决策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经济与政策跟踪》课题组

2017年第92期(总第1797期)    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比特币再次上演“过山车” 2018年全球经济的三大威胁 日本二战后70年创新路遇拐点 中国启动全国碳交易体系 中国对外投资将恢复增长

经济热点

  比特币再次上演“过山车”

  [摘要:近日,比特币再次上演“过山车大戏”,较记录高位下跌超40%,跌破11000美元大关。CBOE比特币期货一度下跌21%,至12050美元,触发熔断。]

  比特币泡沫破裂了吗?

  比特币大跌,与记录高位相比下跌超40%,跌破11000美元大关。CBOE比特币期货一度下跌21%,至12050美元,触发熔断。今年以来高歌猛进的比特币突然下跌,是不是意味着比特币的泡沫开始破灭?

  RW Market Advisory创始人Ron William表示,数字货币的下跌很正常,但如果其继续下跌,跌势可能蔓延至其他市场。他向CNBC表示:“如果我们回到17250美元上方,那么新年期间的比特币将是一路晴好。但是如果其继续下跌,则可能蔓延至其他的资产。”而此前一直看好比特币的大佬Michael Novogratz表示,暂停开启加密货币对冲基金的计划,并预计比特币将跌至8000美元。他说:“我们不喜欢目前的宏观市场情况,我们想重新评估。我认为暂停是聪明的决定。”

  在分析师中,对比特币的看法将他们分为了修正派和赌博派。修正派:一直看好比特币的Fundstrat的Tom Lee表示,比特币下跌是买入的时机,预计比特币将反弹35%。悉尼ASR Wealth Advisers股市和衍生品顾问Shane Chanel表示,别忘了今年比特币上涨很多,因此总是有修正的可能性。ETX资本高级市场分析师Neil Wilson表示,大幅的波动已经成为日常,很快就能看到比特币的反弹。然而还是会有黑客的问题、比特币分支的传言以及监管压力,所以年底之前投资者考虑到资产再平衡,料遭遇卖出。

  赌博派: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表示,比特币是疯狂的泡沫。它让人们相信,不用远见、不用工作就能轻松发财。这是地球上最不可能的事情。东京的Monex Securities首席策略师Takashi Hiroki表示,比特币交易近似赌博,因此其走势并不遵循逻辑模式。与股票和债券不同,要计算出比特币的预期收益是不可能的。所以投资比特币成了赌博,而不是投资。IG Markets研究部门主管Chris Weston表示,这一举动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只是羊群效应。如果投资者会害怕错过一次非常好的投资机会,那么下跌的时候也是一样的。现在数字货币进入财富留存的时间。2008年曾准确预测到美国楼市崩盘的Euro Pacific CEO Peter Schiff则表示,比特币的巨大泡沫终将破灭,此时参与的人将遭遇巨大损失。俄罗斯媒体RT昨日援引他的话称:多年前参与的投资者,甚至是今年初参与的人,都有机会套现赚大钱。但是在当前这种价格以及更高价格买入的人,基本上会亏掉所有。当泡沫破灭时,这些货币的交易价值将跌到0或者很接近0。

  不仅分析师们对比特币的前景意见不一,连比特币的投资者都分成了两派。

  老买家:大量的比特币持有者在多年前就购买了比特币,因此非常的富有。从2011年起,这些投资者就持有了比特币。他们见证了比特币从0到100美元到1000美元到20000美元。这些投资者现在需要抛售部分比特币。他们不在乎比特币一定幅度的下跌,他们已经在比特币上大赚特赚。

  新买家:今年买入比特币的买家。他们中很多人对比特币的风险并不了解。他们因为媒体的报道而买入了比特币,希望快速致富。他们需要比特币上涨,这意味着卖家都是他们的敌人。

  比特币狂热的背后

  英国《金融时报》资本市场主编迈尔斯·约翰逊认为,比特币是民粹主义时代一种基于信仰的金融资产。专业金融家与比特币的核心虔诚信徒之间相互鄙视。

  随着比特币价格突破1万美元,这一加密货币的支持者们开始在Twitter上炫耀自己的胜利。“你,一名华尔街交易员:数年寒窗苦读金融理论,10年每周工作100小时,没时间陪家人,对今年10%的回报感到超级兴奋;”一位比特币发烧友写道,“我:一个比特币玩家:读点书,灌灌水,吃着牛排,就获得了900%的回报。”这一找骂的社交媒体评论完美地展现了专业金融家与比特币的核心虔诚信徒之间的相互鄙视,前者很大程度上对比特币的崛起感到困惑和恐惧,而后者将拥有加密货币视为一种金融领域破除偶像崇拜的颠覆性的行为。

  那些试图透过主流金融的滤镜来解释比特币的流行和走势的人士,正在犯一个简单分析法错误:他们试图将基于事实的分析应用于一种不受现实影响的资产。

  比特币是民粹主义时代一种基于信仰的金融资产。人类历史上经常出现各种投机狂热。对泡沫的研究比任何持久的金融教训都具有更大的价值,它可以让我们知晓出现泡沫的那些社会的状态。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发生在荷兰的黄金时代,当时的荷兰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和社会强国,人们很容易相信一种投资能够一直上涨。

  比特币的价格并非由任何类似传统金融逻辑的东西所驱动,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由导致过去两年发生的政治冲击的种种力量所驱动。像民粹主义政治一样,对加密货币和“不可靠网络”的信心伴随着对传统权威形式的信心崩溃和对专家的蔑视。众多网民支撑起互联网的权威,这种权威支撑起对比特币故事毫不动摇的信心。

  那些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冒险拿自己的财富投资比特币(在他们看来显然是一个泡沫)的金融专业人士,就像曾认为英国不可能投票退出欧盟的政治分析人士一样。

  全球金融危机严重破坏了银行体系的信用。在投资领域,对于专家级专业投资者和顾问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信心已经崩溃。被动投资的兴起是在对多年来的高额佣金以及共同基金业绩不佳的批评中出现的,数百万人依靠这些基金提供退休金。

  当美国最大银行的负责人杰米·戴蒙(Jamie Dimon)等金融专家警告比特币危险时,比特币的真正信徒抱以鄙视,就像人们在英国退欧公投前鄙视进行预测的专家一样。像Twitter上激烈的政治口角一样,对比特币的任何批评都被比特币忠实信徒视为内在动机存不纯,而任何其他的观点都被用作证据,进一步支撑了现存的信心。持怀疑态度的金融专业人士似乎同样低估了一种可以被视为“千年主义”的信仰,这种信仰让他们适应了一种传统的投资心理:对赔钱的恐惧。

  最坚定的比特币支持者(自称“HODL-ers”,即那些无论价格涨跌都坚定持有的人士)把他们挺过了之前的币值崩盘看作一种骄傲。这些虔诚的信徒将比特币的价值和未来视为一种信仰,一种信徒和怀疑论者之间的摩尼教式斗争。对这群最极端的支持者而言,拥有比特币是至高无上的荣耀,即使它导致惨重损失。未来几周,大量注意力将不可避免地投向比特币价值的剧烈波动。

  几十年后——无论比特币是否仍存在——比特币作为衡量塑造我们时代的政治力量的投机指标的意义,或许将超过它作为一种金融资产的意义。

  用长远眼光看待比特币

  Blockchain.com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彼得·史密斯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称,历史学家将视2017年为一种新形式信任的诞生之年,许多人展现出了他们愿意相信一种基于运算的无国界数字货币。

  回顾以往,比特币用了近7年才达到今年1月的卖价,之后便开启了本轮的牛市行情。各种加密货币当前的市值总和“只有”5000亿美元,相比全球金融服务行业仅为沧海一粟,后者的市值要高出许多倍。有人从过去几个月的增长势头中推断出了最可笑的预测。

  专业的乐观主义者的声音遭遇了灾祸预言家的警告,加密货币的迅猛崛起令后者感到不安。双方都没有认识到2017年此类货币被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的人们使用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这场数字货币革命的意义不在于给早期投资者带来了多少回报。随着这个奖励早期买家的生态系统不断发展,比特币的有限供应导致了一种正向的价格周期。但当前对比特币崛起所表达的合理担忧忽视了这场正在发生的范式转换的最重要意义。

  历史学家将视2017年为一种新形式信任的诞生之年。毕竟,金钱不外乎是信任、记录和投入使用。过去12个月,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展现出了他们愿意相信一种基于运算的无国界数字货币。在金融和宏观经济学之外,对于把民族主义回归视作民族国家挽歌而不是一种复兴的人而言,这种现象的潜在政治含义再也不能被轻易地视而不见。

  当然,此类人许多都生活在经常出现通胀失控、银行倒闭和经济危机的国家。但即便是在所谓高信任度的社会,比特币热潮也绝不是非理性的。全球最有公信力的几家央行正小心翼翼地朝着推出主权数字资产的方向迈进。

  人们很容易将注意力集中于这种或那种加密资产的波动上,而忽略了大势。我们才刚刚开始领会这些变革的震撼性,它们是由无处不在、安全、分布式记账及其带来的近乎瞬时的结算所引发的变革。

  过去12个月,数字货币开发者和交易市场都遭到了黑客攻击,相关公司因自身发展太快而力不从心,系统和团队承受不住压力。随着行业的发展,还有更多的公司将遭遇同样的问题。事实上,伴随快速增长而来的就是无数的挑战。建立一个新金融体系的过程充满波折和风险。但只需回顾一下现代银行业体系的发端——这个体系支撑过去一个世纪空前的增长——就会让我们意识到,如今新兴的数字货币体系实际上相当温和。

  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价值将迅速攀升。然后下跌,以同样快的速度。持短线视点的投资者将遭遇亏损,就像那些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抛售股票的投资者一样。只有在相信会出现一个全球性、无国界、选择性加入的金融体系的长期愿景时,投资者才应该进行投资。他们还应准备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有头寸。我知道我是这样的。

(综合消息)

国际经济

  2018年全球经济的三大威胁

  全球经济增长历经了相对健康的一年后,经济学家们纷纷预估2018年的情况大致相同,是不会过热、也不至于过冷的“金发女孩”(Goldilocks)经济态势,不过还看不太到那三只熊的踪迹。其观点是增长的各个方面基本都在处于正轨,而且明年经济增长将比2017年更为稳健。其中的部份原因是,去年的预测基本错判情势,低估了今年的经济表现,尤其是对欧元区与日本。比方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估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3.4%,发达经济体增长率升至1.8%。IMF目前的估计则分别是3.6%与2.2%。IMF对欧元区与日本经济增长原本的预估分别为1.5%与0.6%,目前则是2.1%及1.5%。“全球三分之二人口所在区域经济增长更快,”IMF在12月的博客贴文中表示。这样的表现让部分分析师抱持乐观看法,野村就是其中之一,“目前阶段,全球增长的自我强化特性比过去20-30年的任何时候都强得多。”

  但金发姑娘的熊喜欢抢镜头。能否维持现状是个问题,因为周遭有很多潜在的政治及经济风险。正如童话中一样,我们也只来谈谈三只熊:央行、贸易、泡沫。第一只熊是央行因素,其危险性在于政策失误将使债务人喘不过气来。第二只熊是贸易因素,关乎美国保护主义抬头或是针对中国出口的愤怒,可能会导致针锋相对的、扼杀增长的贸易壁垒。第三只熊则是市场突然崩盘,支出与需求随之枯竭。

  第一只熊:央行

  2017年全球经济取得的成功,一定程度上有赖于全球央行超宽松货币政策,加之央行对于他们有意使全球经济戒除这种慷慨扶助的有效管理。进入2018年,美联储计划升息三次,欧洲央行要逐渐缩减资产购买规模,中国利率也趋向上升。决策者已谨慎示意过上述这些举措,但失误可能会发生,而且如果进行大幅调整可能会造成消费者和企业支出急剧紧缩。举例来说,根据美国证券行业和金融市场协会,美国公司债未偿金额接近8.8万亿美元。自2010年以来增加35%,且是企业扩张的主要推手。“金融稳定风险对(增长)周期延续性所构成的威胁要甚于物价稳定风险,”摩根士丹利经济共同主管Chetan Ahya在2018年展望报告中写道。他并称,美国企业最容易受到升息的影响。这意谓着央行为抑制过度强健经济成长或通胀风险的紧缩政策,造成了信贷收紧,从而使得美联储、欧洲央行、中国人行和日本央行谨慎行事。

  第二只熊:贸易

  美国总统特朗普2016年选战大打“美国优先”牌,对其他国家展开唇枪舌战。特朗普上任后,其政府以美国利益为名做了一些惹恼多边主义者的事。例如,特朗普政府已经启动对钢铁进口的调查,否决世界贸易组织(WTO)上诉法官的任命,并且让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其他举措尚未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威胁退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以及承诺让中国就其声称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就范。尽管经济成长带动美国出口增加,但美国贸易逆差扩大至435亿美元。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略有下降,但仍高达346亿美元。“必须快速缩减巨额贸易逆差,”特朗普11月亚洲之行结束后在推特上称。如果付诸实践,2018年的经济氛围可能很快变冷。根据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中国经济受美国影响的程度要比美国经济受中国影响程度多出近四倍。这也许意味着,若实施贸易壁垒可能会冲击中国经济增长。这不仅仅是美中问题:世界银行估计全球贸易占到全球GDP的52%,其影响力在过去50年来提高了逾一倍。

  第三只熊:泡沫

  泡沫在爆裂前都很难判断(世人总喜欢说“这次真的不一样”,直到发现其实不然。但如果要说经济学家从本世纪的金融市场崩盘中学到一件事,那就是,整体经济的高楼大厦也会随之一起坍塌。据世界银行估算,互联网泡沫破灭时,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4.4%左右降至2001年的约1.9%;金融危机时期经济自2007年的增长约4.3%陡然滑落至2009年的萎缩1.7%。当时的情况是:金融工具突然出现亏损致使企业和消费者停止支出,导致增长大幅放缓、裁员及债务违约。过去一年,有许多价格持续且急剧高涨的资产:比特币的惊天涨势就是最明显的例子。一直警惕泡沫可能爆裂的法国兴业策略师Albert Edwards认为,鉴于股市已来到极高水平,只要略有风吹草动,形势就可能逆转。他暗示,原因或许只是获利“意外”欠佳这么“平淡无奇”。

(Reuters,2017.12.20)

  日本二战后70年创新路遇拐点

  创新是指利用独创技术和创意来改变生活和商业模式。在二战后70多年的创新历程中,日本企业形成了独特的优势和劣势。这些经验能否在未来开花结果呢?索尼的营业利润将时隔20年再次创下历史新高。11月1日,在索尼复活道路上起到主导作用的社长平井一夫发布了配备最新人工智能(AI)的家用机器人。平井表示,“继续创新”是企业真正复活的条件,对重新涉足机器人业务表示出极大关心。

  在二战结束第二年的1946年成立的索尼刚好见证了日本的创新历程。“建立一个自由豁达、轻松愉快的理想工厂”,索尼《成立宣言》中的这句话成为了其创造全球性热销商品的起点。将街角变成属于自己的音乐天地的Walkman随身听(1979年上市)让索尼迎来了鼎盛时期。但这一繁荣势头并未长久持续。2000年前后,尽管索尼发布了可以连接电脑的Walkman等3款数码产品,却是由另外的业务部门开发。因缺乏兼容性,统一战略也成为泡影。2001年,美国苹果的iPod上市,打造了可随时随地下载音乐的模式,成为苹果进入iPhone黄金时代的起点。

  “有些产品只有我们能做到”,当时一位索尼管理人员这样表示。虽然有技术实力,但却没有及时发现需求变化。“为什么在组织内工作的人有时会采取愚蠢的集体行动呢?”,英国《金融时报》的吉莉恩·泰特认为,当时的索尼各部门相互隔绝,没有总体规划,处于“散沙”状态。

  从日本发明协会编制的战后日本创新100项来看,新创意与技术相结合创造新价值的Walkman等创新产品大约都发生在1980年代。这是为什么呢?

  Walkman创意的来源是索尼创始人井深大在乘飞机时很想自己一个人听音乐。早稻田大学的入山章荣表示,“创业一代的人退休后,日本企业没有构筑起可以代替创业者、有着共同目标的组织和经营体制”。创新力衰退也表明终身雇用、年功序列及法律法规等“日式常识”走到了尽头。日本虽为发达国家,但解雇制度十分严格,经营者很难进行大胆的业务重组。应该如何处置基于年功序列的终身雇用制员工?日本企业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迟迟无法下定决心充分利用外部人才。

  在东芝问题上显示出存在感的产业革新机构隶属于国家,该机构要求企业重组已是家常便饭,但抱有众多人才的大企业态度暧昧,产业整体无法实现新陈代谢。知识和经验如果得不到重新结合,创新也终是空谈。日本的IT产业要想复活仍需时日。

  碳纤维、蓝色发光二极管(LED)及闪存……以材料和零部件为中心,日本企业仍占优势。在服务业方面,率先推出网上送餐服务的梦之街创造委员会等初创企业的崛起也十分显著。

  在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一项创新生物设计工程中,专家以外的成员用时约2个月进入医疗现场,向医生和患者们进行讨教。创新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从这点来考虑,企业要以普通人的视角发掘应该改进的地方和需求。如今,东京大学、大阪大学及医疗厂商都在采取这一方法。东大教授森川博之表示,“物联网等创新多数都是在生产一线萌发出来的,这对重视生产一线的日本有利”。

  “创新的唯一源泉是‘愤怒’”,美国经营顾问汤姆·彼得斯这样表示。在旧金山打不到车的愤怒催生了优步科技。民宿中介平台爱彼迎(Airbnb)也是从游客对大型活动期间酒店客满的抱怨而衍生出来的。在生活和商业一线到处都充斥着愤怒和不满,如何让其升华成创新产品和服务、形成良性循环?日本特有的一些传统习惯可能会受到考验。

  创新的主角毫无疑问是企业。但日本企业通过研发来创造效益的能力正在逐步下降。“尽管拥有了其他公司无法模仿的电机技术……”,NEC某高管觉得很是遗憾。NEC在8月份决定将与日产汽车联合出资的锂离子电池公司出售给一家中国基金。锂离子电池作为电动汽车(EV)的动力源,今后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但NEC除了日产之外无法开拓其他客户,而日产也决定要将采购商多样化。虽然有技术,却不能顺利地实现商业化。

  先来看一下数字。首先是催生新技术的研发(R&D)能力。从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的2015年各国企业研发费用来看,日本比2000年增加26%。而中国企业在这一期间增加了10倍,并在2009年超过日本,日本远远落后于中美,仅排在第3位。

  从机电行业来看,日本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NEC等8家大型综合机电企业2016财年的研发费用加起来约2万亿日元,比2000年减少22%。与下降3%的销售额相比,降幅更为显著。

  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研发效率显著下降。日本德勤咨询公司进行了一项“效率性”调查,用全球主要国家的企业在5年间创造的附加值平均数除以之前5年的研发费用平均值。

  对日美德法韩5国的企业进行比较后可知,2016年日本为32倍,属于最低水平。几乎从2000年的47倍之后一直维持着下降趋势。欧洲企业也和日本一样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缓慢一些。对于日本的研发现状,日本德勤咨询的执行董事藤井刚认为:“将来哪个市场会扩大,不充分考虑‘产出’就进行研发的例子有很多”。

  亚洲通过创新走在日本前面的时代到来了,背景是亚洲的产业结构变化。亚洲凭借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通过半导体和石油化学等使用大型设备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巩固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近年又迎来了第三波浪潮,即IT和制药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兴起。

  “光凭仿制药增长有限”,印度太阳药业统管海外业务的高级副总裁基尔蒂·加诺卡尔(音译)如此解释致力于抗癌药等新药开发的理由。关于自主开发的慢性皮肤病治疗药,该公司已向欧美当局申请销售,将来还计划进入日本市场。

  “亚洲制造”最早的领航者是服装等轻工业。1970-80年代,香港资本在大陆建设服装厂,构筑了制造业的基础。韩国和台湾也通过加工贸易积累了资本。

  进入90年代后,资本密集型产业兴起。钢铁行业的韩国浦项制铁、石化行业的台湾塑胶工业(台塑集团)等作为日本企业的对手崛起。在半导体产业,韩国三星电子和台湾积体电路制造(TSMC)等全球性企业快速成长。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外资的对华直接投资增加,加速推进了产业全球化。代工生产个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台湾鸿海精密工业以在大陆生产为踏板实现崛起。

  从200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IT产业在全球普及,委托中国和印度从事软件开发的动向扩大。因为亚洲的教育水平升高,高级技术人员增加。在制药行业,全球大型制药企业也纷纷在中国大陆和新加坡设置研究基地。

  从亚洲企业的股票总市值来看,截至10月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代表——制药和网络在整体总市值中的占比达到8.0%(QUICK FactSet调查)。较10年前的1.7%大幅增加。

  最近,互联网相关领域表现抢眼,中国阿里巴巴集团等互联网企业的移动支付APP迅速普及,并预定登陆日本,这甚至可能会改变日本的社会结构。

(日经中文网,2017.12.8)

中国经济

  中国启动全国碳交易体系

  中国为电力行业的企业设定了排放限额,迈出了启动其推迟已久的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一步。这个外界期待已久的体系被反复推迟,预计它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

  环保主义者对中国碳市场计划表示欢迎,认为这是中国朝着更可持续的未来迈进的迹象。中国经常因环境方面的违规而受到批评。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Energy Foundation China)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刘爽表示:“设定排放水平和排放额度是对企业发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信号,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中国碳市场的出现具有巨大的影响。”

  自从两年前宣布建立全国性交易体系的计划以来,中国在努力从零开始创建碳市场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推迟。最大的困难是建立一个全面的数据收集系统。基础的工业排放水平数据至关重要,因为它们能让政策制定者设定目标水平并相应地分配碳额度。如果企业的排放超过了配额,就能够在市场上购买更多的额度,如果它们的排放量较少,就会向其他企业出售额度。

  环保人士警告称,尽管政府迈出了第一步,为电力行业分配了排放额度,但这个市场运作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 最高政策制定机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没有透露真正的碳额度交易何时开始。一旦收到额度,电力公司将首先通过模拟交易的方式来测试这个系统,这意味着它们在交易中不需要真正付钱。排放限额将于2019年或2020开始正式实施。

  美国非营利环保组织Resources for the Future的碳交易专家、研究员杰里米·施赖菲尔斯(Jeremy Schreifels)表示,和分配额度同样重要的将是建立一个监测、报告和核查系统以强制企业遵守额度。施赖菲尔斯说:“如果你看一下加利福尼亚或欧盟,他们的碳排放交易机制明确指出了将会实施哪些法规,但这些法规几年来一直没有实施。”他补充称:“中国碳排放交易机制看起来会要求企业立刻合规。没有太多的时间让行业做出改变,这也意味着减排要求最初不能过于激进。”与此同时,目前的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较最初设想的规模大大缩减,从本来要覆盖8个重工业行业,变成了仅包括发电行业,该行业由几家中国国有大型企业主宰,拥有相对完整的排放数据。本来可能推出的碳税一直未能实现。

  今年11月,中国放弃了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第一阶段开展碳期货交易的想法,此举可能会在一开始收紧碳市场的流动性,导致碳排放价格停滞不前。

  曾帮助建立中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中的首个试点的保拉·迪佩尔纳(Paula DiPerna)表示:“如果你们像中国这样没有交易大宗商品的历史,碳排放或许不是合适的起点。它过于复杂。”

  无论如何,中国电力行业实行碳排放限额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行业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3亿吨,监管该行业的碳排放交易机制的规模将是欧盟碳市场的1.7倍左右。

  根据北京非营利环保组织中国碳论坛(China Carbon Forum)进行的一项年度调查,尽管更多中国企业已采取措施建立内部碳排放监测程序,但近一半的企业预测,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在2021年至2025年才会全面运行。“协调体系、每个地区设立碳排放配额、建立一个可靠的碳排放核查体系:这些都很难达成共识,”中国碳论坛的研究经理休·斯莱特(Huw Slater)表示,“多数人预测要做到这些尚需时日。”

(FT中文网,2017.12.20)

  中国对外投资将恢复增长

  据路透分析,经过一年多严厉的资本管制,中国资本外流势头得到明显遏制,但代价也显而易见:中资企业对外投资急刹车,人民币国际化也按下暂停键。分析人士预计,美国税改和升息短期对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冲击不会太大,而随着资本流动形势趋稳以及对外开放大旗下的资金持续流入,明年中国有望渐进放松资本管制,跨境资金流动的管理将实现“量入为出”。

  他们并预期,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明年中国资本流入有望保持较好势头;而管制放松,以及对外投资政策更加确定和透明,意味着明年对外投资很可能呈现恢复增长。此外,汇率大起大落的两年也让市场主体得到了教育,预计更多企业在汇率风险管理中将更加理性。

  2017年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而言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一年,一方面内部资本管制层层加码,另一方面欧美对于中国资本的审查日益收紧,内外交困之下,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断崖式下跌。不过,随着对外投资规则的明确,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加上今年低基数的因素,预计2018年ODI有望呈现恢复增长。

  美联储货币政策正常化正在推进之中,市场预计2018年美联储将加息三次,不过由于中美利差依然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预计对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影响不大。美国税改将大幅降低企业税,但业内人士认为,这对中国资本流动的冲击短期亦可控。有分析师认为,税收并非跨国企业在华投资的决定性因素,美企在华投资主要原因是看好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制造优势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因此美国税改并不会造成美国在华FDI大规模撤离。

(Reuters,2017.12.20)

  (编译、整理:李彦松、王砚峰;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7年第92期(总第1797期)          2017年12月25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