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7月降息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2019-07-15

调整字号:

  2019年第45期(总第1933期)    2019年7月1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美联储7月降息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漫长经济复苏未必是好事 亚洲货币多被“低估” 中美对“数据流通圈”有不同见解 制造业PMI连续两月收缩 中日ETF相互上市

  美联储7月降息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摘要:美联储在降息问题上已被逼入墙角。考虑到市场坚信宽松政策即将出炉,如果美联储按兵不动,市场可能剧烈动荡。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美联储降息是大概率事件,并对降息对实体积极的提振效果进行了预估。]

  市场似乎确信美联储(Fed)将于7月降息。投资者现在辩论的唯一问题是美联储7月的降息幅度会有多大,以及利率最终将被降低到何种水平。高盛首席经济学家扬•哈丘斯(Jan Hatzius)现在预测,根据美联储主席杰伊•鲍威尔(Jay Powell)以及其他利率制定者的暗示,2019年将进行两次降息。此前他长期与共识背道而驰,预测美联储将保持利率不变。

  与此同时,让交易员打赌美国利率走势的联邦基金期货市场行情显示,今年底之前将降息三次,每次降息四分之一点,从7月开始。欧洲美元期货(押注美国利率的另一类热门合约)头寸现在升至自2012年欧元区危机最严重时期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暗示市场坚信,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即将出炉。“我没有看到降息的理由,但(美联储6月会议)是我们在没有实际降息的情况下看到的最为鸽派的结果,”PGIM固定收益(PGIM Fixed Income)高级资产组合经理格里高利•彼得斯示,“市场在逼美联储,而美联储在回应。”

  这引发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如果政策制定者不降息会发生什么?如果美联储真的降息,降息幅度会是通常的25个基点,还是更为决定性的50个基点?

  假设美国央行果真降息,这是短暂疲弱时期促增长的预防之举,还是会强化对于经济放缓的担忧,导致市场恫吓美联储进入一个全面的降息周期?

  并非所有人都相信降息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怀疑者指出,尽管过去一年经济数据有所走软,同时再度出现的贸易紧张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但没什么情况真正让美联储官员感到恐慌。美国的失业率处于50年低位,利率(位于2.25%至2.5%的目标区间)只是比美国主要的通胀率略微高一些。

  假设这些数据没有出现明显恶化,美联储7月决定不降息也是可信的。一半以上的美联储政策制定者仍预测2019年不会降息,而多数鸽派今年没有轮到投票。美联储副主席理查德•克拉里达(Richard Clarida)此前一直强调,该央行“不能被(市场)束缚”。

  然而,美联储确实似乎已被逼入墙角。考虑到市场坚信较为宽松的政策现在即将出炉,如果美国央行按兵不动,市场可能会遭受严重冲击(与去年12月出现的动荡类似)。“将会出现大量波动,”总部位于康涅狄格州的Quadratic Capital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南希•戴维斯(Nancy Davis)表示,“市场在计入降息几率方面有些操之过急。”

  美国央行自己似乎一直在为经济学家们所称的“保险性降息”、以度过一段不确定时期做好铺垫。今年4月克拉里达曾指出,美联储曾在1995年至1998年降息,尽管当时毫无衰退迹象。

  这是圣路易斯联储(St Louis Fed)行长詹姆斯•布拉德(James Bullard)在6月投票支持降息的理由,“针对通胀预期的进一步下滑以及不断放缓的经济面临较高下行风险提供保险”。鲍威尔也许迄今投票支持保持利率稳定,但他似乎也接受这一论点。他最近在一个记者会上表示:“防范胜于补救。”

  那么,问题变成了美联储是否会像很多投资者和经济学家现在预测的那样,选择进行强有力的50个基点降息?金融市场行情显示,那将只是一个开始;市场预测未来一年左右美联储将至少降息整整一个百分点。

  摩根士丹利表示,对于美联储而言,令人鼓舞的是利率期货显示,交易员认为,这将足以支撑经济,进而导致从2021年起再度加息。美国股市的乐观态度(最近盘中创下新高)表明,股市投资者也认为,美联储将成功防范经济衰退。

  然而,这将是一条需要谨慎拿捏的细微界线——把握正确,则市场得到其渴望的降息;把握不当,则反而会传递有关全球经济的过于悲观的信号,导致市场恐慌。

  瑞银财富管理公司(UBS Wealth Management)首席投资官马克•海菲尔警告称,出错的余地很小。他表示:“自2009年以来,美联储已被证明在正确转向方面基本成功,但我们担心以完美条件为假设来安排头寸。”

  中国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分析师周茂华认为近期市场对美联储降息预期强烈,目前市场预期美联储7月降息25BP的概率超过七成,是大概率事件,并对降息对实体积极的提振效果进行了预估。

  周茂华认为,美联储降息效果有限。文章指出,一般来说,美联储降息通过金融市场降低消费者与投资者融资成本,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美联储降息与充裕的流动性将推升股市等资产价格,通过财富效应提升家庭消费支出;降息也将刺激房地产等行业投资扩张,促进就业正向经济循环;另外,美联储降息压低美元汇率促进出口等。但世易时移,市场不应对美联储降息报以过多期望。

  首先,市场不缺流动性。目前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与市场利率处于历史低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处于历史高位,市场并不缺流动性。截至目前,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0%附近波动,联邦基金利率2.375%,二者均处于历史低位;美国资产负债表3.89万亿美元,相当于2008年9000亿美元的4倍多。目前经济体系是流动性泛滥,即便7月美联储降低利率25个基点,对经济影响更多是象征意义。

  其次,货币政策难解结构性问题。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美联储实施三轮非常规政策,但需求始终出不来,如此大规模货币供应,通胀却长时间偏离美联储2.0%目标。其中相对合理解释是美国经济结构问题严重,例如:贫富差距在后危机时代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率上升,信息与物流技术进步,竞争激烈,以及输入低物价等,消费者物价长时间低迷。实践表明,货币政策对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效果有限。数据显示,美国在战后基尼系数整体呈现上行趋势,美国1%的人占据22%的财富,10%家庭掌控者70%财富,财富高度集中,降低了消费动能。

  再次,美联储降息是否一定增强美国贸易优势?一般来说,一国降息将打压本币汇率提升贸易条件,但美元有其特殊性。主要是美国通胀前景仍偏乐观,美联储降息、贸易争端,欧、日等央行将有进一步降息压力,美联储与欧、日央行“政策差”将对美元构成支撑,美联储降息并不意味着美元趋势走弱。如果美国通胀超预期,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预期重燃,美元重新走强,新兴市场国家汇率与资本流动构成压力,这将对冲美联储降息影响。

  最后,美联储政策空间也将制约其效果。美国经济高度虚拟化,市场在政策传导、政策效果方面发挥至关重要,要让市场相信美联储有足够能力保持经济与物价目标的实现,市场高度关注美联储政策适时得当与否,政策空间是否足够,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相较于历史水平空间极为有限。市场对美联储是否有能力应付下一次经济危机持怀疑态度。

  周茂华认为,美联储降息可能通过以下三方面影响全球市场:首先,释放两方面信号。一是,美国经济前景恶化,美联储开启新一轮宽松周期。美联储政策走向对市场预期引导关键,美国在经历战后最长的复苏周期,投资者对美国经济步入周期尾部预期强烈,叠加贸易摩擦令美国经济前景蒙尘,在此节点,美联储降息无疑向市场释放美国经济未来12个月陷入衰退信号。二是,美联储独立性削弱。近几个月白宫官员并未减少对美联储加息抨击,从美国就业强劲、薪资保持增长看,美联储“急于”在7月降息,容易引发市场对美联储独立性减弱的担忧。其次,利好金融资产估值。一般来说,美联储降低利率与开闸流动性将利好金融资产估值,预示美国金融资产盛宴尚未落幕,尤其对那些房地产等利率敏感型板块优先受益;一旦市场形成美联储将开启宽松周期,将鼓励企业再度大量融入廉价美元资本回购公司股份,毕竟实体需求乏力,企业通过金融市场挣取利润“更容易”;美联储降息也可能进一步压低利率水平,鼓励投资者增加风险胃纳,追求高收益。但值得关注的是,如果这种政策宽松是建立在经济趋缓与企业盈利前景恶化背景下,风险资产估值上行高度将受制约。第三,拓展新兴市场货币政策空间。考虑美联储政策外溢性效应,美联储降息将降低部分新兴市场的汇率贬值与资本外流压力,新兴市场宽松的货币政策空间有所增大,这一定程度利好新兴市场风险资产。

  周茂华认为,需要警惕下列风险:首先,警惕新兴市场债务膨胀。美联储降息叠加美国债务问题容易引发市场预期美联储将长期维持低利率环境,这将鼓励全球投资者继续加杠杆,据国际金融协会(IIF)统计,过去五年全球新增25万亿美元债务量中绝大部分来自新兴市场,美联储再度启动宽松周期,势必推动新兴市场外债规模进一步攀升;在美元等外币债务上升同时,债务期限错配、行业分布不平衡都可能成为新兴市场金融风险隐患。其二,资产泡沫风险集聚。美联储如果开启降息周期,全球流动性再度开闸,将导致全球房地产、金融资产等估值持续走高,在全球实体需求面疲弱,经济增长乏力趋势下,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二元化”加剧,资产泡沫风险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由于风险溢价持续继续压低,垃圾债的春天又将来临?其三,警惕美元走强风险。欧美央行之间“政策差”且竞相宽松取向,美联储全球储备货币角色,削弱了美联储降息威力,美元未来走势不确定性仍高,部分基本面相对脆弱新兴市场仍需要警惕美元走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周茂华人网,如果美联储7月降息对中国经济将产生四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政策:中国央行政策仍将以我为主,稳健基调未变,央行将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在目前基础上大幅宽松的概率低。美联储政策转向鸽派,容易引发市场对央行政策宽松预期,但目前中美利差维持高位,中美2年、10年期国债利差分别达到109和120个基点,均高于历史均值,未来央行政策将在稳增长、防风险与稳杠杆之间取得平衡,根据国内就业、物价与流动性变化趋势进行预调微调。央行政策并不必然跟随欧美转向宽松,央行实施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容易导致局部风险积累,不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二、利率:从国内经济基本面与流动性趋势看,短期利率整体下行空间有限。目前国内流动性合理充裕,近期受年中、季末等因素干扰,市场对资金面预期存在波动,但央行及时采取一系列组合政策进行对冲,各期限市场利率整体处于历史低位运行;从趋势看,随着管理层一系列减税降费、补基建、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国内经济整体有望运行在合理区间;综合考虑稳内需政策,食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年内通胀中枢较2018年略抬升,但动能仍温和,国内主要问题在于货币政策传导不够通畅,央行难以在目前基础上大幅放松流动性,利率难有趋势下行行情。第三、汇率:美联储降息对人民币汇率影响有限,年内关注贸易争端影响,如果特朗普继续升级贸易争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继续看空,反之,如果中美贸易协议释放积极信号,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枢将略升。但整体人民币汇率有望兑一篮子货币保持平稳,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波动。主要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三大保障:一是,内部因素。从国内消费潜力释放、稳增长政策积极看,年内经济有望运行在合理区间,考虑通胀中枢温和上移,政策传导不畅等问题,结构性政策不改稳健基调;随着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国际收支趋于均衡,2019年1季度国内经常账户顺差占比GDP比重仅为0.3%,这显示目前国内汇率水平是相匹配的;尽管近几个月外汇市场受一系列因素冲击,但从银行结售汇等指标看,市场对人民币汇率走势预期整体平稳。二是,外部因素。美国经济尽管趋缓,但是仍运行在长期趋势水平上方,且远好于欧日经济表现,美联储与欧、日央行等保持有望保持正的“政策差”,美元年内大幅走弱概率偏低;MSCI扩容A股、沪伦通启动等显示海外资金仍看好中国经济、资本市场长期发展,海外资金流入人民币资产趋势有望延续。三是,央行工具箱丰富。在人民币汇率短期出现明显偏离基本面,非理性超调时,不排除央行将通过预期引导、离岸央票、逆周期因子等工具维稳。第四、股市:6月美联储与欧、日央行政策公布利率决议后,全球股市、债市、黄金等资产价格呈现普涨格局,主要是市场预期新一轮宽松潮开启,但这并非常态。除了货币政策外,股市表现仍要回归经济与企业基本面。随着国内托底政策效果逐步显现,经济有望锚定合理区间,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结构优化,人民币资产估值洼地,人民币汇率整体平稳运行,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等,股市整体中枢有望缓步抬升。长期看,中国股市市值/GDP低于发达市场,经济可持续性增强,金融市场不断融入全球等,中国资本市场长期配置价值不断提升。

  周茂华提出了三方面的对策建议。首先,稳定经济、金融基本面。减少欧美政策外溢效应的前提是要进一步夯实经济基本面与降低金融资产泡沫风险。一国基本面稳、金融资产定价合理,其抵御外部冲击能力将增强。由于美联储长期低利率政策,使得部分新兴经济体中出现局部楼市等资产价格偏离需求面较远,美联储鸽派政策将为新兴市场降低内部风险营造有利条件。其次,控制债务规模与优化债务结构。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将鼓励新兴市场继续加杠杆,参考阿根廷、土耳其等经济体经验教训,一国对外债规模需要与其偿付能力相适应,优化外债结构,避免期限与币种错配,重视外债过度集中在某些行业等问题。第三,挖掘需求潜力,增强经济韧性。近十年来,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内需的趋势明显,从长期看,新兴经济体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推动内部经济改革,加强新兴市场之间互联互通,政策协同合作,释放经济潜力,提升民众生活标准,经济韧性不断增强,政局更加稳固,对全球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吸附能力将不断增强,新兴市场发展将步发展快车道。

  (综合消息)

  

  漫长经济复苏未必是好事 

  《金融时报》福鲁哈尔认为:美国即将录得自1854年开始发布相关数据以来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但经济扩张持续越久,“撤走酒碗”(编注:take away the punch bowl,意即市场正处于狂热时采取紧缩,源于美联储原主席威廉•马丁所说,美联储的工作是“在派对正浓时撤走酒碗”(to take away the punch bowl just when the party gets going)的难度就越大。

  7月初,美国当前这一轮经济扩张将正式成为自1854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开始发布商业周期数据以来最长的一次。失业率处于49年来的低点。资产价格接近历史高点。然而美联储再次暗示,由于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低迷的通胀,它倾向于降息。

  当你考虑到当前地缘政治的动荡程度,以及此轮经济复苏的分化程度(主要有利于大型跨国公司和拥有大量资产的个人)时,这在直觉上是有道理的。

  但美联储从收紧货币政策转向放松政策的速度之快也是相当令人震惊的。同时,无论下一次衰退何时来临,美联储都将从历史低位的利率基数开始应对,这相当令人担忧。

  更令人不安的是,此轮出奇之长的经济周期并非个例。德意志银行的一份研究论文研究美国在过去165年的34次经济扩张,发现过去4个商业周期的持续时间长于平均。事实上,它们占了6个最长周期中的4个。自1982年以来,较长的经济周期已成新常态。

  这是为什么呢?乐观主义者会说,经济衰退不那么频繁是积极的结构性转变和更好的政策选择的结果,这些因素降低了美国经济出现低迷的可能性。高盛在今年1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库存和供应链管理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以及美国经济中周期性较强行业的占比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制造业迁至海外)。与此同时,美国页岩气行业的增长降低了油价冲击的风险和影响;油价冲击曾经是引发衰退的一大因素。

  对经济周期延长的其他解释突显出世界经济演变的方式。技术进步和全球化,特别是中国重新融入市场体系以及较高水平的跨境贸易,都推动了生产率和经济增长,同时抑制了通胀。

  与此同时,布雷顿森林汇率体系的终结,赋予了美国央行更大的自由来延长经济周期,因为它不必再费心维持美元与金价之间的固定关系。

  结果是经济衰退次数减少,但同时公共和私人债务攀升——世界各国政府能为更多的赤字支出筹措资金,而企业能利用央行官员们设定的低利率;在保罗•沃尔克在上世纪80年代驯服通胀后,这些央行官员们可以较少关注价格稳定。

  近年来,债务掩盖了美国经济的无数问题,从不平等加剧到薪资水平停滞。它还帮助调解了不同政治利益集团之间的纷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共和党和民主党基本上都接受了“市场最懂”(markets know best)的理念,因为这使得他们避免了在分割国家财富蛋糕时做出不得人心的选择。

  当你可以只是解除市场管制、放开金融业,并希望不断上涨的资产价格可以让你无需应对棘手问题时,为什么要在枪支和黄油之间做出选择呢?

  所有这些都令人不禁要问:商业周期是不是真的持续越久越好?衰退是资本主义的天然和正常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不惜一切代价避免的问题。的确,德意志银行的经济学家们辩称,要不是货币政策人为延长了美国的商业周期,生产率会更高,美国人的创业热情会更强。

  但经济扩张持续时间越长,拿走“大酒钵”的难度就越大。我承认,在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后,政策制定者的确不得不出手干预,以避免更大规模的衰退——人类代价已经过高了。但我不像一些乐观主义者那样,认为“这次不一样”。

  长期扩张必然会导致过高的杠杆,随后是调整,通常是衰退。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通常会不断上升,直至衰退袭来)已经超过了此前的峰值,而且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已经从1985年的35%升至如今的46%。然而,过去15年来,企业债券违约率一直处于非常低的水平。

  我担心的是,当投资者和交易员把这两个事实联系起来,然后开始把违约率上升计入价格时,会发生什么情况。这让我希望,或许美国政策制定者本来应该选择更小、更频繁的痛苦,而不是“酿造”史上持续最久的经济扩张。

  白宫希望至少在2020年大选前保持歌舞升平。特朗普不久前在Twitter上抨击欧洲央行行长马里奥•德拉吉“不公平地”承诺“出台更多刺激措施”,然后暗示,如果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不采取同样的举措,他可能会将其降职。特朗普的唠叨让我想起了我的孩子们——当我让他们熬夜并且吃太多冰淇淋的时候。或许,技术推动的生产率飙升最终会到来,并将此轮由市场驱动的复苏周期转变为某种能够更广泛传播繁荣的格局。更有可能的是,延续派对太久酿成沉重代价。

  (FT,2019.7.1)

  亚洲货币多被“低估” 

  日本经济新闻社与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推算出了对与经济实际状态相符的“日经均衡汇率”。对比最近的2019年1-3月对美元均衡汇率和目前的实际汇率发现,在全部10种货币中,包括人民币在内,除欧元和泰国泰铢之外的8种货币处于“低估”状态。这反映出持续至2018年底的美国加息推动的资金回归美元。如果美国转为降息,一部分货币有可能面临升值压力。

  从反映国内外经济实态的各种宏观经济指标来看,日本经济新闻和日本经济研究中心自主推算出均衡汇率。虽然均衡汇率无法预测汇率前景,但与经济实态相比,可以看出汇率“偏高”还是“偏低”的尺度。

  日元兑美元“日经均衡汇率”在最近的2019年1-3月为1美元兑107.2日元,比同一时期日元实际汇率的平均值(110日元)高出约3%。日元汇率从2015年开始一直处于“偏低”的状态,不过6月25日一度上涨至106日元区间,创下5个半月来的最高水平。

  这是因为世界经济的前景令人担忧,各国竞相推出货币宽松政策。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6月19日表示,“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将采取适当的行动”,暗示降息。日本银行(央行)总裁黑田东彦也表示将根据物价“讨论果断采取货币宽松政策”,但是日本利率的下降余地有限。日美利差的缩小招致了日元买盘和美元卖盘。

  6月28-29日将在日本举行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峰会)。在国际性的汇率讨论方面,均衡汇率也十分重要。

  从此次推算出了人民币“日经均衡汇率”看,2019年1-3月为1美元兑6.74元,与实际汇率行情(平均6.75元)几乎一致。当前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88元左右,处于人民币贬值的方向,有观点指出中国对人民币贬值持容忍姿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预测,中国的经常收支最早将在2022年转为赤字。假设经常收支已经转为赤字,均衡汇率为1美元兑6.8元左右。以赤字为前提,此前人民币汇率7元进入视野的水平属于被低估,中美的汇率问题也与可能成为对立点。

  低估程度最为突出的是韩国韩元。目前的韩元汇率比均衡汇率低了近7%。以主力的半导体产业为中心,韩国出口低迷,2019年1-3月陷入负增长,资金正在流出。

  印度尼西亚印尼盾的实际汇率比均衡汇率低了近4%,也属于“低估”。经常项目赤字的长期化等经济基本面存在隐忧,容易招致投机性做空。2018年一度降至1美元兑1万5000印尼盾大关,创出约20年来的最低水平。均衡汇率也处于下跌态度,但显示出市场的反应过度。

  在油价走低局面下,资源业受到的影响令人担忧的马来西亚林吉特目前也比理论值低3%左右。

  在亚币中,唯一“高估”的是泰国泰铢。以旅游业等为支撑,经常项目收支维持顺差走势,同时通货膨胀率也趋于平稳。均衡汇率也保持稳定,一直在拉动对新兴市场国家投资的资金。

  2018年美联储持续加息,新兴市场国家货币的很多面临资金外流压力。如果美联储转向降息,货币迅速贬值的风险将减轻。另一方面,如果货币变得“高估”,出口的竞争力有可能被削弱。在新兴市场国家之中,在美联储决定暂停加息的年初以来,降息的趋势已经在扩大。

  在欧洲货币中,英国英镑“低估”6%左右。围绕退出欧盟(EU)问题的市场不安心理并未消除。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徘徊在均衡汇率(1欧元兑1.13美元)的附近。美国总统特朗普针对欧洲中央银行(ECB)行长德拉吉暗示新一轮货币宽松表示了批评,称“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从均衡汇率来判断,似乎未必是合理的批评。

  (日经新闻,2019.6.26)

  中美对“数据流通圈”有不同见解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6月28日的二十国集团峰会(G20大阪峰会)的特别会议上,提倡建立允许数据跨境自由流动的“数据流通圈”。虽然宣布启动被称为“大阪轨道(osaka track)”的国际规则拟定,但在当场,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围绕新一代通信标准(5G)似乎有不同意见,令人预感到今后谈判的困难。

  “数字化拥有解决国际社会课题的可能性”,安倍首相在会议上如此强调,向各国首脑等呼吁称,在2020年6月的世界贸易组织(WTO)部长级会议之前推动大阪轨道“取得实质进展”。

  虽然当场没有反对的声音,但中美首脑的发言很快就显示出数据流通的国际规则拟定的难度。

  被安倍最先邀请发言的习近平主席表示,数据就像石油,应建立公平且无差别化的市场,指出人为干预市场是不恰当的。这些表述似乎考虑到美国封杀华为,对特朗普进行了牵制。对此,特朗普表示“(对于自由的数据流通)5G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不可或缺的”,提出了安全问题来应对中国。特朗普还表示,“反对数据的本地化(数据圈地)”,这似乎也是在暗指中国。

  在数据流通规则的讨论中,也明显伴随中美的“5G争夺”的对立格局。

  正如力争推动贸易自由化而于1986年启动的多边谈判根据宣言发布地点称为“乌拉圭回合”一样,日本将数据自由化谈判命名为“大阪轨道”,寻求在此次的G20峰会上正式启动。

  不过,希望取得成果的日本政府提出了任何国家都容易接受的“自由与信赖”这一成为最大公约数的概念。构想还存在诸多模糊之处,各国为了增强自己的立场,对“流通圈”都表示赞同。特朗普和习近平的发言似乎暴露出各方同床异梦的实际情况。

  “自由数据流通”是支撑世界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思路。正如反对掠夺资源的发达国家的产油国表示“如何使用由本国决定”,团结起来的资源国家主义那样,如今称得上“数据民族主义”的状况正在扩大。

  美国Facebook和亚马逊借助SNS和电子商务从全世界收集数据。利用庞大的数据推动人工智能(AI)的开发,发挥先行者的优势,但以中国为代表,出现了通过数据圈地加以对抗的国家。

  不过,作为决定“数据流通圈”成败的分水岭而受到关注的印度,如今立场对日本来说并不乐观。印度总理莫迪没有回应日本政府的呼吁,并未参加28日的特别会议。

  在展望数字经济的将来时,印度的存在感突出。在美国研究人员提唱的“新GDP(数据生产总值)”排行榜上,印度仅排在世界第24位。但是,互联网的未利用者达到9亿人,增长空间巨大。同时还是维持增长不可或缺的“数据的源泉”,将来有可能成为数据大国。

  贸易的多边谈判一直在扩大参加国的前提下不断发展。但是,谈判花费漫长的年月,近年来无法达成妥协的情况增加。与此同样,对于日本倡导的“具有信赖的自由数据流通”这一理念,重视的“信赖”都是什么内容,也因国家不同而不同。

  如果启动隐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讨论,各国想法的分歧将进一步扩大。数据流通圈的实现预计面临困难。

  (日经新闻,2019.6.29)

  制造业PMI连续两月收缩 

  国家统计局和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6月30日联合公布,宏观经济先行指标——6月份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9.4,与5月份持平。

  路透报道指出,中国6月份的官方制造业PMI止跌,但连续第二个月处于荣枯线之下,分项指数显示供需双双放缓,从业人员指数创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凸显当前内外需走弱,经济延续弱势,稳增长稳就业压力不减。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G20领导人峰会的中美元首会晤暂缓了对贸易摩擦升级的担忧,但未来仍充满不确定,外需仍大概率延续放缓,下半年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考虑到制造业景气度仍未明显提升,逆周期政策应继续发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整体来看,6月官方制造业PMI止跌,但生产和需求的分类指数都出现放缓,经济企稳的动能并不足。”联讯证券分析师点评道,在外部贸易环境改善的同时,稳内需的政策也需继续发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来稳消费和制造业投资。

  从分项来看,6月制造业PMI的生产指数为51.3,比上月下降0.4个点;新订单指数为49.6,比上月下降0.2个点,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6.3,比上月下降0.2个点。

  联讯证券的李奇霖和张德礼指出,五大分项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拖累制造业PMI指数0.10、0.06,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分别正向推动0.08、0.11。

  “从上半年制造业PMI走势来看,制造业仍有下行压力。”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文韬称,1-6月份制造业PMI均值为49.7,低于去年同期1.6个点,处于收缩区间。

  需求方面,新订单指数上半年均值为50.4,低于去年同期2.4个点,且在进入二季度后连续下降,表明上半年制造业市场需求增势偏弱;供给方面,生产指数均值为51.4,低于去年同期1.6个点,采购量指数均值为50,低于去年同期2.5个点,企业生产意愿下降,生产活动增势趋缓。

  “PMI波动加大,并连续两个月处于收缩区间,预计市场对二季度GDP的担忧升温,且我们认为下半年核心关注中小银行风险事件冲击可能带来的信用收缩及贸易摩擦形势。”华泰证券宏观分析师李超等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6月供需双双放缓,稳就业的压力可能不减反增,反映就业状况的分项指数继续回落,其中制造业的分项降至金融危机以来最低,凸显出未来继续稳就业的必要。

  华泰证券的李超等认为,短期内国内基建、地产需求仍有一定支撑,但政策着重供给侧,内需无大幅复苏动力。贸易摩擦升级的忧虑短期暂缓,但后续谈判进程仍存在不确定性,需密切跟踪,且随着全球经济回落压力加大,预计外需是逐渐走弱的过程。

  不过,非制造业6月份继续持稳,建筑业受基建加大力度带动景气进一步回升,尽管制造业有所拖累,但6月综合PMI仍保持了扩张,较上月回落0.3至53。

  (Reuters,2019.6.30)

  中日ETF相互上市 

  日本交易所集团(JPX)与上海证券交易所6月25日相互上市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这是日本股票ETF首次在中国上市。预定上市的4只日本股票ETF赢得预期的10倍需求,日本国内各资产管理公司期待争取中国资金。

  关于此次的相互上市,日本和中国的运营公司分别展开合作,可以交易与合作伙伴的ETF联动的ETF。在中国,跨境证券投资仍存在限制,但通过向投资公司授予“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等特别投资额度,实现了相互上市。

  在上海市场上市的ETF总计为4只,包括与日经平均指数联动的3只和与东证股价指数(TOPIX)联动的1只。日本的投资公司期待的是旺盛的中国个人资金。25日上市的4只ETF在上市前的募集中,获得约240亿日元的资金,有声音表示“这是当初预想的10倍的规模”。

  中国此前没有日本股票的投资信托和ETF。三菱UFJ国际投信的佐佐木康平表示,“由于此次的相互上市,普通中国投资者也能以人民币计价购买日本股票”,期待迎来活跃的交易。

  中国的ETF市场仅为5万亿日元左右,规模小于日本(约30万亿日元),但据称有望保持每年3成左右的增长。日本的投资公司希望以此次的相互上市为契机,全面进入中国市场。通过相互上市,日本国内的日本股票ETF有望受益。ETF在日本和中国之间形成价格差之际,高频交易参与者(HFT)等将进行套利。如果此类交易推动市场变得活跃,具有普通投资者更容易买卖的优点。

  亚洲其他交易所也对此显示出兴趣。一家投资公司的负责人表示,香港和台湾的交易所表示希望了解相关情况。如果与日中之间相同的相互上市扩大,日本股票ETF的交易机会也将随之增加。

  (日经新闻,2019.6.25)

  经济走势跟踪报告每周1、5发布。报告内容均来自公开资料,不代表本课题组观点与倾向,仅供参考。 

  (编译、整理:李彦松、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9年第45期(总第1933期)          2019年7月1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