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处于最强劲状态?

2019-09-03

调整字号:

2019年第61期(总第1949期)    2019年8月26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美国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处于最强劲状态? 日元升值找不到治疗药方 特朗普疯了 欧洲怎么办? 世界经济比想象的更依赖中国 终极的“未来型”金融正在中国显现 又到考验中国保持宏调战略定力关键时刻

  美国经济是在萎缩还是处于最强劲状态?

  美联储承担着来自总统特朗普的降息压力。投资者预计美联储将降息,而且可能会大幅降息。那么美联储没有行动的原因是什么?

  美联储得到的经济数据无法清晰地表明经济状况,这种情况可能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要严重。部分原因是数据发出的信号互相矛盾——例如,就业在增加,但工厂产出在放缓——还有一个原因是,一场没有结束迹象的贸易战给一切都蒙上了阴影。

  最近,经济数据不符合普遍预期,而且是偏向下档。其他经济指标也很不给力。但在判断其代表的所有意义时,不能直截了当地解读,尤其时值美联储对自身的一些经济运行状况的看法缺乏信心,更何况联储不仅仅得思考当下,还得考虑到当前行动将如何影响一年内或者更久之后的经济。

  在此背景下,最近收益率曲线倒置可能预示投资者失去信心,贸易战促使其将钱放在“安全”的美债市场;或是目前10年期德国公债是负收益率的良性副作用,谁还会买德债,而不去买收益率为正的美债?

  特朗普对德国低利率发牢骚。但事实上,这证明美国经济相对强劲。长期美债收益率或许因此被压低,但房屋抵押贷款等利率也被推低,从而对消费者产生助益。其它很多方面都表现良好。消费者支出如此强劲,以至于许多人认为美国经济衰退的威胁还很遥远。

  标普500指数为上述两种说法建立起联系。该指数今年迄今仍上涨16%,而自美联储7月底开会以来已下跌3%,并担心拖延许久的贸易战会愈演愈烈。

  8月23日,美联储主席鲍威尔亮相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并发表主题为“货币政策面临挑战”的演讲。鲍威尔发表的讲话虽然没有具体说明未来的货币政策方向,但承诺美联储将“采取适当行动,维持经济扩张”。他同时也承认美国贸易政策已致美经济增长放缓。鲍威尔讲话结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连发推特回应鲍威尔讲话,他抨击鲍威尔“无所作为”,甚至使用了“敌人”这个词来评价他。

  鲍威尔当日警告说,美国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正在造成全球经济放缓、美国制造业和资本支出疲软等问题。尽管货币政策是提振消费者支出、商业投资和公众信心的有力工具,但它“无法为国际贸易提供确定的行为准则”。他强调,尽管美联储有丰富经验应对典型的宏观经济状况,但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纳入美联储决策框架内是一个新的挑战。他说,制定贸易政策的责任在美国国会和政府,不在美联储。达拉斯联储行长卡普兰表示,“今天美国经济政策的支点或重心不是货币政策,而是贸易不确定性”。美方8月24日宣布将提高对约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的税率,中方对此坚决反对。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表示,这种单边、霸凌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极限施压行径,违背中美两国元首共识,违背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严重破坏多边贸易体制和正常国际贸易秩序,必将自食其果。

  鲍威尔的表现让特朗普极为不满,他发推特指责中国和美联储都是“我们的敌人”,唯独“谁是更大的敌人”。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在动身前往法国参加G7峰会之前告诉记者,“我对鲍威尔很不满了”,“他要是辞职的话,我是不会阻止的”。此外,特朗普发推特要求美企尽快停止在中国采购。然而美国商会已明确拒绝了特朗普的呼吁。美国商会和零售、汽车、石油、农业等主要行业协会纷纷发表声明,警告美中贸易争端升级将对美国相关行业、企业和消费者造成不利影响,呼吁美中双方尽快回到谈判桌、达成协议结束贸易争端。此外,IMF首席经济学家戈皮纳特当日表示,经济发展面临很多下行风险,其中之一是来自于贸易方面的不确定性。

  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8月24日表示,贸易战必须停止,如果美国出于政治原因使用关税,将危害全世界。在G7集团峰会开幕前夕的记者会上,图斯克说:“贸易协议和世界贸易组织改革比贸易战好。贸易战将导致衰退,而贸易协议将促进经济。”图斯克说,如果美国以报复法国数字税为由对法国葡萄酒征税,欧盟将与法国站在一起,对美国采取相应行动。

  防经济陷入衰退,特朗普又考虑减税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字,申请失业救济金人数有上升趋势。美国总统特朗普8月20日承认,白宫正在考虑包括削减工资税和资本利得税等在内的多种减税措施。分析人士认为,近期美国金融市场频传经济衰退预警,白宫此举旨在提振经济增长,防止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媒体披露,白宫正在探讨削减工资税的可能性,寻求通过为消费者减负刺激经济增长。对此,特朗普对媒体承认,白宫的确正在筹划削减工资税举措,并表示已经酝酿这一计划“很久了”。特朗普又强调美国经济表现非常好,认为各界用“衰退”的字眼形容美国经济是不恰当的,称美国离经济衰退非常远。特朗普当天还表示,他不需要国会批准,就可以将资本利得税与通胀挂钩。税务专家称,如果与通胀挂钩,投资者将缴纳更少的资本利得税。

  除此之外,美国媒体称白宫内部还在讨论撤销部分关税的可能性。经济学家分析认为,虽然美国政府推迟对部分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减轻对年底假日购物季的冲击,但美国消费者仍然可能感受到关税带来的压力。高盛分析指出,洗衣机、家具等已经被加征关税的商品价格自去年2月以来出现了上涨,而同期未被加征关税的核心商品价格则有所下跌。这表明加征关税所产生的成本已部分转嫁给美国消费者。

  不过,美国智库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贝克则认为,减薪资税的作用不大。贝克以前总统奥巴马的减税为例,当时奥巴马政府向中收入家庭减税约996美元。他指出,虽然减税有促进资金流入经济,但此金额太少。贝克又以小布什减税为例,指小布什当时的减税措施不足以应对经济危机,认为减薪俸税只会为美国人带来心理作用,并没有实质大型的经济效应。

  另一方面,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对美联储7月份的减息提出异议,认为减息给市场构成心理伤害。席勒接受CNBC访问时表示,减息存在一个问题,因为它显示出一种警惕性。他认为,美联储上月的举动与实际减息关系不大,更多的是担心经济衰退给市场带来的心理影响。席勒又说,最重要的是美联储的表述,当美联储在金融危机后首次将利率下调25个基点时,市场受到惊吓。公众对新闻的关注和反应,大于他们对利率变动25个基点的反应。

(综合信息)

  日元升值找不到治疗药方

  8月26日,东京外汇市场的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值至1美元兑104日元区间,创出今年1月3日以来、时隔7个半月的最高水平。日元汇率一口气突破被视为心理关口的“105”的原动力是刹不住车的中美摩擦的激化。背后存在寻求避险的投资者的“合理”行动,可以说正在超出能以货币宽松加以控制的层面。

  1美元兑104日元这一水平本身曾在1月出现,但情况与此次截然不同。当时是年初,交投清淡,在此背景下,受美国苹果业绩下调影响,日元一瞬间暴涨3日元以上。但之后出现暴跌,属于所谓的“事故”。

  而此次的日元升值行情令人头痛的是,其并非事故,而是投资者合理避险的结果,同时风险源自政治。office FUKAYA consulting代表深谷幸司指出“元凶无疑是政治、外交和贸易问题”。

  按通常的逻辑,应该通过政治来应对政治风险,但正在法国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比亚里茨峰会)由于各国分别与美国存在导火索,仅仅对中美摩擦表示了担忧。“(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采取灵活且万全的应对措施”这句话在成为原因的美国在场的情况下显得空洞。

  如果经济局势恶化,依赖货币政策的空气将加强。不过,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8月23日的演讲中指出,以货币政策应对贸易战“没有成为样板的先例”。暗示出的真心话是,如果不消除导致经济减速的明确原因,即使被要求以货币政策应对,也将显得勉为其难。

  在力争达成2%的物价稳定目标方面成为逆风的过度的日元升值对日本银行(央行)来说成为切实的问题。不过,日美欧的央行的共同点是存在一种无力感,即“就算采取某些行动、如果之后被‘特朗普大炮’击中的话、也将在一瞬间化为泡影”(日本银行高管)。在没有根治病灶的情况下,即使试图应对表面化的现象,也自然存在极限。

  实际上,市场“日趋无法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发言视为影响因素”(瑞穗银行的唐镰大辅)。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在日本,如今政治层面要求日本银行实施新一轮货币宽松的压力并未加强。不过,如果1美元兑104日元以上的日元升值固定下来,被认为比美联储更缺乏有效的追加宽松举措的日本银行受到的考验将随之加深。

(日经新闻,2019.8.26)

  特朗普疯了 欧洲怎么办?

  特朗普宣布全面提高中国商品关税,还要求美企撤离中国。《萨尔布吕肯报》认为,特朗普“命令”美企撤出的论调,很像独裁者。《法兰克福汇报》则担心,随着贸易战全面升级,欧洲企业恐怕很快就会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

  据报道,《法兰克福汇报》以“特朗普——贸易战士”为题,刊发评论指出,特朗普在当今全球经济形势十分微妙的情况下,大肆升级贸易战,这种做法实在太危险。

  “特朗普十分喜欢自己的‘贸易战士’角色,这个角色要纠正白宫前任主人们犯下的令人愤怒的错误,还要为被‘偷走’的数千亿美元向中国报仇。特朗普的言辞已经表明,局势还将进一步激化。这可不是欧洲国家以及在华、在美经营的欧洲企业欢快地摇旗呐喊的时候。如今的贸易战非常危险。而特朗普的做法也十分怪诞:他‘命令’美国企业不要继续在中国生产,他还问谁才是美国的头号敌人?美联储主席还是中国国家主席?”

  “这位总统以为自己是谁?他难道真以为,自己是引导一切的天选之人?现在,他还表示可能动用宣布国家紧急状态的权力,这更是不详的征兆。”

  《萨尔布吕肯报》以“对于全世界来说,特朗普的战略依然是个谜团“为题,刊发短评指出,美国总统骤然升级贸易战,这种做法肯定不是理性决策的结果。

  “特朗普的战略到底是什么?他的最终目标又是什么?除了他自己,特朗普究竟还会听谁的话?他‘郑重命令’美国企业不再开展中国业务、将生产转移回美国,这种论调从一个香蕉共和国的独裁者口中说出来会更合适。他把美联储主席称为‘敌人’的做法,也令人反感。特朗普经常认为,股市与他的连任机会相关。基于这一认知,他又为什么会用自己的言论让股市重挫、让金融市场受到冲击?这绝对是个谜。反正,这一切都和理性没有关系。”

  《法兰克福汇报》的另一篇评论则以“害怕站队表态”为题,担忧地问道:难道欧洲企业很快就要被特朗普逼迫在美中之间选边站了么?

  作者认为,美国总统宣布提高关税、“郑重命令”美国企业撤出中国的做法,让贸易战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特朗普用《紧急经济权力法案》为其粗暴干涉市场经济的行为辩护,而企业则会因此对法律环境的稳定性失去信心。

  “在这场火山喷发后,出口导向型的德国企业就会明白,他们还要在这种终极恐惧的环境下忍受一段时间。只要特朗普继续处于选战模式下,这种危险就始终存在----他要求本国以及本国之外的企业站队表忠心:中国,还是我们?”

  “没有任何其他问题能够比这个更能让企业决策者感到害怕。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并没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答案。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的市场都太过重要,放弃哪个都不行。所以,德国企业也就只能希望,特朗普的煽风点火不会导致一场无法控制的爆炸,希望中美双方最终都能认识到,贸易战不会有单方面的赢家。但是这种希望并不怎么可靠。”

(综合信息)

  世界经济比想象的更依赖中国

  日经新闻报道:“历史上首次源自中国的世界经济衰退”,这种观点是进入8月后动摇世界的市场混乱的根源。美国追加对华关税、人民币跌破1美元兑7元大关、美国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浮出水面的因素全都令全球投资者联想到中国经济会进一步恶化。

  最强烈意识到这股源自中国的逆风的发达国家无疑是澳大利亚。中国自2009年以后,一直是澳大利亚的最大出口国,占出口整体的比例超过30%。以中国的经济增长为东风,澳大利亚维持了超过27年的罕见经济增长。

  但在8月以后,澳大利亚股市下跌6%,澳元遭到抛售,贬值至10年来最低点。长期利率因考虑到经济恶化而首次跌破1%。即使是平时论调比较克制的经济媒体《金融评论报》,也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彰显出恐慌的标题——《国家的繁荣正在面临集中炮火》。

  澳大利亚的市场相关人士之所以感到紧张,是因为该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铁矿石的行情出现暴跌。国际价格一度比7月底下跌25%。钢铁生产大国中国是其最大买家。被理解为中国经济恶化,导致供过于求。

  这将拖累依靠铁矿石出口支撑的澳大利亚经济。对于日本来说,如果主要摇钱树汽车的价格一口气下降25%,股市想必也会明显动摇。

  中国经济恶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在脑中掠过,这让世界市场出现动揺,澳大利亚的混乱只是其缩影。很多市场相关人士通过此次的动荡,或将意识到世界经济比想象中更加依赖中国。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的份额去年为16%,低于美国的24%,排在世界第2位。仅仅观察16%这个数字,可能有人感觉即使中国稍微出现动摇,也不会产生巨大影响。但是,站在像澳大利亚那样以中国为主要贸易伙伴的国家的立场上来看,烈度完全不同。

  依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进行估算,以中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去年达到34个。从2007年的13个增至近3倍,几乎与以美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的国家和地区(36个)并驾齐驱。

  这一期间与2008年的雷曼危机导致美国遭遇挫折、中国出台巨额经济刺激对策提高了存在感的过程相重合。像属于发达国家的日本以及属于新兴市场国家代表的巴西、南非那样,很多国家的最大出口目的地从美国变为中国。

  即使不是最大出口目的地,但中国进入出口目的地前3位的国家和地区也达到约70个。全世界约200个的国家和地区中,据称超过三分之一把中国作为“主要客户”。中国经济恶化之际,这些国家和地区将蒙受不小的负面影响,这是“深受中国影响”的世界的一个断面。

  此外,德国的困境如今也值得验证,该国也受到源自中国的逆风困扰。德国8月14日发布消息称4-6月出现负增长,导致投资者心理冷却。英国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主席吉姆?奥尼尔指出,市场的看法是“经济低迷的最大原因是中国”。

  对德国来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和法国的第3大出口目的地。由于迅速扩大在中国的汽车销售,中国的排名与2007年的第11位相比明显提升。中国占德国出口整体的比率也从3%提高至7%,增至2倍以上。由于经济恶化导致中国汽车市场冷却,德国“转向中国”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结果。

  真正感到痛苦将是在今后。中国正在加快国内汽车市场转向纯电动汽车(EV)。美国经营咨询公司Alix Partners的统计显示,广义的纯电动汽车占中国国内销量的比率目前为7%,到2025年将提高至19%。仅在今年,就有超过50家中国国内纯电动汽车企业推出100多款车型。

  德国经济依赖汽车产业,但由于巨额投资负担将招致短期业绩恶化,同时还需要调整雇用,德国企业转向纯电动汽车的行动缓慢。如果这样下去,令人讽刺的是德国将被中国汽车产业夺走用户。德国同时面临着中国经济恶化以及与中国企业竞争这两方面的逆境。

  对日本企业来说,脱离邻近的世界第2大经济大国,也难以描绘经营战略。中日两国的外交关系已经好转。“如今郁金香正在盛开”,有日本外交相关人士以这样的比喻推动日企进驻中国。

  但郁金香迟早将枯萎,转折点是中国经济恶化和日企与中国企业的竞争激化,正如澳大利亚和德国的困境证明的那样。此外,还不知道中日外交将以什么问题为契机恶化。

  在中国,具有获得稳定盈利来源的方法,那就是创造消费者必须买的东西。即使是因抵制日货而动摇的韩国,半导体厂商也在积极购买日本制造的零部件。中国2012年曾出现大规模反日游行,但贝亲的高品质奶瓶仍继续畅销。

  掌握自主性的关键是创新。日本企业在拥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现金的同时,数字投资却逊色于美国,这令人心里没底。2018年年底以后,日本制造业的业绩下行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恶化。日本股市或许也将再次与中国的前景联动。

(日经新闻,2019.8.26)

  终极的“未来型”金融正在中国显现

  阿里巴巴集团和腾讯控股正在改变中国的金融版图。旗下的手机银行的融资对象超过1亿人,资金变得容易流向过去难以从银行贷款的农村居民和小微企业。阿里和腾讯借助手机结算(年结算额约合3000万亿日元)获得的庞大信息和人工智能(AI)来进行发放贷款的判断。终极的“未来型”金融在中国显现出姿态。

  河北省柳林村位于北京西南方向约370公里处,7月是加工羊毛的家庭手工业的旺季,在村民李先生(38岁)的工厂,十几台纺织机在满负荷运转。据李先生介绍,他去新疆花100万元收购了50吨羊毛,部分收购资金就来自阿里巴巴旗下“网商银行”的贷款。

  贷款年利率达12%,可以随时提前还款,还款额为100元起。据李先生说,他将在8月向服装和纺织公司交货并获得货款后还贷。由于加工费是羊毛收购金额的15-20%,所以能够赚钱。附近的农户杨先生(29岁)也借了3万元用于购买玉米种子。

  “网商银行”对于柳林村这种没有银行的农村和缺少担保的小微企业、个体户也提供贷款。从2015年开业至今,4年时间向17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贷款。其中首次贷款占8成。累计发放贷款达到3万亿元。董事长胡晓明表示,未来三年“网商银行”要让中国所有的路边摊都能一秒钟贷到款。其武器就是与腾讯瓜分市场的阿里巴巴的移动支付数据和AI。

  在中国,移动支付的普及程度超乎日本的想象。阿里和腾讯的用户人数都达到10亿规模,除了老年人和小孩外,几乎所有人都在手机上装有腾讯和阿里的支付APP。在店铺付款、个人之间转账、网购付款等等,几乎可以用于所有的支付情形,就连小摊和寺庙的功德箱上也能看到专用二维码。两家企业握有超过9成的市场份额,2018年的结算额超过170万亿元。

  阿里巴巴还根据移动支付的记录和生活缴费记录来判断信用水平,确定融资上限、利率以及形成不良债权的概率,推出“3·1·0”的贷款模式。即借款者用3分钟填写必要项目,AI用1秒钟审查和放贷,全程0人工介入。

  电商业务相对比较薄弱的腾讯以运营社交平台(SNS)见长。据悉腾讯通过AI分析支付记录、SNS的内容和电话通话记录,制作出可以提供贷款的顾客名单。将SNS活用于调查人际关系,消除借款者是反社会势力的可能性。

  腾讯在SNS上显示个人的融资上限和利率,吸引用户贷款。因为审查基本上已经完成,输入金额、还款时间和身份证号等信息,3分钟之内贷款即可到账。拥有信贷额度的用户超过1亿人。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的人工智能部副总经理吴海山表示,AI使普通人和小微企业也能够利用银行。

  两家银行的贷款余额在2018年底累计达到1700亿元,不良债权率仅为1%左右。由于如果不按时还款的话移动支付将被冻结,在中国会给生活造成不便,因此借款者重视及时还款。

  不被传统银行作为贷款对象的人获得贷款,一方面存在提振中国经济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蕴藏着风险。

  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中国家庭的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在2018年底超过50%,膨胀至10年前的近3倍。继地方政府和企业之后,家庭也面临着债务过剩。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公布的数据显示,家庭债务余额占家庭可支配收入之比在2008年时为43%,2017年提高至112%。

  这一数据不包括总额达1万亿元、经由网络金融进行的个人间借贷,如果再加上个人间借贷,家庭债务将进一步膨胀。中国对此正加强警惕,强化了对网络金融中介的取缔,超过1000家公司停止营业。

  如果手机银行进一步普及,家庭债务余额继续膨胀,也有导致中国的金融风险随之升高的可能。

(日经新闻,2019.8.20)

  又到考验中国保持宏调战略定力关键时刻

  或许是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之时有了大水漫灌的前车之鉴,眼下面对贸易战升级及全球降息潮的来临,又到了考验中国保持宏观调控战略定力的敏感时刻。只是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寓改革于调控或许不应只专注于经济领域。

  面对7月疲弱的宏观经济数据,中美贸易战愈烧愈旺,地缘政治及外部经济大环境偏紧,内忧多困的多重挤压下国内不乏呼吁出台稳增长、希望积极财政加力货币政策放水的呼声。

  但从7月底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政策及近期政策选择上,在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的框架下,更侧重用改革的方式确保微观实体经济的“活”,并用更大的开放应对内外需的疲弱,无疑也是对决策者的应变能力和调控智慧提出更高要求。

  “未来两年,中国经济将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局势,基本就处在一个突围的状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教授在此前一次演讲中就称,“中国要突围的主要是两个力量,一个是全球格局正发生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当其中,被围住了;另一个力量是自己多年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国内经济的一些变化,这也把我们围住了。”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在前不久召开的上海企投会年中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自己“焦虑得睡不着”——中国正处于历史性的拐点,风险与机会同在,走对还是走错,关乎国运,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上周五,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之间针锋相对的贸易战出现新的升级。在北京宣布对75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征收报复性关税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中国新一轮关税行动给予回击,将约5500亿美元中国输美商品的关税税率再上调5%,并向美国企业施压,要求它们撤出中国,这加剧了人们的担忧,即中美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将把全球经济拖入衰退。

  为提振经济,过去一个月,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全球已有多达十个国家的央行相继调低利率政策。欧洲央行决策者在7月会议上表示,可能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来提振欧元区经济,这些措施包括降息、购买资产、调整利率指引,以及通过部分缓解欧洲央行负利率的影响从而支持银行。

  中国则在8月20日实施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机制改革的首次报价,均较现行同期限的贷款基准利率下降,亦被市场视为相当于实现一次非对称降息 。

  对于中国是否跟随降息潮,上周央行副行长刘国强的表态或许值得玩味。“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替代货币政策,也不能替代其它政策。短期主要是改革,改革以后看情况,降准降息都有空间,降不降主要看经济增长和CPI,根据这两个形势的变化来考虑。同时此次LPR机制改革亦不会导致房贷利率下降。”

  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的CF40青年论坛会员张涛就撰文称,单就金融数据表现而言,宏观诉求算是基本实现:融资基本达标(与GDP名义增速匹配)、货币环境也未过度宽松(央行和商行均未出现超强力度的扩表),加之市场出清的持续推进(包商被托管、锦州被重组和恒丰银行补充资本)。

  但与金融数据相背,7月份多项经济数据均走低,显示仅以目前金融的力度,还不足以对冲经济下行压力,而若想让经济快速企稳回升,就还需要“额外”的政策干预,那么8月份的汇动和LPR新机制应该就属于情理之中的“额外”,不过这个“额外”是典型的“寓改革于调控”。

  中国7月宏观数据全线低迷,工业增速创近17年半新低。数据发布后分析师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仍然处于主动去库存阶段,供需双缩致经济放缓压力上升,叠加外部面临的不确定性,现有政策组合尚不足以对冲,仍需要逆周期政策的调节与发力来托底经济。

  去年底就呼吁“当务之急应让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上”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近期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认为,如果中国经济增速恢复,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目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问题是增速下行趋势没有稳定下来。并称各种迹象显示:如果不采取政策措施的话,今年下半年的经济情况可能更严峻,并建议提高财政赤字率。

  虽然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但曾经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低成本尤其是廉价劳动力优势已日式渐微,经济结构的失衡加剧了实体经济产能过剩与金融领域脱实向虚。当体制与机制滞后的矛盾并存,传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受阻时,意味着宽松政策的作用会越来越小。

  管清友就在其演讲中提到,2008年第一轮宽松,两个季度见效,GDP从6.4%反弹到12.2%,反弹5.8个百分点,持续4个季度;2011年第二轮宽松,5个季度见效,GDP从7.5%反弹到8.1%,反弹0.6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2014年上一轮宽松,8个季度才见效,GDP只从6.7%反弹到6.9%,反弹0.2个百分点,持续2个季度。“由于主观和客观原因,我们不可能再搞09年、12年和14年的全面宽松。既不会也不可以。主观上是不会,过去十年我们已经有过3次宽松,风险越积累越多,问题越积累越大。”管清友称。

  中国绝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也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致力于补短板,扩大内需,加快改革开放,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战略定力显然是中国当下最务实的选择。

  而聚焦简政放权,加快改革也屡屡成为国常会的重要内容。国常会决定,从12月1日起,在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对中央层面设定的全部523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会议还确定了稳定生猪生产和猪肉保供稳价措施。

  7月底召开的中国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并承认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强调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针对拓展内需和投资提出了更加具体而有针对性的措施,还对扩大开放、加快僵尸企业出清、采取具体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等做了部署。只是面对传统产能过剩,经济下行压力仍大的现实面前,要扩大有效投资以及刺激有效需求,更需要从供给和需求侧两端的改革入手,而这又不仅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

  余永定就认为,宏观上的产能过剩(不是某种特定产品和特定行业的产能过剩)就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因此要刺激有效需求。刺激有效需求应该也可以避免结构的恶化。目前看,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还很巨大,城市地下管网建设、各类污染的治理、江河流域的整治、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等都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当然,懒政、怠政或盲目追求政绩、蛮干、瞎干的现象必须杜绝,否则再好的经济政策也会在实践中变味,但这些问题已经超越经济问题的范畴。”余永定称。

  周其仁给出的药方也是依靠改革创新突围。但他坦称,“我们中国的一个特点,只要形势一好,我们就容易忘乎所以,就容易对我们真实的情况,对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作出脱离实际的判断。现在如果要突围,首先要从这个方向突围,先端正对自己的真实定位。”在他看来,“从制度、法律、文化、思想上,我们真的把改革开放这件事情想通了吗?我的观察是还没有,至少上层建筑里很大一个板块的人不作此想。实际情况是没办法的时候让一步,形势好就不改,但如果不改没有出路,那你就还是得改。”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的《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改革热度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改革热度指数为69.83,比上季度下降2.46,连续两个季度呈现下降趋势。与去年同期相比,也略有下降。

(Reuters,2019.8.26)

  (编译、整理:李彦松、王砚峰、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9年第61期(总第1949期)          2019年8月26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