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制造业PMI小幅回落 稳增长必要性加大

2019-09-04

调整字号:

2019年第63期(总第1951期)    2019年9月2日(星期一)

  [本期要点] 8月制造业PMI小幅回落 稳增长必要性加大 日元升值找不到治疗药方 刺激消费扩内需,需先解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问题 美国对华关税达到1930年代水平 数据显示美企对华投资仍在增长

  8月制造业PMI小幅回落 稳增长必要性加大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9年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生产延续扩张,市场需求总体承压。中国稳增长必要性加大,投资仍为抓手但对冲效果待察。]

  8月制造业PMI为49.5%

  根据国家统计局8月31日公布的数据,8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5%,位于临界点之下,比上月小幅回落0.2个百分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中型企业PMI为48.2%,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生产指数为51.9%,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总体继续保持扩张。新订单指数为49.7%,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产品订货量有所减少。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下降。从业人员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有所回落。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2019年8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上月提升0.1个百分点,显示非制造业总体保持扩张势头,增速略有加快。

  分行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5%,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服务业扩张速度有所放缓。从行业大类看,铁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8.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业务活动较为活跃。道路运输业、其他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收缩区间。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1.2%,比上月上升3.0个百分点,建筑业景气度提升。

  新订单指数为50.1%,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略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长放缓。分行业看,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9.4%,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3.9%,比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8%,比上月回落2.1个百分点,仍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涨幅收窄。分行业看,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1.2%,比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下降4.7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降至临界点以下,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水平有所回落。分行业看,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1.8个百分点;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1.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8.9%,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继续回升。分行业看,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2%,比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2.7%,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0.4%,比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重返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对未来市场发展信心增强。分行业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9.8%,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4.0%,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

  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2019年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3.0%,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平稳发展。

  不过,8月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PMI指数回到50上方,制造业显露复苏迹象。分析师认为,中国的刺激措施抵消了一些负面影响。最新的8月份财新中国通用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Caixin China General Manufacturing PMI)录得50.4,相比之下7月份的数字为49.9。8月份的数字创下今年4月以来的新高,反弹至5个月以来的高点,也是3个月以来首次升至50以上——50是界定制造业扩张还是收缩的荣枯分界线。8月份的数字还高于路透调查的经济学家给出的预测中值49.8。分析师表示,复苏的部分原因是国内需求转强促使制造商增产。这得益于当局最近采取的刺激措施,如增加基础设施支出。然而,该指数显示,中国制造商对未来12个月前景的乐观度接近该财新指数有史以来的低位。同时,制造商出口订单降至今年最低水平,因为担忧美中贸易紧张和全球经济降温会带来影响。

  解读8月PMI

  经济学家邓海清认为,8月份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PMI依然没有跌落波动区间已经充分体现出经济的韧性。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其中,生产指数为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总体继续保持扩张。新订单指数位于临界点之下,表明制造业产品订货量有所减少。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在解读本月PMI数据时称,生产延续扩张,市场需求总体承压。生产指数虽环比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年内均值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7个行业位于扩张区间,有11个行业环比上升。近期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新订单指数环比有所回落,进口指数从7月的47.4%下滑至本月的46.7%。但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7.2%,环比回升0.3个百分点。邓海清表示,新出口订单回升至少表明出口在短期内有支撑。

  中金宏观分析师袁越、易峘等人认为,外需指标仍偏弱。8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从7月的46.9%回升至47.2%,但仍处于收缩区间,表明外需增长仍然面临一定的压力。 除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另外3个分类指数中,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下降。从业人员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量有所回落。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上,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加快。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企业经营状况差距缩小,小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大型企业PMI为50.4%,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仍位于扩张区间。赵庆河表示,该指数连续两个月高于临界点,是制造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此外,中型企业PMI为48.2%,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之下;小型企业PMI为48.6%,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邓海清认为,随着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细,企业利润率提高;对民营、小微企业、制造业进行定向“宽信用”,有利于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小企业的盈利水平有所回升,生产和融资状况出现改善迹象。

  总体来看,8月PMI有所走弱,中金宏观分析师袁越、易峘等人认为,一方面,开工旺季来临、建筑业指标大幅走高,推动产成品库存指数上升;但另一方面,内需指标继续走弱,制造业价格明显下跌,工业生产可能仍将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其认为,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情况下,“有必要及时进行逆周期调节,尤其是应当适度放松货币政策。”

  中国稳增长必要性加大

  路透社乔艳红认为,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再度下行,进一步印证7月底政治局会议“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判断,也意味着稳增长的必要性加大。最新金融委会议已明确“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但在政府隐性债务受约束、地方财力捉襟见肘之际,分析人士认为政策对冲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金融委会议提出“要充分挖掘投资需求潜力”,并“探索建立投资项目激励机制”,还要求“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表明投资仍然是稳增长的速效药,而未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亦值得关注。

  “在目前的情况下,讲全面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主要因为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不确定性明显加大,……会议传达出的政策信号非常明确,就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会明显加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称。他指出这次会议的一个创新点就是“投资项目激励机制”,想通过这一创新来推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同时通过发行专项债给予支持,而专项债的发行又需要金融机构的支持,这几个环节要结合在一起。

  “这个举措是很有针对性的,针对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以来基建投资方面的短板,推出了这一系列举措,”连平称,“从金融方面来看,应该说银行也在寻找好的项目,但项目是不足的。所以说首先的问题是需求不足,还主要不是商业银行惜贷,银行还是很愿意投基建项目的。”

  周末出炉的宏观经济先行指标--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9.5,其中,新订单和进口指数双双下行,表明内外需疲弱是更主要的拖累因素。制造业PMI已经连续四个月运行在荣枯线下方,经济下行压力明显。

  尤其中美9月1日新的加征关税举措开始实施,虽然根据官方的说法,双方磋商仍在继续,但期待短期内中美摩擦能有明显缓和已经很难实现,而且长期来看,中美博弈将成为两国关系的主基调。关税战升级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冲击可能在明年集中显现。

  而和7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金融委第六次会议要求“适时适度进行逆周期调节”相比,8月31日召开的金融委第七次会议措辞有了变化,指出要“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继续实施好稳健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政策更好地结合起来。

  “下半年稳增长的必要性增大,逆周期调节有望进一步加码,”国盛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熊园称。他指出,金融委会议额外指出财政与货币政策要更好结合,往后看,货币端降低MLF(中期借贷便利)利率、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引导降低融资成本可期;财政端则不排除专项债扩容、基建补短板、强化减税降费执行力度等。

  继大幅扩张今年专项地方债发行规模后,中国在6月明确专项债可以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是次金融委会议也要求“金融部门继续做好支持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相关工作”。“财政转向积极,专项债是抓手。房地产严格调控的趋势下,房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或拖累经济增长,对冲地产下行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基建是主要抓手,”联讯证券宏观分析师李奇霖称,“隐性债务治理的大框架下,专项债作为项目资本金补充最较为可行的方式。”不过他认为政策对冲效果待察,因为隐性债务治理趋严的大框架下,地方积极性调动存有难度,且能覆盖本意的项目难寻;此外,物价压力和“房住不炒”的诉求也制约货币宽松的空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本身要有需求,这就需要激励机制加以刺激,然后财政和金融手段相结合,一起跟上,”连平也称。

  金融委会议此次并明确了投资的重点方向,就是“高度重视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传统产业改造、社会服务等领域和新增长极地区的发展。”

  虽然去年底以来政策层面一直各种发力提振基础设施投资,但实际投资数据却迟迟未见起色。1-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8%,增速比上半年还回落0.3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此前在北京一场论坛上表示,交通运输投资持续增长动力不足,项目投资收益越来越差,这几年交通投资保持高位增长是很不容易的;原有的投融资方式因为长时间的大规模建设,瓶颈约束也越来越大。他指出,因为经营性的高速公路边际效应在下降,现在大部分的高速公路边际效应都是负的,如何根据支撑和引领区别对待来进行投融资方式创新,来缓解过去泛联通状态下对投资的透支,也是需要去做工作的。“过往经济发展和投融资创新,极大提高了交通运输投资规模,但也透支了未来的投资能力。高质量发展虽然可以实现相对精准的投资,但必须寻求投融资方式的再创新。”他称。

  8月31日金融委会议提出“支持愿意干事创业、敢于担当、有较好发展潜力的地区和领域加快发展”,再联系8月26日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表示要“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其中的寓意不言自明,未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值得关注。

  “在都市圈和城市群范围内其实是有一定短板的,城际铁路总体发展是比较滞后的,长三角还可以,沪宁沪杭宁杭都建起来了,但整个珠三角还有比较大的欠缺,京津冀也有欠缺,”一位官方智库人士称,“从城市群一体化的角度,怎么样去谋划各个城市之间的快速连通的通道,是有欠缺的。”他指出,未来城镇化积聚人口和产业,都是以城市群和都市圈这个空间尺度去谋划的,更好的发挥城镇组团的集群优势,之间的快速连通肯定是需要交通作为支撑和引领的。

  中国8月以来陆续发布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山东和江苏等六省市自贸区等等,均体现了发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理念。“破解交通运输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引领突破口,新一轮突破重点在于都市圈、城市群交通运输一体化,”汪鸣称,“其中,都市圈交通运输能力精准供给,将是重要的抓手。”

(综合信息)

  日元升值找不到治疗药方

  8月26日,东京外汇市场的日元兑美元汇率一度升值至1美元兑104日元区间,创出今年1月3日以来、时隔7个半月的最高水平。日元汇率一口气突破被视为心理关口的“105”的原动力是刹不住车的中美摩擦的激化。背后存在寻求避险的投资者的“合理”行动,可以说正在超出能以货币宽松加以控制的层面。

  1美元兑104日元这一水平本身曾在1月出现,但情况与此次截然不同。当时是年初,交投清淡,在此背景下,受美国苹果业绩下调影响,日元一瞬间暴涨3日元以上。但之后出现暴跌,属于所谓的“事故”。

  而此次的日元升值行情令人头痛的是,其并非事故,而是投资者合理避险的结果,同时风险源自政治。office FUKAYA consulting代表深谷幸司指出“元凶无疑是政治、外交和贸易问题”。

  按通常的逻辑,应该通过政治来应对政治风险,但正在法国举行的七国集团(G7)峰会(比亚里茨峰会)由于各国分别与美国存在导火索,仅仅对中美摩擦表示了担忧。“(对世界经济下行风险)采取灵活且万全的应对措施”这句话在成为原因的美国在场的情况下显得空洞。

  如果经济局势恶化,依赖货币政策的空气将加强。不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RB)主席鲍威尔在8月23日的演讲中指出,以货币政策应对贸易战“没有成为样板的先例”。暗示出的真心话是,如果不消除导致经济减速的明确原因,即使被要求以货币政策应对,也将显得勉为其难。

  在力争达成2%的物价稳定目标方面成为逆风的过度的日元升值对日本银行(央行)来说成为切实的问题。不过,日美欧的央行的共同点是存在一种无力感,即“就算采取某些行动、如果之后被‘特朗普大炮’击中的话、也将在一瞬间化为泡影”(日本银行高管)。在没有根治病灶的情况下,即使试图应对表面化的现象,也自然存在极限。

  实际上,市场“日趋无法将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的发言视为影响因素”(瑞穗银行的唐镰大辅)。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在日本,如今政治层面要求日本银行实施新一轮货币宽松的压力并未加强。不过,如果1美元兑104日元以上的日元升值固定下来,被认为比美联储更缺乏有效的追加宽松举措的日本银行受到的考验将随之加深。

(日经新闻,2019.9.2)

  刺激消费扩内需,需先解决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问题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扩大内需,中国新近出台放活放宽取消汽车限购等促消费20条举措。中国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马晓河认为,政策方向很精准,但扩大消费的前提是居民收入增加,应着力调整目前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并加快城镇化步伐,释放更大内需潜力。

  他在接受路透专访时称,目前全球经济都不景气,面临需求疲弱,在此前提下中国要扩内需,激发居民消费欲望,可以通过增加政府债务替代居民和企业债务,同时减税力度也可以更大一些。“比如加大政府在社会保障及养老金方面的投入,相应降低企业和个人的缴纳部分,而政府这方面的投入资金可以通过划转减持国有股权来实现,同时增值税率还可以多降一些。”马晓河称。他认为,尽管中国经济目前仍在6-6.5%的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仍在增加,中美贸易战又加剧了结构性矛盾,致力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对稳定中国经济至关重要。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文,要探索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释放汽车消费潜力;拓宽假日消费空间、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对居民购买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智能家居、节水器具等绿色智能产品提供信贷支持,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也被称之为促消费20条。

  马晓河认为,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过去主要靠投资拉动、出口导向,现在中国人均GDP已接近1万美元,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但从居民收入的构成看,两极分化比较明显。他以一组数字为例,按照五等份法,2013年20%的高收入家庭和20%的低收入家庭收入差距是10.7倍,到了2018年,这一差距扩大到10.96倍,虽然收入绝对值都在增加,但收入差距却明显扩大。“中国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低收入群体想增加消费但收入水平不高,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高但不愿增加消费,即低收入人群边际消费倾向更大,而高收入人群边际储蓄倾向更大。”马晓河称。他分析指出,现在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就应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增加他们的收入,这需要改革现行的收入分配结构,因目前的分配结构仍是有利于投资而不利于扩大消费,仍是各级政府、企业的收入增幅远远快于居民收入增幅。此外,制约消费的因素还包括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中国出口导向的经济正在转型中,也影响着就业市场;近几年虽然中国加大了社会保障投入,但也只解决了“有”而没有解决“好”和“高”的问题,同时消费环境仍需改善。

  马晓河指出,中国已经出现了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消费增长慢于储蓄增长。2000年到2017年,中国消费从3.9万亿元人民币增加到36.6万亿元,但人民币储蓄却从12.38万亿元增加到164万亿元,目前已经超过180万亿元,储蓄增长快于消费4.8倍以上。“高收入阶层不消费,存钱;中等收入者有点钱不敢消费,存钱;大量的国有企业也存钱。最后导致我们储蓄增长快。储蓄从中长期是要变为投资进而转换成产能的。”马晓河称。很显然,中国要扩大内需关键是要破解想消费的没钱,有钱的人又只想储蓄的难题。一直研究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马晓河认为,除改变收入分配结构,在初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政策方面更侧重于将收入多留给居民外,加快城镇化才是中国释放更大内需的关键。他指出,中国目前实际的城镇化率约50%左右,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都在66%,在中国目前产业投资和公共投资都趋于饱和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才能推动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更多的需求。他认为,中国推进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取消和放宽户籍制度,因为户籍制度的背后隐含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发布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明确加大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推进力度,推动未落户城镇的常住人口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深化“人地钱挂钩”等配套政策。

(Reuters,2019.9.2)

  美国对华关税达到1930年代水平

  美国特朗普政府9月1日启动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的“第4轮”。自2018年夏季开始分阶段扩大对象的加征关税将全面覆盖家电和服装等消费品。中国也在同一日展开报复。两大贸易国彼此征收的关税率平均超过20%,匹敌二战前贸易保护主义时代的贸易壁垒在两国间形成。始于2018年7月的中美贸易战进一步进入危险阶段。

  美国彼德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统计显示,美国对中国的平均关税率在贸易战启动之前约为3%,但随着对立激化,分阶段上升,第4轮关税启动前为18.3%,自9月1日起超过21%,达到21.2%。美国迈向贸易保护主义的1930年前后的关税率也是全部进口产品平均约为20%。贸易战前,中国对美进口关税率约为8%,9月1日前达到20.7%,自9月1日起达到21.8%。

  出于对贸易保护主义导致战祸的反思,美国等一直降低关税,推进自由贸易,但现在全球化向后摇摆变得明显。世界贸易组织(WTO)数据显示,关税率(单纯平均)超过20%的国家只有中美洲巴哈马(32.4%)和非洲的苏丹(21.4%)。全都是以贸易保护主义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中国家。而自由贸易国如日本的平均关税率为4.3%,欧盟为5.2%。

  美国自9月1日起对价值1100亿美元3243个品类的中国商品加征15%的额外关税。第4轮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特征是与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将被全面征收额外关税。消费品占9月1日启动关税的产品的5成。在包括家具等在内的第3轮中,这一比率只有2成多。

  美国进口额尤其巨大的是手表型终端智能手表等数字家电相关产品。以美国苹果为例,手机iPhone虽被推迟,但第4轮包含Apple Watch和个人电脑iMac。毛衣等服装也是一半以上成为美国加征关税的对象。

  额外关税将导致成本增加,但美国百货商场梅西百货公司担忧顾客流失,计划放弃涨价,将增加在中国以外生产的自有品牌(PB)商品。拉夫?劳伦则一直在增加商品库存。

  美国在第4轮中,对于智能手机等进口对华依存度超过8成的555个品类顾及圣诞商战,推迟至12月启动。对华依存度高的商品难以寻找替代中国的供应企业。额外关税不断导致涨价,通过个人消费的下滑,也对美国造成负面影响。

  中国将对价值750亿美元的美国进口产品加征5-10%的额外关税。原油和大豆等1717个品类9月1日启动,汽车等3361个品类12月15日启动。日本经济新闻的统计显示,首次加征额外关税的是原油等近1800个品类,占整体的35%。大豆和汽车等2/3(约3300个品类)是第2次。

  中国对来自美国的进口额的7成已加征关税,只剩下大型飞机等对本国产业造成负面影响的品类。之前加征额外关税对象品类的进口已大幅减少,即使加征关税,也缺乏进口抑制效果。

  二战前的高关税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逐步升级,结果导致世界整体的贸易量减少。WTO统计显示,目前世界贸易处于约9年半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连续第4次下调了世界整体的2019年实际经济增长率预期。

(日经新闻,2019.9.2)

  数据显示美企对华投资仍在增长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尽管中美贸易战持续恶化,今年上半年美国企业对华投资比前两年同期增长1.5%,因为中国正在扩张的消费者市场对美国企业很有吸引力。

  据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的数据,今年上半年,美国企业对华投资68亿美元,比前两年同期均值提高1.5%。

  这一投资总额中的大头投入了绿地项目,如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的上海工厂,这是中国首家外商独资汽车工厂。其他大笔投资包括美国基金贝恩资本(Bain Capital)对数据中心提供商秦淮数据(Chindata)的5.7亿美元投资。

  “我们联络的企业都仍在投资,许多还在向二三线城市扩张。”上海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董事会主席季恺文(Ker Gibbs)表示,“他们告诉我们,中国的消费者增长故事仍然强劲。”

  荣鼎咨询表示,今年大多数美国投资都源于持续数年的建设项目。它还表示,新公布项目的价值有所下降,尤其是今年信息与通信行业的项目,部分原因在于贸易战。荣鼎咨询的数据与中国商务部的官方数据有一些出入。据中国商务部估计,与去年上半年的19亿美元相比,今年上半年美国对华外商直接投资(FDI)下降了15%。然而,分析师认为,商务部的数据忽略了一些项目,同时荣鼎咨询的计算方法更为可靠。

  商务部估计,今年头七个月,对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同比增长7.3%,至756亿美元。这一增速比去年同期5.5%的增速有所提高。

  商业地产在外国投资者中变得很受欢迎,因为对中国国内开发商的资金限制导致该行业的估值下降。据咨询公司世邦魏理仕(CBRE)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外国投资者公布的在华商业地产交易总额达6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6亿美元大幅增长。

  虽然许多制造商曾将中国看作出口中心,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制造面向中国国内消费者的产品。根据中国美国商会(Amcham China)在5月份的一项调查,35%的在华美企表示,它们开始采取“在中国,为中国”的策略,以应对关税的影响。“与高端制造业相关的《财富》美国1000强(Fortune 1000)公司……都在和中国做生意,并且在扩大在华业务。”咨询公司安可顾问(Apco)大中华区主席麦健陆(James McGregor)表示,“它们知道,中国将会继续成为世界上最活跃的制造中心。”

(FT,2019.8.27)

  (编译、整理:李彦松、王砚峰、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

  2019年第63期(总第1951期)          2019年9月2日(星期一)

  地 址: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E-mail:tsg-jjs@cass.org.cn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kingwyf@163.com

  邮 编:100836

  电 话:(010)68034160            传 真:(010)6803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