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领域反垄断正当其时

2020-12-16

调整字号:

  [摘要:近一个半月,中央接连出台反垄断政策及多次反垄断表态,互联网巨头的股价也数次波动,这或预示着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已经到来。]

 

  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反垄断

 

  12月1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表明从一开始由金融委率先发声,到中央政治局的最终定调,中国高层在防范金融风险的同时,更希望企业和资本能够顺应国家双循环的战略调整,推动科技创新和内循环,而非避开监管“割韭菜”。

  “这个信号是非常严厉和明显的,‘敲打’的意味很强,层级越来越高。高层一直在呼吁创新,但一些资本不专注于创新,总是想逃避监管收割韭菜,”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称。他指出,鼓励创新但也不能没有监管,以前可能过于注重创新,但监管是缺失的,未来还是要节制资本,资本的扩张是有边界的,不能游离于监管和法治之外,要树立监管的权威,还要加强反垄断立法,不排除会仿效国外对一些巨头进行反垄断调查、甚至进行拆分。“总体看,仍然是对金融科技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前化解系统性风险的重要举措,是为了防止再次出现新的安邦系和明天系,以重塑游戏规则和监管权威,”王军称。

  每年12月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直备受瞩目,投资者希望从中窥得有关下一年宏观政策动向的线索。此次政治局会议当然也提到了扩大内需、科技创新和改革开放,基本都在市场预期之内。对房地产市场的表述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会议的新闻稿全文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还有“要抓好各种存量风险化解和增量风险防范”。这表明大型金融科技企业今后不可能再游离在监管之外,从而实现野蛮成长。

  此前在蚂蚁集团IPO被紧急叫停前,中国国务院金融委已表示,必须处理好金融发展、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关系,既要鼓励创新也要加强监管,依法将金融活动全面纳入监管。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日前也指出,要关注新型“大而不能倒”风险,一些大型科技公司涉足各类金融和科技领域,跨界混业经营。必须关注这些机构风险的复杂性和外溢性,及时精准拆弹,消除新的系统性风险隐患。

  而近段时间互联网巨头企业又相继投入大量资源入局生鲜社区团购,各大巨头企业利用海量数据、先进算法和雄厚资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区的生鲜团购。在购物、打车、外卖之后,买菜几乎成了互联网的又一个风口。

  “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人民日报》就此发表评论文章称,“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也称,最近巨头都在弄社区买菜,它们没有把钱投到基础科学研究上去,老是在流量和“最后一公里应用”上做文章,其实就是用自己对流量、对生态的垄断,依靠补贴获取市场地位,最后通过提价来赚钱。

  “这对中国的科技进步是没有帮助的,要把资金投入到创新、投入到基础科学研究上去,这才是中国未来解决技术卡脖子的关键,”他表示,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2%,与发达国家平均2.5%的水平比较接近,总量甚至已经在全球排第二名,但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占比一直徘徊在5%,与世界主要创新国家平均15-20%的占比差距明显。

  事实上反垄断并不是中国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美国Facebook也正遭遇反垄断诉讼。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和几乎所有州12月9日均针对Facebook发起诉讼,称其违反反垄断法,且或应该被拆分。

  “接下来不管在中国还是海外,发展高科技的时候防止垄断,都会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不能盈利企业自己拿走了,社会成本让大家一起承担,”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研究部主管丁爽称。他认为,未来肯定是要加强监管,特别是金融科技方面,预计都是需要牌照的,如果归类为金融机构,就要面临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要求,相应的监管都会跟上。同时,反垄断的政策也会跟上。“垄断是市场经济的天敌,更是创新发展的天敌,而监管不是,”王军称,世界各国的监管经验都表明,对垄断资本的监管从来都是从严为佳,而不是放任自流,更不能任由垄断资本特别是数字寡头凌驾于法律和监管之上。

 

  中央两提“反垄断”,释放强烈信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1年经济工作,会上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这是自《反垄断法》生效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明确表示强化反垄断。此前不久,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亦提到“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近一个半月,中央接连出台反垄断政策及多次反垄断表态,互联网巨头的股价也数次波动,这或预示着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已经到来。国门之外,反垄断风暴也正席卷全球。谷歌、亚马逊、Facebook……打击互联网巨头垄断已成各司法辖区执法者共有的“默契”。多位专家表示,加强反垄断,也成为我国与国际接轨的需要,甚至可以被视为吹响了鼓励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创业的号角,让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更加合规,竞争力更强。结合此次中央政治局放出的信号,在不久的未来,或许有更多领域都将开展强有力的反垄断工作,也将涉及更大范围的行业。当然,对企业而言,这是挑战,更是机遇。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11日的会议透露了包含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在内的多项内容。“这是自我国《反垄断法》生效以来,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明确表示强化反垄断。”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资深反垄断律师邓志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这显示出反垄断这一维护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重要工具引起了高层重视。他进一步解释,过去12年,我国反垄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不可否认地也在很多领域留下了空白,例如互联网平台经济就是其中一个代表。

  如果说上个月征求意见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表明了执法机构对互联网领域反垄断的重视,那么此次中央则放出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更高层次、更多领域地全面、深入展开反垄断的信号。“这意味着,我国高层已经认识到,以金融为代表的一些领域的垄断现象已经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产生了影响,亟需发挥《反垄断法》的作用予以纠正。”邓志松表示。

  除此之外,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要求,打破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以及“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说明国家将在打破自然垄断、打击行政垄断,以及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反垄断工作。

  自2008年《反垄断法》生效以来,尚未有大型互联网企业因为垄断问题遭到监管部门的处罚。“过去12年里,我国互联网行业涌现出大量应依据《反垄断法》事前申报,但未申报的并购案以及组建合营企业案。”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刘旭表示,这些经营者集中,事实上超脱了反垄断审查的约束。如此,让那些自身体量大的头部企业,获得了大量高科技初创企业的控制权或者共同控制权,并通过它们的上市获得巨额投资回报。

  如果无序扩张,将带来什么影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互联网平台具有非常强的一个双边市场特征,容易形成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可以视为一定程度上的自然垄断。当前的互联网巨头,业务边界越来越广,蔓延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各条线上,一定程度上对竞争有阻碍作用,同时在数据安全方面,也存在着很大隐患。“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经成为互联网巨头的核心资产,具有强大的竞争力,这也对中小企业而言,形成了不对称的竞争。”陈文说。

  互联网行业在不断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向传统行业渗透。由此,随着头部企业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话语权加重,在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这也让外界日益担心,一些扩张步伐迈得太大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会不会“大而不倒”以致难以监管。“以往我们认为只有一家独大的情况才算垄断,但实际上如果一个市场有两家或三家寡占的话,也会形成寡头垄断。”刘旭认为,人们应当看到,互联网行业不仅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同时也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表面上看似竞争激烈的企业背后会存在一系列的资本联系。多位专家表示,近期的一系列政策出台与执法行动,意味着中国互联网反垄断强监管时代的到来。

  今年11月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央网信办和国家税务总局三部门联合召开规范线上经济秩序行政指导会,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京东、字节跳动、快手、滴滴、微博、拼多多、美团、饿了么等27家主要互联网平台企业代表出席会议。4天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对不公平价格行为、限定交易、大数据杀熟、不合理搭售等情况进行了明确界定。11月30日,在就加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举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上,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公平竞争审查等工作被提出。邓志松认为,《征求意见稿》对于互联网领域,特别是互联网平台有关竞争与反垄断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体现了监管机构改变过往“包容审慎”的态度,在互联网领域开展“科学有效”反垄断监管并着力维护广大平台消费者利益的决心,大型互联网公司在实施上述情形所涉及的行为时,受到执法机关调查甚至处罚的风险将显著提高。“加强反垄断执法,实际上也是为了能够让巨头们受到市场竞争的约束,避免市场的手继续失灵,迫使‘政府的手’不得不骤然收紧。”刘旭说。

  (编译、整理:李彦松、王砚峰、王山;责任编辑: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