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启动碳交易市场与全球碳定价机制

2021-07-26

调整字号:

  中国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716日启动了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中国全国碳排放交易计划的一部分,温室气体排放配额于716日开始买卖,此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Shanghai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xchange)举行了开市仪式。16日一开市就达成首笔交易,每吨二氧化碳当量价格从开盘价48元人民币升至近53元人民币,接近每日10%的涨幅上限,成交16万吨,总交易额为790万元人民币(合120万美元)。

  日经新闻指出,为了达成中国领导层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充分发挥市场功能。中国自2013年起限定北京市、上海市和湖北省等地区启动交易试点。交易规则和参与企业各不相同,各地的排放权价格差异也很大。自716日起形成全国统一交易。作为中国最大二氧化碳排放行业的发电企业将首先参与交易。中国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今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这些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发电先行,石化、钢铁等高排放行业陆续跟上

  路透报道说,这是继2011年在北京等七省市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后,中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又迈出的实质一步。此次选择发电行业作为全国碳市场突破口,后续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亦将陆续跟上。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介绍,已连续多年组织开展了全国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排放行业的数据核算、报送和核查工作。为做好扩大全国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的基础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委托相关的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研究提出符合全国碳市场要求的有关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议。“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成熟一个批准发布一个的原则,加快对相关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研究制定分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

  他还指出,此次市场启动初期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并衔接中国正在实行的碳排放强度管理制度,采用基准法对全国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分配核发首批配额,并严格落实碳排放核算、核查、报告制度,提升数据质量。

  无论是碳达峰、碳中和,归根到底都是涉及碳的排放,因而数据是关键。而发电行业之所以能率先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归功于其有完整、准确、规范的基础数据。

  赵英民表示,全国碳市场选择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发电行业直接烧煤,这个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把发电行业作为首批启动行业,能够充分地发挥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积极作用。二是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因为要交易,首先要有准确的数据。排放数据的准确、有效获取是开展碳市场交易的前提。

  “发电行业产品单一,排放数据的计量设施完备,整个行业的自动化管理程度高,数据管理规范,而且容易核实,配额分配简便易行。从国际经验看,发电行业都是各国碳市场优先选择纳入的行业。”赵英民称,既然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大、煤炭消费多,将其首先纳入,可以同时起到减污降碳协同的作用。

  至于外界关注的碳价,他表示,从全国七个地方试点运行情况看,近两年加权平均碳价约在40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同时,在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各方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预期在逐渐上升,因此有关企业特别是配额短缺的企业,关键还是要从推动行业低碳转型的高度正确看待碳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碳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这是碳市场追求的一个重要效果,因此碳价非常重要。”赵英民称。

  中国实现“2060碳中和”有何挑战?

  路透报道指出,对于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中国而言,即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同时又要实现“双碳”目标,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要从根本上向绿色环保方面改变,这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赵英民提到,接下来碳市场启动后还有个磨合、完善、稳定的过程,并将推动碳排放权交易暂行条例尽快出台,“我们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为随后行业覆盖面的扩大、交易品种的增多打下基础,积累经验,推动中国碳市场健康发展。”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也表示,在全国碳交易权交易市场开启后,不再支持新增试点,现有试点须做好向全国碳市场过渡准备。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刘世锦曾撰文提醒,尽管减少碳排放是件好事,但也容易滥用,成为行政干预的借口,严重的时候甚至可能影响正常生活的运行;可能存在指标的分配不够公平合理,搭便车问题,权衡性较差等。

  渣打银行最新研究报告《零碳倒计时》显示,跨国公司认为他们的中国供应商伙伴中,有79%在碳转型方面取得了良好或非常好的进展,在受调查市场中排名第一。《零碳倒计时》对全球400家跨国公司进行了调查,探究随着大型企业向净零转型,在新兴市场和快速发展市场的供应商们面临的风险和机遇。该报告数据显示,在脱碳进程中,跨国公司预计将在全球范围内替换35%的现有供应商,其中15%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替换可能影响其转型计划的供应商。与此相对应,那些成功转型的供应商,则有机会分享价值1.6万亿美元的商机。

  德国媒体表示,中国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始在线交易,这将超越欧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市场,并使得有被纳入市场管控的全球碳排放量份额翻了将近一倍。

  根据牛津大学“我们的数据世界”(OurWorldinData)网站提供的数据,从2008年以来,中国二氧化碳的年排放量始终超过美国。2019年,中国排放了102亿吨二氧化碳,几乎是美国(53亿吨)的两倍,占全球排放总量近28%

  加速减碳、推动绿能经济,是中国近年来的重点政策之一,而碳市场能提供动机,让企业可以从盈亏的角度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碳排放。对于希望在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中国政府来说,全国碳市场的开放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

  碳排放权是指企业依法取得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每间企业经政府核定将取得一定的温室气体排放配额。而碳市场的交易,基本上就是当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配额时,必须花钱购买额外的碳排放权;而当企业排放量少于配额时,则可以向外出售剩下的可排放量。

  中国早在2011年起就开始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七个省市试行地方性的碳排放交易,经历十年试点,正式在今日推广至全国各地。首批被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为发电业,涵盖了2225家电力企业。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这些企业占了全球碳排放量的七分之一。

  在未来三到五年内,中国碳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到另外七个碳排放量高的产业,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航空。

  碳市场于16日上午开市后,每吨碳价开盘价为人民币48元,相当于美金7.4元。然而,根据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的标准,若要满足在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不上升超过2度的目标,2020年时每吨碳价应在4080美元间。中国现行碳价离国际标准仍有一段距离。数据研究公司FactSet的统计则显示,在碳权交易市场成熟的欧盟,714日的每吨碳价约为63美元。

  中国近年致力于绿能经济,其太阳能产业技术为全球领跑者。

  据《第一财经》报导,过去十年来中国在地方试行碳市场交易的过程也遇到许多困难。市场投资者少、各个试点之间无法进行跨区交易及配额基准不一等情形也导致市场呈现冷清的状态。专家认为,在全国碳市场开市后将有更多企业投入,应有助于活络市场。事实上,首批参与的企业中,有超过90%是第一次加入碳市场。

  此外,碳市场要稳定运作,监管制度也是一大重点。赵英明表示,生态环境部已核查地方、企业和第三方机构,整体而言,全国碳交易的数据品质符合要求。而中国政府也将推动“碳排放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加大对数据造假的处罚力度。其中,违法操纵碳排放交易者,最高可在没收违法所得的同时,处人民币1000万元罚款。

  现阶段中国碳交易市场的作用

  德国媒体指出,中国启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证明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已经在中国被提上议事日程。

  德国《日报》(die tageszeitungTAZ)题为《中国走向气候中性的第一步》的文章写道,去年9月份,当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将在2060年实现零排放时,国际舆论的反应中既有赞许,也有怀疑。本周五,北京终于采取了第一个具体行动:中国启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全球碳排放权的交易量由此将增加一倍。共有2200多家来自能源领域的企业参与了这一交易体系,其中以国有发电厂为主。这些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化石能源碳排总量的七分之一。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其他领域也将逐步被纳入碳排权交易的行列中,其中包括航空、炼钢以及化工企业。

  策纬咨询公司(Trivium China)表示:“碳排交易市场可能还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发展完善,并确立持久性的价格体系。不过,只要运作起来,碳排权交易就会成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佳的鼓励机制。”

  专家们普遍对中国启动碳排权交易市场表示赞赏,但同时也指出,这一交易制度仍有一系列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碳排放上限没有明确的规定,也没有逐年递减的总排放量指标。从人均碳排放量来看,中国要比美国低许多,比德国略低一些。但是从总排放量来看,中国却是遥遥领先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而且排放量仍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一方面,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额全球最高,但与此同时,却又在大量新建使用煤炭的火力发电厂。

  但无论如何,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正在发生变化。此前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今年4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个文件,指出要重新制定审核经济发展的标准。不仅只关注经济数据本身,还要考虑生态因素。此举有可能会激励地方当局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

  对于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启动,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这是中国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一次谨慎而有限的尝试。报道引述分析人士称,供应过量、范围有限以及总排放量没有上限,意味着该计划不太可能立刻为中国减排目标发挥设想中的“核心”作用。中国计划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

  今年的交易只包括中国的能源行业。预计钢铁水泥等其他污染行业将在未来的周期中加入交易。即便如此,由于中国严重依赖燃煤发电,今年被纳入的2225个排放单位占到了中国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约40%。该计划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全球排放量的15%,相当于欧盟碳交易计划覆盖排放量的3倍,后者此前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计划。

  中国的碳交易计划刚开始将向企业免费发放配额,而不是采取大多数成熟碳市场的普遍做法——拍卖一部分配额。伦敦金融研究企业TransitionZero联合首席执行官马特•格雷(Matt Gray)表示:“如果未来不改变免费发放配额的做法,有一点似乎不可避免:即使该市场能对脱碳产生影响,那也微不足道。”TransitionZero4月发布的分析发现,2019年至2020年间,中国排放交易计划过度供应了15.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TS)一年的排放量,这使得交易不太可能产生很高的碳价。

  中国碳市场初期还将使用一个碳强度指标,而不是效仿欧盟、美国加州或加拿大市场,采取“限额与交易”(cap and trade)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排放配额是按照行业统一指标计算的。在中国,许可的排放水平将根据经济产值计算,而且不同类型的发电厂这个水平不同。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也曾存在供应过量的问题,直到2016年左右欧盟推出市场改革,去除了过剩的供应。最近数月,欧盟碳价达到新高,接近每吨60欧元,因为欧盟希望到2030年减排55%,外界预计供应会收紧。格雷表示:“中国人只是在做欧洲人在排放交易体系第一阶段做的事情,即把它当作试验阶段,此时规则较为宽松,以便吸引企业买入。”

  全球碳定价机制国家地区已达64

  为了推进脱碳化,温室气体排放量交易和碳税等被称为碳定价(Carbon Pricing)的机制正在引进。世界银行的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引进该机制的国家和地区达到64个。覆盖了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成,相关收费和税收达到530亿美元。碳价因国家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机制的分化也浮出水面。

  碳定价给二氧化碳排放设定价格,是对排放量多的化石燃料收费和征税、推动减排的措施。有2种方式正在扩大,一种是根据排放量来征收的碳税,另一种是排放量交易,即确定每个企业的排放上限、让减排对策充分的企业和对策不够充分的企业买卖排放配额。

  2011年时引进相关机制的国家和地区为21个,在10年里增至3倍。中国20212月决定以约2000家电力公司为对象启动排放量交易。在上海建立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的交易所,将于近期启动交易。由此,对世界温室气体的覆盖率从15%增加至21.5%

  世界银行围绕碳定价指出,要实现巴黎协定提出的将地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各国的碳价水平需要定在每吨二氧化碳约40-80美元。

  目前达到上述价格标准的只有欧洲。欧盟202012月敲定了到2030年比1990年减少55%这一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排放量交易价格上涨。再加上基金等的看多买入,价格在20213月达到5000日元(约合45美元)。

  排放量交易向企业分配允许排放温室气体的上限的“排放配额”。排放量巨大的钢铁、化工企业和电力公司需要购买超出额度的部分。也存在由金融机构等代办实际交易的情况。碳排放交易涉及的对象是发电、钢铁和水泥等大规模设施,但预计7月还将把航空、海运和汽车、大楼等的暖气也纳入范围。

  欧洲各国正在对不属于排放量交易对象的行业征收碳税,在税率方面处于高水平,其中最高的是瑞典,每吨137美元。2014年引进碳税的法国对汽油和柴油等征收每吨约45欧元的税。征税对象是企业和消费者,获得的税收成为确保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等的财源。

  在北美,加拿大也推出碳税,将在2030年之前提高至每吨135美元。美国则是加利福尼亚州率先启动排放量交易。

  日本的碳价处于世界最低水平。日本没有推出全国规模的排放量交易。相当于碳税的“温暖化对策税”为每吨289日元(约合2.6美元),是与东欧和东南亚同等的低水平。目前处于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为正式引进而分别推进讨论的阶段,但是进展缓慢。预计制度设计也将难以推进。日本没有及时引进水平适当的制度,有可能对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

  欧盟提出方针称,在2023年之前引进“碳边境调节税”,对来自应对气候变暖措施不充分的国家的进口产品提价。欧盟担忧碳价高的欧洲企业的成本负担高于他国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希望通过引进碳边境调节税,使进口产品增加成本,保持在欧盟区域内生产的产品的竞争力。美国也将讨论碳边境调节税。如果实施的话,日本企业在欧美展开经济活动或与欧美做生意时,有可能每次跨越边境都要支付追加成本。

  世界银行分析称,这种“边境调节措施”的讨论“或将促使各国的气候变化对策更加充满雄心”。

  全球碳排放交易价格现状

  根据日经新闻报道,给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置上限,并对超额或不足的部分进行交易的市场已经过热。如果日本也引进排放量交易,企业的负担每年将达到2.6万亿日元,估计今后还会增加。即使日本国内不引进这一交易,如果欧美正在讨论征收的“碳边境税”得以实现,企业也会产生同样的负担。因此加快推进去碳化的技术创新是当务之急。

  2019年欧盟(EU)企业通过竞标购买了共计约5.94亿吨排放配额,占到总排放量的近2成。配额的购买额共计达到146亿欧元。欧盟202012月决定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控制在比1990年减少55%的水平。英国提出到2030年比1990年减少68%的目标等,正加快步伐力争实现2050年的“净零”排放目标。

  如果减排目标越来越严格,允许企业排放的量就越来越少,希望购买排放配额的企业就会增加。利用对冲基金的交易也越来越活跃,交易价格正在上涨。欧盟2020年的交易价格保持在每吨20-30欧元的水平,而进入2021年后价格猛涨,317日已达到每吨42.8欧元。

  预计交易价格今后还会继续上涨。如果欧盟为了加快减排步伐而压缩排放配额,企业就需要采取更严格的对策,排放配额将出现供求紧张的局面。有预测认为,到2030年交易价格将上涨到每吨70-80欧元。

  瑞士作为碳排放税的先行者,是世界上二氧化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瑞士资讯,瑞士自2008年起对化石燃料(主要是取暖用油和天然气)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这项举措在2007年由议会决定,因为此前瑞士没能实现其气候目标。其目的是鼓励业主减少用于取暖的化石能源消耗,例如,用热泵取代燃油锅炉,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目前的税率是每吨二氧化碳96瑞郎,或每升柴油0.25瑞郎。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量不足,到2022年税率将增加到目前立法规定的最高限额120瑞郎。

  大约三分之二的税收收入返还给了民众和经济。消耗大量化石燃料的工厂只要承诺减少排放就可以申请免税。瑞士环境部长西蒙内塔·索马鲁加(Simonetta Sommaruga)表示,激励减排的二氧化碳税“被广泛接受”。

  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气候变化经济学专家菲利普·塔尔曼((Philippe Thalmann)说:“事实证明,在使用化石燃料产生热量的行业,这项税收是有效的。”他指出,事实上,瑞士在建筑行业的排放量减少幅度最大。“这项税收对工业也很有效,因为它迫使希望免税的公司减少排放。”“有些国家税率低,但覆盖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排放量。其他国家,如瑞士,则选择了高税率,但应用却不广。瑞士的二氧化碳税覆盖了约40%的排放量。”瑞典称得上此中典范,因为瑞典碳税世界最高,并逐步提高税率、扩大覆盖范围。

  1990年,芬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征收二氧化碳税的国家。目前,税率最高的国家是瑞典,每吨137美元,其次是瑞士(101美元)。(见下表)

  表:各国二氧化碳税(美元/吨,202141日,数据来源:世界银行)

  欧盟拟最早2023年引进碳边境调节税

  欧盟(EU)的执行机构欧盟委员会714日发布了推动温室气体大幅减排的一揽子方案。针对包括混合动力车在内的汽油车等内燃机车的新车销售,提出到2035年事实上加以禁止的方针,还计划最早2023年暂时引进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对来自环保政策宽松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事实上的关税。

  欧盟委员会714日发布的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方案要求第三国实施与欧盟等同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日美等也可能成为对象。欧盟打算缓慢引进相关措施,以此避免与其他国家的对立,但存在导致贸易摩擦的风险。

  “这将激励第三国生产者减少排放”,欧盟委员会的负责人如此强调。欧盟区域外的企业要向欧盟出口产品,需要努力推动减排。实际上,如果采取等同于欧盟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就不会成为相关制度的对象。

  CBAM还被称为碳边境调节税。受影响突出的可能是俄罗斯、中国和土耳其的企业。观察占欧盟进口的比例,在水泥领域,土耳其占37%,在肥料领域,俄罗斯占36%,而在钢铁领域,3国分列前三。

  担忧严格的环保政策导致竞争力下降的欧洲的钢铁和水泥行业等支持制度的引进,另一方面,中俄和日美等区域外国家一直表示担忧。理由是这属于贸易保护主义性质的措施,或违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非歧视原则等规则。

  日美等没有全国性的排放量交易制度,有可能难以通过数据彰显已采取与欧盟同等的环保对策。在欧盟,根据排放量交易,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价格每天公开。如果不能利用数据加以公布,成为相关制度限制对象的风险将提高。

  日本经济研究中心针对欧美引进碳边境调整机制之际对日本制造业的影响估算称,如果每吨二氧化碳为50美元,有可能每年向欧盟支付2.5亿美元,向美英支付5.67亿美元。

  Fit for 55:欧盟委员会一揽子立法草案

  新出台的欧盟气候法草案计划在2030年前,将有害气体排放量减少55%。他们为此提出的口号是“Fit for 55”。

  在气候保护的立法方面,欧盟委员会显然是想大干一场。714日,欧盟委员会总共提交了13项相关的立法草案。这些被命名为“fit for 55”的一揽子立法草案,目的是要在2030年实现比1990年减排55%有害气体的目标。这一减排目标是欧盟各成员国202012月制定的,现在欧盟气候保护专员迪默曼斯(Frans Timmermans)就是要将这一目标在市场机制、税务、尾气和建筑规范等方面进行具体化和细节化处理。

  碳排交易的扩展与管控

  同欧盟内部飞行航线一样,今后船只运输也将被纳入碳排交易范畴之内。涉及大约一千家能源企业的碳排放权价格将逐步提升,发放碳排放权的数量则将明显减少。至于道路交通和房屋是否也将被纳入排放权交易的行列,目前尚不明了。波兰以及一些自由派的欧盟议员认为,将道路交通和房屋纳入碳排放交易无异于“自杀行为”。而环保游说团体则认为此举势在必行。

  各成员国根据“负担均摊”原则制定的减排目标主要包括农业、交通、建筑以及垃圾处理行业,这部分占欧盟整个减排目标的60%,而碳交易领域的占比则为40%。因此“负担均摊”是欧盟气候保护目标中的重头戏。也是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争执的主要焦点。

  欧盟外部边境将开征环境税

  此举是为了保护欧盟的铝、钢、水泥、化肥企业,使他们免受来自欧盟境外环保要求较宽泛国家的竞争压力。此外,还可以避免上述欧洲企业为躲避严苛环保条例迁往其他国家。美国、中国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已经对欧盟的这一立法计划提出异议,认为它有悖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扩展电动车配套基本设施是重中之重。

  能源税必须修正

  迄今为止的欧盟能源税,一直还是较为倾斜向化石能源,欧盟建议对此进行修正。这样一来,对于消费者来说,汽油、天然气的价格可能会上涨,但对电动车至关重要的电力价格则有可能会下调。能源税问题必须各成员国一致通过方可实施,这也是此项改革过去几年无法落实的原因。因为许多成员国不愿放弃在税务问题上的主权地位。

  汽车工业面临巨大挑战

  燃油发动机虽然不会被禁止,但正如一家德国小报报道的那样,2030年以后由于燃油车的养车费用激增,将会出现这类车辆无人问津的局面。欧盟委员会拟议中的尾气排放标准,要求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调6090%。按照今天的技术水准,届时将只有电动车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从2050年起,欧盟更要求实现机动车辆的尾气零排放。从那时起,燃油发动机的新车将无法获得行车证,除非它可以使用替代性燃油,如植物类燃油。此外,欧盟还计划资助液氢及其他替代性燃料的研发。

  机票价格将上涨

  采用替代飞行燃油的可持续性绿色燃油将逐步成为欧洲各大航空公司必须履行的义务。到2050年,替代燃油的占比将达到60%。由于替代性燃油的价格比传统飞机燃油高五倍,因此届时欧盟境内的机票价格势必会大幅上涨,廉价的短程航班将成为历史。欧盟环保事务专员迪默曼斯表示,他不会禁止欧盟境内的短途航班,但会努力使这类航班失去吸引力。为此,将加强铁路交通的建设。

  船运业主必须发挥创造力

  欧盟不会制定船运业替代性能源占比的具体规定,但会为该行业制定逐步实施的减排目标,并将船运业逐步纳入碳排放交易的范畴之内。包括豪华邮轮在内的船运业也将面临新的挑战。

  发展生态电,建设充电桩

  欧盟将规定各成员国建立电动车的充电桩网络和液氢供给网络。截至2030年,这类充电或加充液氢的公共基站数量将达到三百万之多,欧盟还将制定统一的价格政策和跨国标准。

  节能目标

  欧盟能源事务专员辛姆森计划制定有约束力的节能目标,并通过房屋保温措施、节能建筑以及借助高效的取暖和空调技术来达到这一目标。计划在2030年达到能源消耗降低32.5%的目标。欧盟委员会认为,这一领域的节能潜力非常之大,并呼吁各国率先对公共建筑、医院、学校以及福利住房进行节能改造。

  农业领域的零和博弈

  欧盟计划对农业和林业做出“气候中性”的规定。届时农业和林业企业每排放一吨二氧化碳,就必须拿出树木及其他植物吸收了一吨二氧化碳的证明。简而言之,农民养一头牛,就需要种三棵树,这样才能达到“气候中性”的目标。

  此次规模庞大、内容广泛的立法计划首先要获得欧盟议会的通过,接下来还需经过欧盟理事会的讨论和批准。欧盟理事会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上述立法建议已经在不同部门、不同议员、不同游说团体以及不同的环保组织之间引发了激烈的争议,由于利益不同,各方的立场也大相径庭。整个立法持续预计将持续一年之久。接下来上述法律被纳入各成员国法律体系还需要两年时间。欧盟也会采取行政令方式,使部分新法得到立即实施。总而言之,一场环保立法的大戏已经拉开序幕。

  美国民主党拟靠碳边境税为支出计划买单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美国民主党议员正在起草计划,对来自碳污染国的进口商品征税,以此为713日商定的一项3.5万亿美元一揽子支出计划买单,这是一项涵盖从全民儿童托育到扩大公共医疗福利等各方面的3.5万亿美元新增政府支出计划。

  同一天,欧盟(EU)也公布了根据碳足迹对进口商品征税的计划。欧洲外交官曾希望华盛顿方面与布鲁塞尔方面合作,通过碳边境税等贸易机制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但美国对进入该国的碳排征税的任何努力都将标志着拜登政府政策的转变。拜登气候特使约翰•克里今年曾警告称,调整碳边境税应该是“最后的手段”,并对布鲁塞尔方面有关这类机制的计划表示“担忧”。

  713日,民主党参议员同意推进3.5万亿美元一揽子支出计划,为民主党人在没有共和党人的支持下推进拜登许多最雄心勃勃的议程项目铺平了道路。拜登的愿望清单包括投资儿童托育和教育,扩大政府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福利,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714日,拜登与民主党参议员在国会山共进午餐,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Chuck Schumer)向参议院全部50名民主党议员简要介绍了已经达成的协议——以及如何全额支付这笔款项,以避免增加预算赤字。

  一名民主党高级助手表示,将通过税收改革(包括改变公司税税率和向高收入个人征税)来增加收入,但不会对年收入低于40万美元的家庭、小型企业或家庭农场增税。

  相关的法案尚未起草,但一名民主党高级助手表示,这项预算决议还将提出“高污染进口费”,以及其他重大投资,以帮助实现拜登到2030年减排50%的目标。目前尚不清楚民主党人是否在寻求效仿欧盟的计划。

  边境调节机制需要全球协商

  据日经新闻报道,“边境调节机制”是对来自未充分采取温室气体减排对策的国家的进口产品实施加价的措施,也被称为“碳边境税”。如果各个国家和地区各自制定这种事实上的关税制度,有可能会发展为贸易战。欧盟对多边磋商持积极态度,日本在322日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有意向国家参与的会议上提出着手展开磋商的建议。各国能否制定出减少矛盾的制度?相关国际合作面临考验。

  关于边境调节机制,以前只有欧盟等单独表明了进行制度设计的想法。如果各个国家和地区随意采取对各自产业有利的措施,有可能会引发反对国采取对抗措施、借助“去碳化”名义的贸易问题。

  对这种情况抱有很强危机感的日本,正在针对包括边境调节机制在内的环保领域贸易制度,积极推动世贸组织展开正式讨论。除了寻求美国的参与之外,还打算发挥与碳排放较多的新兴国家之间的桥梁作用。欧盟也正在以非正式方式向主要国家建议通过世贸组织着手制定环保领域的规则,世贸组织成为相关讨论的主战场。

  如果能通过世贸组织等多边磋商,设计出公平、透明的制度,将有望对全世界的去碳化作出贡献。日本政府内部也出现了摸索日美欧三方讨论框架的动向。

  多国间协商的要点是不违反WTO规则的制度设计、温室气体排放量的计算方法、碳定价方法及确保数据透明性等。如果确定像关税一样的制度,具体适用于哪些产品也是一大议题。还有声音警惕欧盟对钢铁和石油化学品征税。

  日本将向各国推荐对去碳化贡献大的产品降低进口关税的方案。考虑适用于风力、燃料氨、蓄电池及太阳能等领域的几百多个品种。

  围绕边境调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以欧盟为中心开始举行有意向国家参与的非正式会议。OECD官员表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多国间协商比以往更加重要。需要增加相关国家对话的机会”,表示将加快讨论。

  以走在前列的欧盟为中心,全球宣布考虑采取边境调节措施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日本已经开始以经济产业省和环境省两省为主进行政府内讨论,但尚未决定实际引进边境调节措施。日本也担心发展成与主要贸易国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问题,打算先观望欧盟等的动向。

  也有声音担忧,如果部分国家和地区率先推进制度设计,日本等落后一步的地区只能在不利的制度下开展贸易。欧盟积极推动WTO制定边境调节规则也被认为有着主导讨论、使有利于欧盟的制度成为世界标准的目的。日本能否在关于去碳化的规则制定上发挥影响力将是一大课题。

               (完)

(整理、编译:王砚峰、张佶烨;责任编辑: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