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若干研判(2021年08月)

2021-09-10

调整字号:

作者:《经济研究》智库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

 

今年以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我国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增长水平符合预期,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经济总体处于持续稳定恢复之中。7月份,我国发生了四次区域性强降水,部分地区受灾严重;同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呈现多点发生、局部暴发之势,对居民出行及部分行业复苏带来新的问题。进入8月,疫情在多地仍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国际形势也有一些新的变化,实现国内经济更加稳固、更为均衡的恢复仍需付出努力。

 

  一、7月份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一)我国经济总体稳定恢复,但经济恢复中也面临压力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落。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3%;比2019年同期增长8.5%,两年平均增速4.2%,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由正转负(6.0%降为-0.4%),降幅比较明显;从各分项近两年平均增速来看,制造业投资由6.0%降至2.8%,房地产投资由7.2%降至6.4%,基建投资在疫情后首次转负,由4.0%降至-1.6%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行,一是受部分地区极端恶劣天气以及疫情在全国多省暴发的影响;二是在坚持“房住不炒”和完善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的情况下,多地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房地产销售显著降温,短期内抑制了房地产投资;三是年初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节奏大幅慢于往年,同时当前也正处在化解地方隐形债务风险、修复杠杆的窗口期,基建投资的力度下降。

  消费复苏步伐有所放缓。1-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7%;较2019年同期增长8.8%,两年平均增速4.3%,比上半年回落0.1个百分点。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5%,两年平均增速3.6%,低于6月的4.9%,接近1-2月份受疫情影响时期两年平均增长3.1%的水平;其中,餐饮收入两年平均增速由1.0%降至0.9%,商品零售两年平均增速由4.7%下降到3.7%。疫情和极端天气影响之下,居民出行、旅游等服务消费受到较大影响。百度迁徙数据显示,7月最后一周,上海、广州、成都、南京、武汉、西安、苏州和重庆八个城市地铁客运量为3117万人次,较7月中旬高点下降了27.5%。国内酒店入住率则由7月中旬70%的高点快速下滑,8月第一周已不及40%

  作为经济中具有韧性的慢变量,7月消费复苏放缓主要受到以下方面影响:一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随着78月份的暑期出行及旅游等服务消费增加,相应的商品消费增速会趋于下降,2010-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7月份较6月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最低为0.1个百分点,最高为2.2个百分点,平均为0.5个百分点;二是受疫情和极端天气影响,居民出行、旅游等服务消费增长受到较大制约,相应也会拖累商品消费增长;三是在面临不确定的情况下,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意愿下降。

  外贸出口韧性尚在。1-7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35.2%,近两年平均增长13.7%,较上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外贸进口同比增长34.9%,近两年平均增长12.9%,与上半年持平;贸易顺差3061.2亿美元,同比增长36.5%,近两年平均增长17.8%,较上半年回落1.1个百分点。7月份,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19.3%,近两年平均增长12.9%,低于6月份的15.1%;进口同比增长28.1%,近两年平均增长12.8%,低于6月份的18.8%

  从近两年平均增速看,7月份出口较上月回落了2.2个百分点,但如果考虑201967月出口同比分别为-1.3%3.3%的增长,剔除基数影响后,7月份出口增长仍较快。推动我国7月份出口维持较快增长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虽然受到变异新冠病毒的袭扰,全球经济总体仍处于较快复苏进程之中,发达国家经济向服务业复苏延伸的势头未变,但制造业仍维持在高景气区间;二是较前一段阶段防疫物资和消费品出口大幅增长不同,当前我国支持全球生产复苏的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仍维持增长;三是在我国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情况下,相对于服务业来说,疫情对我国工业生产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工业增长仍在高位,服务业复苏放缓。1-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两年平均增长6.7%,虽比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高于疫情前3年同期平均6.4%的水平。7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5.6%,虽较6月下降0.9个百分点,但接近疫情前3年的同期平均水平。1-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6.8%,较上半年回落0.1%,低于疫情前3年同期平均7.8%的水平。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7.8%,两年平均增长5.6%,较6月下降0.9个百分点,比疫情前3年的同期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从出行、旅游等一些高频数据来看,服务业复苏在7月下旬明显放缓。

  7月份工业增速较上月有所放缓,除受疫情和极端天气影响外,还受到设备暑期检修的影响。从历史数据来看,2010-2019年,7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较6月份平均低0.5个百分点。按目前的服务业指数变化来看,7月份的服务业增长恢复尚不及疫情前同期平均水平的80%,而且本轮疫情对服务业的影响在8月份仍持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这将不利于推动经济实现更加均衡的复苏。相对于工业来说,服务业包含了较多的中小微企业,也吸纳了大量就业,推动经济实现更加均衡的复苏有利于提升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

 

(二)城镇调查失业率上升,结构性问题值得关注

 

   7月份,我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较上个月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16-24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为16.2%,较上月提高0.8个百分点,25-59岁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2%,与上月持平。1-7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822万,完成全年目标的74.7%,进度与2020年相当,慢于疫情前三年同期81.4%水平。

   7月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升高,一方面是受高校毕业季的影响,从历史数据来看,每年7月是一年中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最高的月份;另一方面也与疫后新增就业岗位缩减有关,在服务业增长仍未全面恢复的情况下,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明显低于疫情之前。同时,教育“双减”政策落地后,我国教培行业吸纳年青劳动力就业受到一些影响。据智联招聘发布的报告显示,教培行业7月新发布职位数环比下降6.5%,较3月的高点降低了 32.4个百分点。

 

(三)PPI上行、CPI窄幅波动,两者剪刀差继续拉大

 

  7月份,PPI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9.0%,涨幅均较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剔除翘尾因素影响,今年新涨价因素贡献6.9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CPI环比上涨0.3%,较上月提高0.7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0%,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剔除翘尾因素影响,今年新涨价因素贡献0.5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PPICPI之间的“剪刀差”继续拉大。

在带动PPI环比上涨的各分项中,受高温天气和部分地区限产等因素影响,动力煤价格快速上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6.6%,涨幅较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带动了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5.9%,较上月扩大3.4个百分点;同时,农资产品价格也出现较快上涨。影响CPI环比涨幅的各商品类别中,食品价格环比下跌0.4%,降幅较上月收窄1.8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5%,为2020年初以来的最高水平。食品价格环比下跌但跌幅收窄,主要受到猪肉价格下跌但跌幅有限以及禽蛋、鲜菜价格因季节和极端天气而上涨的综合影响。非食品价格环比加快上涨,一方面是因前期上游工业品价格上涨向下游工业消费品缓慢传导的结果;另一方面暑期出行、旅游等因素带动了一些服务价格上涨,旅游服务价格上涨了7.3%,较上月提高9.3个百分点;同时,暑期需求增加叠加国际原油价格上涨,推动了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上涨1.5%,较上月扩大1.4个百分点。目前来看,猪肉价格下跌造成的食品项价格下降仍是压制CPI上行的重要因素,非食品价格自去年12月以来已经在持续缓慢抬升。

 

  二、近期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及对我国的影响

 

  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强传染性使全球日新增病例再次攀升,但由于疫苗接种率的巨大差异,发达国家与部分发展中国家复苏的差距在拉大。在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毒株的影响下,全球日均新增病例,在678月的最后一周分别为37.4万、59.4万和64.8万。在一些疫苗接种率较高的发达国家,日新增病例与重症及死亡病例之间的关系已经弱化,虽然仍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但经济重启的步伐并没有被放缓。世界银行在6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IMF7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作出了相同判断:疫苗获取的能力将全球经济复苏情况划分为两个阵营。部分发达国家可以期待今年晚些时候经济活动进一步正常化,但其他许多发展中国家仍然面临感染病例再度增加和死亡人数上升的问题。据此,IMF将发达经济体2021年的产出增长预测上调0.5个百分点,至5.6%,但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今年的增长预测下调0.4个百分点,至6.3%

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向服务业领域延伸持续,制造业扩张速度趋缓但短时间内仍处在高景气阶段,有助于我国外贸出口。二季度以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较为强劲;从环比折年率来看,二季度,美国GDP增速为6.5%,季度GDP超过了2019年同期水平,欧元区GDP增速由负转正实现了2%增长,日本GDP在一季度下降3.7%的情况下,二季度也实现1.3%的增长。随着限制措施的逐步放开,发达经济体复苏向服务业延伸步伐加快,物质消费对服务消费的替代作用减弱,但制造业目前还处于高景气区间。7月份,美国ISM非制造业PMI64.1,是近16年的最高水平;欧元区,78月份的服务业PMI分别为59.859.7,也处在近16年来的最高平台。7月份,美国制造业PMI、欧元区制造业PMI 59.562.8,分别较上月下降1.10.6,但仍维持在高景气区间。在我国外贸出口由防疫物资和消费品向生产用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转换的过程中,发达经济体制造业的高景气在短时间内可以对我国外贸出口和工业增长形成一定支撑。

7月初以来受变异新冠病毒影响,部分东南亚国家新增病例快速攀升,不得不采取严格防疫措施,使当地出口生产受到抑制,从而可能在未来数月降低我国生产用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但可能出现部分劳动密集型消费品出口份额向我国转移。在疫苗接种率较低的情况下,强传染性的“德尔塔”变异毒株已经使一些以制造业出口见长的东南亚国家新增确诊病例激增。7月初以来,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日新增确诊病例快速攀升,进入8月,上述国家每日新增病例已破万例,当地防疫措施升级,许多工厂被迫关闭和难以满负荷运转。这些东南亚国家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与我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其制造业生产受阻,会影响到我国中间品和资本品出口。但该地区在多个出口产品类别,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上与我国有直接的竞争关系,在中美经贸冲突期间曾获得了一些美国制成品进口的份额。在当地制造业生产受阻的情况下,部分出口份额可能会向中国转移。

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难度进一步加大。当前,部分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取得不错的进展,但前期超宽松货币政策的负面作用已经显现,对长期宽松货币政策的依赖使发达国家在考虑政策退出时面临着微妙的平衡。在最近结束的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美联储主席没有就美联储缩减资产购买或加息的时机提供较之前更为清晰的图景,但大多数市场机构认为在四季度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会给出缩减资产购买的方案并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实行。欧元区和日本经济复苏弱于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可能还会持续更长时间,美元指数在6月份较快上升后,78月份总体处在震荡上行过程中。中国是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最早实现复苏的主要经济体,随着复苏进程的推进,复苏斜率开始趋缓,这符合经济的一般规律,而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复苏较我国晚数个季度,与我国在经济复苏中所处阶段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坚持宏观政策自主性的同时,更好兼顾内外均衡仍面临一些挑战。

 

  三、下一步我国经济运行可能的基本态势

 

  (一)经济增长总体保持持续稳定恢复

 

从固定资产投资看,8月份,基建投资可能企稳回升,房地产投资在调控政策延续的情况下,投资有韧性但回升可能性不大,制造业投资虽然有利润持续增长的利好影响,但也受到上中下游企业利润分化和疫情带来的不确定增加的影响。由于疫情在8月持续时间超过了7月,因此其对8月份消费的影响可能较7月更大。前几次地区性疫情暴发的历史经验表明,受疫情影响地区的制造业往往在1个月后就可以较好恢复,而消费则需要2个月左右的时间。外贸出口方面,从近期我国8大枢纽港口外贸集装箱吞吐量,以及集装箱运价指数来看,8月外贸出口仍会维持高位。综合来看,8月份我国经济增长将保持稳定恢复,但也会承受压力。

 

(二)结构性失业问题仍将存在

 

根据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历史数据,8月份的全国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会较上半年走高。同时,疫情对就业的冲击也主要集中在青年人、低技能劳动者、女性等群体,因此8月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较7月可有所上升,并且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受疫情影响,新增就业岗位数也会呈现下降,这可能造成20211-8月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完成全年目标的进度低于上年同期水平。

 

(三)PPI仍将维持在高位、CPI将在低位窄幅波动

 

从近期国内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价格走势来看,国际原油价格虽有小幅回落,但幅度非常有限;有色金属中,铜、锌价格8月份与上月基本持平,铝价格涨势与上月基本相同;黑色系价格走势分化较大,铁矿石延续了7月以来的跌势,螺纹钢和动力煤在7月价格走高后,8月价格在高位波动,而焦煤、焦炭则8月则维持了7月以来的快速上涨之势。环比来看,8PPI涨幅应该略低于7月,考虑翘尾因素影响,同比读数应该在9.2%左右。从近期国内农产品期现货市场价格走势来看,8月份,鲜菜价格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出现上涨,但猪肉价格下跌幅度超过上月。非食品价格中,工业品价格上涨向下游工业消费品缓慢传导仍会持续,但疫情对出行、旅游等服务消费价格上涨会形成制约。在考虑翘尾因素影响的情况下,8CPI同比读数应该在1.0%以内。 

(课题负责人黄群慧  执行负责人杨耀武  课题组成员刘洪愧、李天健、孙小雨、贺颖、周慧珺,本报告执笔杨耀武)

(编辑: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