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王立胜、张彩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因应机制探索

2018-03-28

调整字号:

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因应机制探索

作者:王立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张彩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理论学刊》201801期,第50-59

  摘要:“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紧扣新时代特征和未来经济发展方向,为贯彻新发展理念而提出的新战略。从历史根基、现实基础、实践要求和思想基础来看,目前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这些条件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括本质和主要内容两部分,回答了为谁建设、谁来建设以及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三个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安排分为五个环节:战略理念、战略主体、战略保障、战略重心、战略布局,这五个环节从行动先导、主体核心、主体力量、主权保障、制度保障、战略核心、战略中心和战略重点七个方面回答了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问题。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发展理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项目编号16ZDA002、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909201801-0050-10

  DOI10.14110/j.cnki.cn-37-1059/d.2018.01.009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的历史背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强起来的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①。从经济工作看,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途径,按照十九大的说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是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攻关期的“关口”的迫切要求,又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这里明确指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作用。

  从历史维度来看,由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②。但是,新时代的发展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是“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鲜明指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或战略目标。

——————————————————————————————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②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3页。

——————————————————————————————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的实践需要有新理念来指导。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前提下进行的战略部署。“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①发展理念也是针对中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②。因此,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具体经济战略表现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具体经济实践,新发展理念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行动先导。

  总体来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围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来进行的,旨在通过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来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此同时,由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现阶段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而这一切工作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作为总体指导。

  在具体阐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前,我们还必须从哲学层面澄清两个问题第一,“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变’,是事物的确定性,‘变’,是事物的发展特性,只有把‘变’与‘不变’统一起来,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及其发展变化,才能认清社会主义初级新的阶段性特征”③。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寓于不变之中,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中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④。因此,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既要围绕变化了的主要矛盾,但是又不可脱离未变化的基本国情和中国的最大实际以及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地位。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也是因其逻辑起点的内在矛盾推动而展开的,该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⑤。归结为一点就是,继续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工作不变,但生产方式却要适应人民需求的变化。第二,“新发展理念的实施,离不开辩证法的指导”,“依照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性和关联性进行系统设计,……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整体推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要整体落实,同时,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强调和突出的问题可能是不同的,但是在突出抓好任何一个问题时都必须在新发展理念的整体思维框架中去定位各项具体工作。

  根据上述思路,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我们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的研究第一部分是明确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就是明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系列条件。第二部分阐述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及其主要内容。第三部分阐述怎样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条件

  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各种条件是否具备。综合分析,目前中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本部分从四个角度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条件历史根基、现实基础、实践要求和思想基础。

——————————————————————————————

①②习近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页。

③杨煌《辩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变与不变》,《学习时报》2017913日。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⑤王立胜、王清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起点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新确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

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738页。

——————————————————————————————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历史根基

  从全球范围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世界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成为规律性的要求,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差异,主要不是取决于其自然资源的多寡,而在于能否改善人力资本和生产要素的质量,换言之,在于能否生产新知识、新思想,并落实到设备和人①。这种转型一方面意味着,经济发展逐渐从速度的竞争转变为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另一方面也说明,无形资本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分量逐渐增加且地位逐渐提高。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两者的深度融合为这一转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中国的历史基础看,近代以来,推进和实现“现代化”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命题。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为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提供了历史前提。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中国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②。在这之后,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要走自己的道路。1956年前后的现代化建设探索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提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体制模式———系列“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途径———“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战略步骤———“两步走”的战略设想③。之后,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构想———工业现代化是重点、农业现代化是基础,国防现代化是保障,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④。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实践中,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的设想,即中国式的现代化⑤。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构想,不仅准确判定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正式确定了“三步走”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三步走”战略又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⑥。这一系列战略目标大多提前实现,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均取得明显成就,为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沿着邓小平开拓的“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⑦,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等都取得了一系列成效,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又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已经具备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硬实力”及“软实力”。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基础

  主要矛盾决定时代主题。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⑧。主要矛盾决定了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形成一种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的发展模式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这一论断的提出具有历史必然性,不仅有经济社会发展的事实根据,还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理论根据。从理论角度说,新时代

——————————————————————————————

①[美]保罗•A.大卫、[美]多米尼克•弗雷、黄觉《导论知识社会的经济》,《国际社会科学杂志》2003年第1期。

②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③王玉《论毛泽东经济现代化思想》,《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④张英、唐忠义《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共同追求与谋划———毛泽东、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与步骤思想比较》,《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4页。

⑥李大勇、秦立海《经济现代化中国的历程与经验》,《五十年社会变迁与中国现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266页。

⑦杨耕《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中的两个里程碑》,《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0期。

——————————————————————————————

出是由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所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发展阶段的本质,这一本质表现为中国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①。新时代的本质要求是使中国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强起来的时代特征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平衡和充分的发展。

  新时代有其特殊性质,意味着中国发展重心要发生本质的变化。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紧扣主要矛盾的转化以及时代性质的转换而提出的。“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从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变的前提下,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基本需要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着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是一种全面体现平衡充分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体系既突出发展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表明,实现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②这些问题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必须着力加以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及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决定了必须采取综合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措施。过去我们强调的实现“经济现代化”以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措施,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现实发展的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较之“经济现代化”和“现代产业体系”,综合性、整体性更强,协同性的要求更高,不仅强调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更重要的是强调构成经济发展的各要素要合理搭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综合性发展,着眼于解决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需求

  就发展目标而言,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原来确定的“三步走”战略完成了两步,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第三步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需要更高质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这种发展的基础。从战略目标的实现来看,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这个五年既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进行整体部署③。无论是第一个阶段的目标还是第二个阶段的目标,都是不仅要求经济实力要不断增强,而且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提出具体要求。而要实现总体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必经之路。

  发展仍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④,同时也要使发展趋向公平公正和可持续性,完成经济发展目标的过程也是“推动经济向更高级、分工向更优化、结构向更合——————————————————————————————

①②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④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3页。

——————————————————————————————

理的阶段演进的过程”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战略选择。2013年中央作出一个新判断,即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②。从“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来看,中国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③。这种变化也预示着中国经济正在向更高阶段演进,是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经济发展出现新的挫折,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战略机遇。中央把新常态的特征总结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个方面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④。这三大特征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发展的战略目标⑤。突破这个关口是中国经济向更高质更高效和公平可持续方向发展的重要环节。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思想基础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位的现实表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新发展理念是行动纲领,是发展方向,也是发展路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发展理念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也是经济领域的战略安排。要想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发展,进而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创新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⑥从总体上说,新发展理念就是在理念的层面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经济实践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同时,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⑦。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整体推进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战略。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

  在以上的论述中我们考察了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那么,什么是我们所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呢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

  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虽然与十七大的“现代产业体系”、十八大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有着一脉相承的政策层面的连续性,但是从理念和战略的层面看却有着根本的不同。“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提出的经济战略布局,不仅包含着后两者的具体内容,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突破了产业体系的界限,要建立一个更加综合的具有整体性和协同性,又明确具有人民至上价值观导向的完整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旨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⑧,最终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不仅仅高质高效,还要求公平和可持续,其战略地位高于后两者。

  “现代产业体系”是在“产业”范围内,旨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旨在“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通过产业发展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论战略地位还是涵盖内容,“现代化经济体系”较后两者都更高、更丰富、更全面。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济战略安排,其本质是要回答好两个问题为谁建设谁来建设第一个问题涉及发展的立场,发展决定——————————————————————————————

①习近平《中国发展新起点,全球增长新蓝图》,《人民日报》201694日。

②③习近平《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1245246页。

④习近平《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人民日报》20141110日。

⑤⑧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⑥⑦习近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827页。

——————————————————————————————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的社会性质及社会主义本质决定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的立场决定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围绕人民需要去构建,要构建平衡充分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要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还要促进共同发展。第二个问题与发展主体相关。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①。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要坚持以人民为主体,领导力量一定是中国共产党。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内容

  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哪些具体内容呢 按照上述思路,通过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近

  40年的历史经验,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五个方面内容,这五方面内容总体上看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先导,以满足人民需要为目的,全面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具体表现为高质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原则、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完善的经济体制。

  第一,高质高效公平可持续的发展原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发展方向也是发展原则,同时要实现公平和可持续,这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且维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从认识论角度讲,不能再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的增减,在本质上,这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最突出。”③如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差距、生态问题等,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改变粗放型发展方式,将重心放在发展的质量、效益、公平、可持续上,通过资源优化配置来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同时以公平和可持续为发展原则,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

  第二,高质量的供给体系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④“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⑤“需求管理边际效益不断递减,单纯依靠刺激内需难以解决产能过剩等结构性矛盾。因此,必须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⑥从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出发,高质量的供给体系是高水平供需平衡的体系,这一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需要。因此,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要从供给侧发力,“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⑦。

  第三,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这一产业体系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十九大报告则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与之前的提法不同,十九大报告将实体经济发展纳入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这一框架,不仅把实体经济作为基础,还将其确定为发展的着力点。当前,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金融和实体经济失衡房地产和

——————————————————————————————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②习近平《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45页。

③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05页。

④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17日。

⑤⑥⑦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415303132页。

——————————————————————————————

济失衡①。这种失衡导致大量资源由实体经济流向现代金融和房地产行业,虚拟经济应服务于实体经济,若资源过多流向虚拟经济,长期而言,必然影响到实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同时,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内部依然未成为第一动力。要解决这些结构性失衡问题,现代化经济体系必然要以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为基础。

  第四,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②“协调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强调协调发展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更注重发展机会公平、更注重资源配置均衡。”③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重点地解决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历次党代会对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都有论述。关于区域发展不协调,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十八大报告强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九大报告则明确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之前的几次代表大会主要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优化资源配置、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十九大不仅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而且着重强调“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除此之外,这一战略是在新发展理念背景下提出的,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布局,突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战略意义。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质上是对区域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合理布局和有序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旨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关于城乡发展不协调问题,从十六大的“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到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再到十八大“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最后到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很明显,对城乡关系认识的程度是逐步提高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意味着农村发展思路的里程牌意义的转换。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近40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成为城乡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以往的战略集中在以城带乡、统筹城乡或城乡发展一体化,目的则在于解决“三农”问题。现阶段,在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的条件下,乡村不再是相对于城市的发展落后的封闭单元,而是与城市平等的具有等位价值的经济和文化单元。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优先性,首要的是“更加强调城乡地位的平等”十九大将解决“三农”问题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框架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要解决的问题来对待,摈弃了把“三农”单纯视为中国发展的包袱的错误认识,而是把乡村视为一个中国整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与城市不可分的具有同等价值的系统,充分肯定乡村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国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另外,我们还要认识到,现代化经济体系不仅是经济本身的体系,同时它也是内外协调的一个发展体系,十九大报告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这三大原则点明了全面开放的前提和路径,有利于优化区域开放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必须把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作为一个重要方面。

  第五,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体制的特征是“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

——————————————————————————————

①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113114页。

②习近平《以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825826页。

③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3页。

——————————————————————————————

配置的经济。”①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市场机制要有效,这样才能优化资源配置,这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体制基础。市场是由一个个微观主体组成,微观主体有活力,市场经济才能高效运行,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②“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③有为政府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保障,有效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有度的宏观调控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安排

  我们明确了为什么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下面要说明的是怎样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就是如何实施这个战略安排。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五个环节说明这个问题战略理念、战略主体、战略保障、战略重心、战略布局。

  (一)战略理念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④。发展行动必须以科学的发展理念为基础。新发展理念是发展总思路,必然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理念,需要贯彻到发展的方方面面。建设现代化化经济体系过程中要以新发展理念为行动先导,以创新为第一动力,通过协调和开放发展来保证体系内各要素间的协同和平衡,通过绿色发展来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通过共享发展来实现共同富裕,最终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战略主体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有战略主体,战略主体分为两个层次主体核心和主体力量。主体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⑤主体力量是人民,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动员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力量。

  (三)战略保障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两层保障主权保障和制度保障。主权保障旨在要求建立独立、稳定、统一的国家,这样才能保证体系构建的独立性和持续性。要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通过维护国家利益、人民安全、国家安全来为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提供主权保障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同样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统一的国家作为保障,这样才能保证这一体系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完善的制度体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生态制度缺一不可。经济制度包括“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⑥政治制度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人民当家作主才能使现代化经济体系真正满足人民需求。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

①②③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499500页。

④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5页。

⑤⑥⑦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

系,法治国家”①。法治才能保证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构建,否则易造成经济与法律“脱节”现象,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也无法有序运行。文化制度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②,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③。文化是灵魂、精神指引,因此核心价值观体系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精神指引。社会制度为“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④。必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⑤。民生是现代经济体系构建的目的,因此保障民生的社会制度必不可少。生态制度有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完善的生态监管体制,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制度保障。

  (四)战略重心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有战略核心、战略中心和战略重点。作为整体的国家战略,其核心是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而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则是纳入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战略之中的。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的一部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能促进国家经济建设现代化进程。战略中心是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完善才能保证经济健康运行,保证政策制定以及执行的有效性和规范性,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战略中心。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完善需要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有效政府的治理作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者素质和治理方式和方法的现代化。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治理能力政府的有效治理则体现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和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顺利完成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战略重点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这一体制的核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⑥。“政府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⑦

  (五)战略布局

  在战略布局的安排上,首先是找准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在此基础上,找到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既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特征,也是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战略内容。其次,确定战略支撑,无论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还是经济新常态的特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强化基础研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⑨。再次,发展方式是绿色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新格局。最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体要以三件事情为抓手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对外开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是共享发展的经济体系,“振兴乡村的各项目标中,核心是让乡村居民的生活

——————————————————————————————

①②③④⑤⑥⑧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⑦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528日。

——————————————————————————————

富裕起来,特别是让乡村的农业居民富裕起来”①。“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发展成果能否被城乡居民共享的核心问题,也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②,“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协调发展理念要求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加大力度支持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③。开放发展要求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责任编辑张蕴萍]

——————————————————————————————

①党国英《乡村振兴长策思考》,《农村工作通讯》2017年第21期。

②③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1028日。

——————————————————————————————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