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袁富华、林盼:以消费需求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2019-05-30

调整字号:

来源:社会科学报;时间:2019年5月9日

  2019年5月9日,社会科学报第004版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富华、副研究员林盼的文章:以消费需求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内容如下:

  “十四五”将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发改委在“十三五”尾声阶段推出城市化新布局,是落实协调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中国发展阶段变化的要求、以需求端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与工业化时期产出最大化和数量型的发展理念不同,城市化时期的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个理念的转变意味着观察问题的视角发生了变化,即从供给端转向了需求端。

  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无不把生活质量持续提高作为城市化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最综合的评估指标,在消费结构升级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支持下,上世纪70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完成了由产品生产向要素升级的转换,形成了人力资本高端化、公共服务支出高水平与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

  从发展阶段对比来看,后工业化的中国经济新常态,类似于发达国家上世纪中叶公共服务支出水平迅速提高的那段时期,当供给侧发展潜力由于市场饱和受到削弱时,有必要挖掘需求支出端的潜力,从需求端潜力提升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效率的动态改进支持公共服务支出的提高是共享发展理念的要义。

  城市化阶段及其特征。工业化时期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和政策措施,是基于物质匮乏问题解决和低收入陷阱突破的目标。中国大致在上世纪末实现了这一物质发展目标,并进入城市化的第一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以第一代和第二代农民工的城乡流动为主要动力,其间,重化工业化加速伴随着造城运动加速,直到2010年城市化率达到50%的水平,以初级劳动力要素集聚促进工业化是其显著特征。

  2011-2020年是城市化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里公共支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显著增加、支出水平快速提高,预计“十四五”时期,中国仍会处于公共服务水平加速提升阶段。原因在于,“十三五”期间中国城市化率突破60%之后,人口的城市之间流动成为常态。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城市化条件适逢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时期,城市集聚不再是工业化时期初级劳动力要素的粗放式使用,而是以共享、协调的新理念,重塑增长新动能。

  发改委城市化新布局的推出,正是认识到了中国城市化的这个客观进程。为此,需要以城市化理念而不是工业化理念重新审视未来发展。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城市化率突破60%以后,结构服务化主导了发展。城市化的可持续建立在服务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和公共服务支出可持续的基础上,这在本质上是一个基于需求支出端展开的发展故事。其中的核心逻辑是,既然服务业和消费主导了城市化,那么这两个因素必须具有效率的补偿效应。否则,以服务业和消费替代工业化路径就没有进步和发展的根据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抓住了高端城市化赖以运行的一个要点,也就是说,为了向结构服务化过程要效率,必须推动经济过程从单纯的工业品生产向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的升级,作为知识和创新引擎的人力资本积累,则是消费结构高端化和公共服务支出的结果。

  城市化使得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之所以强调从消费角度看待发展,或者从需求端去理解生产,涉及到城市化时期经济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变化。科教文卫公共服务支出的增加,以及消费支出结构中这些高端项目比重的提升,将从根本上改变消费的特征。科教文卫的消费以人力资本的积累和风险预防为主,无论是教育、健康支出还是社会保障支出,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这些需求端因素均具有长期性和未来获益性特征。因此,这些高端消费支出项目具有跨期投资性质。从长期角度来看,消费和公共服务支出不再是单纯的成本负担,而是包含了动态的效率因素,这也是发达国家城市化阶段实现了高质量消费和效率改进双赢的内在逻辑,由此建立了如下的良性循环:公共服务支出水平提高-消费结构高端化-高端人力资本积累-效率和高质量发展。

  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只有放在中国城市化深度推进的背景下,才能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本质。“三去一降一补”是短期措施,是针对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供求失衡和效率低下的重要举措。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育中国城市化持续发展的新动能,不同于以产品生产供给为中心的老动能,新动能注重产品生产向高端生产要素积累的升级。“以人民为中心”的战略抓住了城市化机制的本质,即通过消费质量的提升促进生产要素升级,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

  关键词:城市化;新布局;供给端;需求端

  (编稿:王山;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