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姜长青:改革开放后李先念对中国经济发展三大问题的探索

2019-07-09

调整字号:

  作者:姜长青(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年6月号,第12-16页

  [摘要]李先念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长达27年时间,是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长期主管财经工作。改革开放后,他对中国的农业和粮食问题,科技发展和知识分子问题,扶贫开发和共同富裕等问题给予了重点关注,进行了多方面的重要探索,促进了相关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李先念;农业;知识分子;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03.3;D663.5;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9)06-0012-05

  一、 农业发展和粮食问题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积累,搞好农业基本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对于农业地制宜,积极地、逐步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同的发展,李先念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

  (一)大力发展中国农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李先念从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关系以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人民吃饭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李先念指出,农业发展好,工业和商业等发展就好,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比较稳健。反之,则国民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挫折。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

  发展中国农业需要多方面的措施。李先念认为中国农业发展是政策性很强的综合性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发展中国农业。1981年7月27日,李先念会见多哥客人时说:中国的农业一是靠政策,包括所有制、价格政策,用政策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二是靠科学,提高生产率,要推广良种,它可以增产。三是靠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做到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

  国家农业政策的支持。李先念认为农业要上去,国家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支援,适当增加对农业的投资,但主要的要靠落实党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扩大劳动积累,搞好农业基本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地、逐步地实现农业机械化,同时必须依靠我国农村有三亿劳动力这个优势, 充分发挥他们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手工业等各个领域中的巨大作用。[2]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综合发展农业产业。李先念指出:“我们在强调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时候,必须十分注意大力发展林业和畜牧业的建设,坚决贯彻农、林、牧三结合的原则。林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畜牧业没有一个大的发展,我国农业是过不了关的。如果听任目前有些地方严重破坏森林、破坏草原的情况发展下去,不仅整个农业的发展不可能加快,甚至会带来毁灭性的灾害。同时,还要十分注意发展渔业和副业,广开生产门路,搞好多种经营,办好社队企业,努力壮大集体经济的力量,增加农民的收入。”[3]

  加强耕地保护。李先念始终重视对耕地的保护,强调教育各级干部保护农民的耕地,不要随意浪费和侵占。搞建设应向高层发展,少占耕地。1988年4月16日,李先念在石家庄市及栾城县农村视察时听说该县土改时人均三亩地,五十年代人均二亩半地,而现在人均只有一亩多地时,对县委负责人说:一定要把土地管理好,不允许乱占土地。工业建设一定要少占土地,农村盖房也要向空中发展。4月17日、18日在河南省信阳地区视察,对河南省和信阳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说,一定要十分珍惜土地,要移风易俗,控制人口,农村宅基地、坟地不要乱占耕地。[4]

  农业劳动力转移要慎重。随着城镇化和科技的发展,大量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是大趋势,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李先念认为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转移需要一定的条件。1989年2月1日,李先念致信关广富并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指出:农业生产战线上的劳动力,大批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只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才能实现。过早人为的片面倡导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对农业生产是一种破坏。尤其是山区在基本没有摆脱贫困,甚至不少地方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使大批精壮劳动力转移出去,不是脱贫致富的好办法,而是对脱贫致富的釜底抽薪。[5]1989年10月9日—11日,李先念在政协会议上指出:现在农业和农村的问题不少,形势是严峻的。看来农业的发展,除了把政策调整好、扩大先进的科学技术外,还必须增加投入,特别是农民的劳动投入。要千方百计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要组织他们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植树造林,广积多施农家肥料,大力发展农林牧副各业生产,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的后劲。[6]

  (二)高度重视粮食工作。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农业的主要工作。1979年10月25日,李先念听取全国粮食会议情况汇报时说:粮食工作的方针,还是要立足国内,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厉行节约。既要鼓劲,又要实事求是…… 粮食工作的根本问题在于把农业生产搞上去。生产上不去,都是空的。[7]11月9日,李先念接见全国粮食会议代表时讲话指出:粮食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事。少炼二百万吨钢,不会出大问题,无关大局。少二百万吨粮食,就要出娄子。粮食工作要抓紧,要成年累月地抓,销售要月月抓。[8]1980年12月,李先念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农业生产,粮食是第一位。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不能放松……今年经济作物和副业有较大发展。这是好的。但是粮食作物面积不能减少。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要因地制宜,广开门路,搞好多种经营。还是要大力提倡节约用粮,计划用粮。[9]

  李先念从历史现实、粮食进出口等多方面论述了粮食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中国粮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80年12月,李先念会见联合国粮食理事会主席等人时指出:中国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还要靠天吃饭。要真正解决粮食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10]1982年11月18日,李先念致信国务院总理时指出:由于农业受生产条件的限制,粮食问题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历来是有丰、有平、有歉。粮食如果稳不住,畜牧业和多种经营也会受到影响。我国人口增长很快,每年增加一千多万。进口粮食已经做了很大的努力, 不可能再增加太多了。因此,粮食生产、管理、销售都不能放松,这是保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11]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曾在粮食工作中出现过严重的失误,李先念反复提及要吸取历史的教训。1988年5月,李先念视察湖北发表谈话指出:“三年困难时期,给我们的教训太深刻了, 也可以说是饿怕了。这些年来,我一直非常注意粮食问题,就是吸取了那时的教训。”[12]同年10 月15日,他在一封信中指出:“粮食问题要高度重视。我是被粮食问题吓怕了的。陈云同志说无粮则乱,这是真理。何况中国有十亿多张嘴巴。”[13]1988年,李先念在致关广富的信中指出:我国是有十亿人口的大国,谁也养不起。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无粮不稳”。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睡觉的时候也要记住。[14]11月1日—5日,李先念视察无锡等地时指出,中国是个十亿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个大事。尽管我国的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但仍然一时一刻不能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15]

  二、科技发展和知识分子问题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和信息社会,知识分子作为现代知识和科技的重要载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李先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对知识分子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重视,并就科学研究和改善知识分子待遇等有关问题向中央建言建策,推动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落实。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科技知识。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小到企业的发展,都需要科技的支撑。1981年12月23日,李先念在一次讲话中指出: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是一句空话,要靠人去做,要掌握科学,要有知识。[16]1983年6 月11日,李先念参加人大湖北省代表团小组会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发言指出:搞农业要靠科学种田,搞工业要靠科学技术,这就要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过去几十年,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经验,也有教训。今后,我们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7]1988年5月26日,李先念视察武汉钢铁公司,在谈话中说: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企业发展要依靠技术工人,依靠知识分子,依靠技术进步,全面提高企业素质。[18]

  (二)要尊重知识分子,关心和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改革开放之初,李先念就多次强调要尊重科技尊重知识。1979年12月28日, 李先念在国务院嘉奖农业、财贸、教育、卫生、科研战线的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的授奖仪式上发表讲话指出:科学研究是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我们应当尽最大努力改善科研工作的物质条件,应当造成有利于自由探讨,勇于创新,有利于发表不同见解,不同学派自由讲座的气氛。我们要提倡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尚。[19]1984年11月25日—30日,李先念在四川省视察工作,谈到进一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和提高工人技术水平问题时说:历史上开明的统治者都懂得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重要性。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勤劳的,是有实干精神的,有一定现代科学知识的。即使有些同志说话挖苦一点,不大顺耳,但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要理解他们,支持他们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990年7月,李先念指出:我国知识分子有两大优点,一是爱国,绝大多数都是爱国的,他们对国家发展以及现在遇到的问题十分着急, 很想为国出力;二是很勤奋、有能力。我们已经培养了一大批有水平的人才。建国以来,他们在很困难的情况下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事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做了很多工作,作出过巨大贡献。不光是两弹,许多方面都是如此。

  李先念提出要关心知识分子生活,解决他们的工资待遇、入党、两地分居、住房、子女上学等问题,以便他们能安心工作。1990年11月24日,李先念委托王任重主持中共政协全国委员会党组第十七次会议。会议讨论了《关于改进科技人员工作和生活条件的建议》。《建议》指出:坚持自力更生为主方针,重视发挥本国科技人员作用。增加科技投入,为科技人员献身四化创造更多更好的工作条件。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切实改善科技人员的生活待遇。[21]

  (三)创造条件发挥中国科研人员和知识分子的作用。首先,是对外国和本国专家同样看待。宝钢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引进的一个现代化大型钢铁项目,李先念是宝钢工程的支持者和推动者,他关心宝钢的建设,对于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高度重视。1980年7月,李先念在一封信中指出,无论是外国专家还是国内专家的意见,只要是真理,都应当重视和支持。其实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中,有许多同志知识是渊博的,经验是丰富的。应该相信他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自己的工程技术队伍提高得更快。[22]其次,是正确处理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的关系。李先念认为对外国资金技术要利用,但最尖端技术需要自己搞,1987年11月6日,李先念在新疆同王恩茂谈话时指出:最尖端技术要自己搞。美国人不会给我们的,日本、欧洲技术还有一点,也不会给我们的。当然开放是重要的。[ 23] 实行对外开放,尽可能多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同时一定要有国内科研和生产作为坚实的基础,并且要与组织国内科技力量研制、攻关与引进相结合。全靠购买是靠不住的,特别是高技术、军工技术,人家一定要卡,而且把它作为诱压我们的政治工具。要引进,也要注重消化吸收和研制攻关,否则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爬行。加强依靠本国科技力量建设现代化的领导和规划, 避免科技的低水平重复引进,要把有限的资金用来充实国内科研资金,改善科研条件和科技人员待遇,聚集科研力量。李先念指出:要把他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不要闲置着,更不要搞散了。在这方面,不仅要看得准,而且要抓得狠。要统一规划,统一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落实。不仅科技人员,整个知识分子问题都要处理好。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吸引和鼓励他们同心同德、全力以赴搞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24]李先念提出:一是对有关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项目,要给人给钱、组织攻关;二是要有一套把科技成果和经济建设相互结合的有效办法,但是要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这几件事都要抓住不放,有切实的办法一件一件解决。不能光是一般号召。[25]

  三、消除贫困和共同富裕问题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除贫困,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目标。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李先念对消除贫困和共同富裕问题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多方面的重要探索。

  (一)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李先念热心扶贫事业,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他为了加快贫困地区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国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健康卫生等事业的发展,出任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名誉会长。1989年2月1日,李先念在一封信中,就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的工作提出三点具体要求:国外的赞助可以接受但不要卑躬屈膝、低三下四到处化缘;国内外赞助来的钱,一定要用在贫困地区发展生产,绝对不能挪作他用;贫困地区归根结底要依靠广大群众,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否则永远也不可能改变贫困面貌。根据李先念的意见, 基金会拟定工作方针为:只服务,不营利;只帮助,不代替;多造血,少输液;多开发,少救济;要脱贫,靠自己;要致富,靠科技。这种工作方针的制定,保障了基金会的健康发展。3月13日,李先念在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贫困地区发展基金会是一个非赢利性的全国性民间扶贫社团,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其宗旨是广泛争取国内外各方面力量支持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接受有益于中国贫困地区的各方面的援助。各级政府不能因为有了这个基金会就不再向贫困地区拨款。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应该给贫困地区的钱,一分钱也不能扣,扣了就是没有党性,没有群众观点。扶贫资金要用在发展生产上,绝对不能挪作他用。[26]

  李先念对于扶贫工作中新的组织模式的探索是支持的,他对于通过发达地区同贫困地区干部交流而进行消除贫困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赞扬。1992年5月27日,李先念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举办的经济较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干部交流工作座谈会发去贺信指出:“沿海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与贫困地区,通过干部交流,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扶贫工作的一项创举。希望你们协同中央组织部、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做好。并望开好这次交流干部工作的座谈会,认真总结经验,以便逐步推广……扶贫济困,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共同富裕,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应当在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下,通过先富帮后富,发达帮贫困地区,促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协作,尽快把我国的国民经济搞上去。扶贫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扶贫工作也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要努力探索扶贫开发的新路子,加快扶贫开发的步伐,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27]5月,李先念在病中接见中国扶贫基金会领导同志,并在听取汇报后说:搞好扶贫,造福当代,荫及子孙,功在千秋。

  (二)推动老区社会经济事业进步。由于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区域一般是在自然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这使革命老区有部分和贫困地区重合。1984年5 月30日,李先念将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室撰写的《大别山区贫困状况和群众呼声》批给湖北省相关部门负责人。1988年4月17日、18日, 李先念在河南信阳地区视察时指出,要改善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生活。[28]4月19日至5月28 日,李先念在湖北省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尽快改变老区仍然贫困的面貌,国家仍然要大力扶持,但重要的是群众不能丢掉艰苦创业的精神,基层干部要充分调动并保护群众的积极性。同时要教育青少年,把艰苦奋斗的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无论在什么时候,丢掉了这个精神和传统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老区经济建设要上台阶,关键是要发展生产。这些老区都是山区,就应该靠山吃山,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29]1991年4月,李先念在听取老区情况汇报时指出:老区脱贫致富,政府的扶助是必要的,但主要还是要搞好改革开放;还要发扬老区人民的革命传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勤俭建国,努力把生产搞上去,使人民生活水平快一点得到提高。[30]1991年11月12日,李先念将四川省达县地委关于对老区进行扶持和开发的建议报告批给陈俊生。批语说:大巴山老区人民,当年对川陕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牺牲和贡献。请你与有关部门商量,对大巴山老区实行对口扶持和综合开发。[31]1992年2月25日,李先念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还念念不忘老区的建设,他在会见前来看望的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时指出:我们不把老区建设好,就对不起老区人民。如果说我现在有什么心思的话,那就是老区的建设怎样加快。这些年来,我想了两件事:一是在陕北建设一个大化工基地,充分利用陕北的煤和石油,带动整个大西北的经济腾飞;二是在四川建设一个大的冶金基地,用贵州的煤,冶炼攀枝花的矿石,综合开发,推进整个大西南经济的发展。[32]1992年4月15日,李先念致信李森茂和房维中:听说京九铁路的设计方案中,在湖北段有一条自干线到武汉的联络线,据说这条联络线有三个方案,其中有一个出麻城经红安到武汉的方案。我认为从发展老区经济、繁荣大别山区的长远观点看,这个方案较好。[33]上述这些论述充分表达了李先念对老区发展的支持。

  李先念所关注的这三大经济问题,都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的、基础性的问题,他提出的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当前和以后一段时期做好中国经济工作,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李先念传》编写组,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李先念年谱:第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6.443-444.465-466.498.83.86.131.393.172-173.444.456.446.460.157-158.191.445.97-98.283-284.530.117.418-419.521-522.536.472.580.444.444.54-7-548.565.571.574.

  [2]李先念文选[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359.

  [3]李先念论财政金融贸易:下[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436.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