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杜创、王佰川: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研究

2019-07-10

调整字号:

  作者:杜创(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王佰川(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

  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7月第19卷第4期,第77-86页

  [摘要]系统梳理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的来龙去脉,即其作为创新性政策话语提出的政策渊源(过去),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之后学术界相关研究现状(现在),以及研究趋势(未来)。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相关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获取关键词共现图谱,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现象,包括相关文献总量及不同类别文献随时间波动的规律,从话语体系到学术体系的转化规律,关键词图谱展现的话语体系网络,等等。可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视作一个典型案例,完整展现了创新性政策话语如何提出,以及在中央提出创新性政策话语之后学术界如何跟进研究。

  [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 话语体系; 文献计量

  [中图分类号]F120.4: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398(2019)04-0077-10

  引言

  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并以此作为标题统领报告中经济建设部分的内容(即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告深刻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

  “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源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政策实践和理论探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策话语体系创新的一部分。这一概念具有中国特色,因其高度概括性,提出后立即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引发了一系列后续研究。本文尝试梳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的来龙去脉———政策渊源、当前研究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这样,我们实际上就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视作一个典型案例,完整展现了创新性政策话语如何提出,以及在中央提出创新性政策话语之后学术界如何跟进研究。

  在叙事框架上,作为本文主体的第一、二、三节分别对应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一节从政策思想史角度讨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渊源,尤其关注从“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目标演进,并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置于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政策话语创新体系之中理解。第二节综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提出以来的相关研究现状,尤其关注阐释类、问题对策类、细分领域类等不同类型文献的消长。第三节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研究的未来趋势,尤其关注“经济体系学”的可能性。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知网学术期刊文献检索,经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现象。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相关文献总量随时间波动的趋势与领导人讲话高度相关,单月文献量出现两个高峰之后逐渐平稳。第二,不同类别文献波动趋势有差异:阐释类文章波动性更为明显,问题对策类和细分领域文章走势相对平稳;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研究重点从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渐转向问题对策和细分领域研究。第三,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揭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社会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创新性政策话语组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是我们理解中国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经济政策的关键词;等等。

  关于本文研究方法的说明。近年来,由于学术文献数量的指数式增长,文献综述写作需要在传统的定性介绍之外引入一些定量的方法以实现对文献的总体把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发现一些数量规律。已有不少经济学类文献综述采用文献计量方法。例如,有文章借助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运用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从CSSCI来源期刊和高影响力期刊的经济学文献数据中提炼出特定年份我国经济学的研究现状、热点和新趋势[2]。当然,文献计量和关键词分析不能完全替代研究者对文献本身的阅读、归纳、概括;定性判断还常常是统计分析的基础(如文献分类)。鉴于此,文章采取了定量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话语生成

  本节不是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现实经济背景,而是从语词角度追溯“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概念的思想和政策渊源,从而描述创新性政策话语的生成过程。“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语词上是“现代化”和“经济体系”的组合。“现代化”(moderniza-tion)相对常用,但对其准确含义也有不同解读,一般认为现代化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过程,并引起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深刻的相应变化[3]。从政策角度看,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承诺和奋斗目标。当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的政策和思想渊源时,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现代化”概念之外,还有两条线索值得特别关注:一是从“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目标演进,二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的政策话语体系创新。

  (一)从“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提出之前,“市场体系”“产业体系”的提法已经先后出现在政策话语中。

  1.现代市场体系

  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十四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对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作了具体部署。经过1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2002年,十六大对市场体系的要求提升到了“现代市场体系”的高度,提出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市场体系作出了明确定位: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2.现代产业体系

  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产业体系”概念:“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例和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4]不过报告并没有明确定义什么是“现代产业体系”,而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只是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标题之下,二级标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内的一项具体内容。

  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各类市场的发育发展呈不平衡状态,服务市场、要素市场、高端和高质量产品发展不充分。“市场体系”概念关注各类市场的平衡发展,要求清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包括全面实施负面清单制度、打破行政垄断、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完善市场监管等。进入21世纪之后,快速工业化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商品数量供给不足的局面逐渐得到改善。然而,快速工业化也意味着各次产业内部低端化,高端和高质量产品、服务较少,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医疗卫生、教育咨询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供需矛盾尤为突出。“现代产业体系”提法的出现,正是应对现有产业体系面临的困境,强调在创新引领下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还只是两个孤立的提法,概念本身的内涵界定还不具体,两个概念相互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晰;而且没有包括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等方面的内容,实际上这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需要一个概括性更强的概念来反映这种现实需要。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问题。从现代市场体系、现代产业体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提法演变,反映了决策者对于经济体内部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规律的认识深化。这个演变过程中,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方面笔者有3点体会。

  第一,对“经济体系”概念内涵的重新界定,可以说有中国特色。“经济体系”的英文对照似乎是“economicsystem”,但是检索经济文献分类编码(JEL分类),可以发现其中P类是“economicsys-tem”,进一步看P类下的子类则可以明晰“economicsystem”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经济制度体系①。这显然不同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语境中对“经济体系”的语义限定。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经济体系”可理解为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5],它强调了经济体的整体性、系统性、内在关联性。

  第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外延包括现代市场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具体说,包括产业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等7个方面的内容,这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设、一体推进[5]。

  第三,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框架内,“现代产业体系”和“现代市场体系”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定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产业体系的特征是“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进一步阐发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在“协同发展”之前加上了“创新引领”,即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且具体阐释了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关系:“使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断优化。”[5]在建设“现代市场体系”方面,坚持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提法,同时作了具体阐发:“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5]

  (二)十八大以来的政策话语体系创新

  “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不是孤立的话语创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央基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工作思路的深化,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论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013年底,中央判断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叠加”状态。2014年,对形势判断进一步深化,做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强调经济工作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当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则集中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展阶段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论述。“社会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创新性政策话语组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是我们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政策的关键词②。

  对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逐渐形成的创新性经济政策话语体系,不妨概括为“理论基础—现状判断—发展理念—主要措施—战略目标”的逻辑链条。其中理论基础是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变化;现状判断用语则经历了从“三期叠加”“新常态”到“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不断精准化过程;新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主要措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目标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政策出台的时间顺序与逻辑链条顺序基本一致,显示出理论和政策思路层层展开的过程。但也并非一一对应:对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概括提炼是相对深层次的理论认知,对于发展阶段的判断(形势判断)在用语上也有更趋准确的过程,这些因素使得几个重大理论判断集中在十九大报告才出现或定型。

  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战略目标提出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现代化”的政策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称为新“四个现代化”①。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第五个现代化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将“美丽”列为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提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下一阶段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九大还对“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作了具体安排。“现代化经济体系”正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提出来的。

  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话语生成的追溯给我们的一些启示。一是从市场体系、产业体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提法演进,反映了对经济体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的认识深化;即使分析细分领域问题,也应有这样的整体关联框架。二是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内涵、建设原则、途径等具体问题,应关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政策话语体系。下一节将看到,这两点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提出之后的相关研究。

  二、“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研究现状

  “现代经济化体系”作为创新性的政策话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出现之后,立即引起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大量的内涵解读文章和深化研究陆续发表。本节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综述党的十九大以来“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的学术文献:一是借助统计和量化分析方法,从面上刻画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研究的总体情况和发展趋势;二是分类概述部分重点文献。

  (一)文献计量分析

  本文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笔者在知网学术期刊检索界面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篇名,设定检索时间范围为2017年10—2019年4月,设定来源期刊为全部期刊,共检索到486篇文献;在同一时期进一步设定来源期刊为“核心期刊”和“CSSCI”,则检索到157篇相关文献,剔除会议综述、新书评介、刊首语等,获取到140篇相关文献。基于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140篇文献,经过初步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规律性现象。

  第一,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揭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社会主要矛盾”“高质量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创新性政策话语组成了一套话语体系,是人们理解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经济政策的关键词。

  第一节已经提到,“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不是孤立的话语创新。本文借助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检索到的140篇文献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获得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②,排名前六的关键词分别是“现代化经济体系”(97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9次)、“经济体系”(17次)、“高质量发展”(16次)、“实体经济(11次)”、“社会主要矛盾”(8次)。从图1可以看出,已有文献主题多以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在关键词“现代化经济体系”周围,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等阐释类的高频关键词。在核心关键词外围,分布着有关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问题对策、细分领域的低频关键词,如税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产业体系、改革开放、一带一路、金融风险、人工智能等。

  

  图1现代化经济体系文献关键词共现图谱

  第二,文献总量随时间波动的趋势与领导人讲话高度相关,单月文献量出现两个高峰之后逐渐平稳。如图2所示,按月统计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文献数量可以发现:2018年1月为第一个高峰,2018年5月和7月构成第二个高峰。文章数量呈波动下降态势,逐渐趋于平稳。第二个高峰过后,月度文章数量有所下降,每月均不超过10篇,波动幅度收窄,月度文章数量最高为8篇,最低为3篇。

  

  图2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文献分类情况

  上述两个发文高峰期与领导人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两次重要讲话高度相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概念首次被提出。2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表重要讲话[5]。由于核心期刊从组稿到发表有一定时滞(3个月),基本可以判定上述两次讲话引致了两次文献发表高峰。

  第三,不同类别文献波动趋势有差异:阐释类文章波动性更为明显,问题对策类和细分领域文章走势相对平稳;而且随着时间推移,总体研究重点从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渐转向问题对策和细分领域研究。

  利用文献题目、文献摘要、文献关键词等信息对检索到的140篇文献作出分类,类别主题分别是“阐释类”“问题对策类”和“细分领域类”①。其中阐释类文章主要是根据领导人讲话或政策发布,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内涵、基本特征,与其他政策关键词(如“新发展理念”)的关系等,研究方法主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结合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方法。问题对策研究则着重从总体上分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细分领域研究则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某一细分问题为研究对象,如国企改革、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等②。

  基于这个分类,发现阐释类文章月度数量走势与全体文献总量基本一致,呈现较高的波动性;相比之下,问题对策类和细分领域类文章数量虽也有波动,但幅度较窄(图2)。在第一个文章数量高峰期前后,文献主题以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背景、内涵为主;部分研究者探讨了现有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也有涉及诸如现代产业体系、现代财政制度、金融风险防范等细分领域的文献。在第二个文章数量高峰期,以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主的趋势没有改变,但波动幅度加大,数量稍有下滑;问题对策类文章数量同样出现第二个高峰,但总体略有下降;细分领域类文章逐渐增多,涉及财税制度、民营企业、创新、人工智能、现代金融等。2018年8月—2019年4月,总体文献数量呈波动下降态势,细分领域文章数量持续增加,涉及财税体制、金融、互联网、教育、利率、城乡区域研究等新领域;问题对策类文章数量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4月增至4篇,为这一时期最大值。

  第四,从文章来源机构(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发文数量分别以19篇、12篇、11篇居前三名(见图3)。以2个文章数量高峰为分界点,将研究时间分为3个阶段,数据显示第一阶段(2017.10—2018.1)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为主要发文机构,二者均以7篇文章居第一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以3篇文献居其次;在第二阶段(2018.2—2018.7),南京大学发文量由2篇增至6篇,居第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分别居第二名、第三名;第三阶段(2018.8—2019.4)仍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要发文机构,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分别有4篇文献,居第二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以3篇文献居第三位,中国人民大学发文数量减至0篇(见图4)。

  

  图3文章来源机构分布情况

  

  图4主要文章来源机构三个阶段发文数量

  (二)研究内容概述

  本部分我们从定性角度介绍相关研究在内容上取得的进展。与前文相一致,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文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阐释性文章,即概念的背景解析、内涵解读等,第二类涉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和解决路径探索等,第三类深入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细分领域,如产业体系、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区域协调发展等。限于篇幅,下面分类概述部分重点文献。基于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话语生成的分析和文献计量分析,本部分文献概述将特别关注阐发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其他创新话语相互关系的文献,强调经济体体系性的文献,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机构的文献①。

  1.阐释类研究

  阐释类研究主要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结合了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方法。阐释类文献的重点内容有3个方面,一是阐发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其他创新话语的相互关系。二是具体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背景。三是以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核心概念,建立逻辑框架。下面分别概述之。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标题统领经济建设方面的要求,而且明确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中国人民大学刘伟教授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章深入阐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与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6-9]。其要点包括:新发展理念深化了发展的内涵,同时实现了发展、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来贯彻新发展理念[6];当前国民经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供给侧,问题成因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失衡,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这是针对中国现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问题的深层原因而提出的,且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现在深层次的矛盾[8]。

  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背景的阐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其一系列文章着重从新时代现代化的角度来讨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背景[10-12]。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之后,推进现代化要从简单规定GDP指标转向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从推动现代化进程考虑,可以把现代化经济体系概括为2个方面:一是建设现代化的支撑体系(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二是建设现代化的制度保障体系(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开放体系、国家治理体系)[10]。

  在内涵解读的基础上,一些文献开始梳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框架,从整体视角解读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培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建立的逻辑框架。该框架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看作是经济体系的转换过程,系统地解释了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经济体系转变的内在逻辑[13]。具体包括“四个转向”:社会主要矛盾、资源配置方式、产业体系、增长阶段等4个方面的特征性变化;与“四个转向”相对应,经济体系运转体现为“四个机制”,即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决定了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资源配置方式决定产业体系特征;产业体系特征与经济增长阶段一致;高速增长引起社会主要矛盾转化[13]。此外,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也总结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方针,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创新引领、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建设“三有”经济体制,认为不断调整和改革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路径[14-15]。

  2.问题对策类研究

  问题对策类研究主要关注在现有经济体系面临的问题及瓶颈制约下,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大背景下,部分文献将研究视角转向了现有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第一,现有经济体系面临着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诸多挑战[16]。第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之间存在不平衡发展,“三农”、实体经济、生态环境、收入分配、民生领域等存在诸多问题[17]。第三,产权制度改革、要素市场化改革、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滞后,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跟进不力,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等[18]。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群慧研究员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提高实体经济供给质量为着力点。(1)要从产品、企业和产业三方面入手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化解制造业供需结构失衡。(2)要形成工业和服务业良性互动关系,化解产业结构失衡,构建创新驱动、效率导向的现代产业体系。(3)要在“虚实分离”的常态中坚持“实体经济决定论”,从体制机制上化解“虚实结构失衡”,加快建设实体经济与现代金融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9]。中国人民大学杨瑞龙教授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的原则,即发挥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20]。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则系统讨论了现代化经济体系七个子体系建设面临的瓶颈和政策重点[21]。此外,关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重点,还有文献提出应将改革重点放在协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产业升级、分区域部署、扩大开放吸引先进产业与人才、完善制度与规划等方面[22-23]。要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4]。部分文献总结了发达国家现代化和拉美国家现代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初步探索了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路径[25-26]。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分析基础上,部分文献利用相关数据初步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行计量经济研究,主要关注环节是全要素生产率,即现代化经济体系如何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例如,南京大学贺晓宇、沈坤荣利用相关省份数据论证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对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作用[27],张月友等研究产业结构服务化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等[28]。还有研究初步构建起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标体系,评估各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情况,发现各地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均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29]。

  3.细分领域研究

  2018年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讲话中,将现代化经济体系总结为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等7个方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从多方面发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存在的体制机制障碍和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有文献对细分领域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涉及的范围逐渐扩大。

  细分领域相关研究涉及的是企业改革、产业、城乡、区域、财税、金融等具体问题,然而现在是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背景下的研究,因此,其中高质量文献往往强调了经济的整体性这一新视野。例如,我们在第一节已经指出,“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经有了现代产业体系的概念,但对其内涵并无权威界定,现代产业体系的探讨也并非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进行。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提出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黄群慧研究员从高质量工业化角度探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指出推动工业化进程也是形成经济体系的过程,与过去追求高速增长的工业化道路不同,新时代要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推进高质量的工业化进程,实现从高速度工业化向高质量工业化的转变[30]。此外,有文献从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角度看如何重构实体经济价值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31];还有文献着重探讨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问题[32-35]。

  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主体,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至关重要。文献探讨了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的国企改革问题[36]和民营企业创新发展问题[37]。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相关研究从城乡协调发展[38],区域协调发展[39-40]等方面讨论了如何高质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同样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41],相关研究围绕税收改革、财政收入结构[42-45]、防范金融风险[46]、构建现代金融[47]等问题展开。此外,还有研究探讨了以现代化经济体系支撑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路径[48];加快探索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评价考核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筑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体系[49];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重视对外开放的效率提升功能研究[50],等等。

  三、未来研究方向探讨

  前文从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角度综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概念的政策和思想渊源,以及党的十九大提出这一概念之后的相关学术研究进展。亦可将“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研究视作一个案例,客观展现了中央提出一个创新性政策话语之后学术界如何跟进研究,其中一些规律性现象引人思考。例如,从政策性话语到具体问题的学术研究,二者之间往往还需要一个“阐释类”研究作为中间环节。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战略目标。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对现代化经济体系特征、机制、规律的认识也必然会不断深化。相关研究尚处于进行时,既有理论价值也有重要的政策参考价值。基于前文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话语生成及研究现状的分析,展望未来,我们认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相关研究有下列值得特别关注的方向。

  第一,理论研究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经济体系学”的可能性。前文曾提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培勇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阐释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逻辑框架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的经济体系———“传统经济体系”[13]。传统经济体系对应于已经结束的高速增长时期,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以理解为经济体系转换的过程,即从传统经济体系转换到现代化经济体系。该团队的最新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微观基础、增长模式、空间布局、宏观调控、公共政策、制度体系等[51]。在这些文献中,“经济体系学”呼之欲出。“经济体系学”即研究经济体系的特征、运转机制,不同经济体系的转换规律。从方法论上说,经济体系学强调经济体的系统性特征,侧重探索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因而必然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方法都可以拿来所用。基于经济体系学逻辑框架,可以对传统经济体系和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即从经济体系的整体角度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运行机制作出理论概括。

  第二,涉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经验研究的文献较少,在理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如何对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构建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相关经验研究,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罗润东,李超.2017年中国经济学研究热点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8(4):80-98.

  [3]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研究[J].历史研究,1986(8):19-32.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习近平.深刻认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性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焕发新活力迈上新台阶[N].经济参考报,2018-02-01(A01).

  [6]刘伟.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发展、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J].经济研究,2017(11):6-8.

  [7]刘伟.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新发展理念的体会[J].管理世界,2017(12):1-7.

  [8]刘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1):6-11.

  [9]刘伟.新发展理念与现代化经济体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4):3-20.

  [10]洪银兴.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开启现代化新征程[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1):11-15.

  [11]洪银兴.新时代的现代化和现代化经济体系[J].南京社会科学,2018(2):1-6.

  [12]洪银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涵和功能研究[J].求是学刊,2019(2):91-98.

  [13]高培勇,杜创,刘霞辉,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一个逻辑框架[J].经济研究,2019(4):4-17.

  [14]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时代经济建设的总纲领[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6.

  [15]刘志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框架、关键问题与理论创新[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8(3):5-12.

  [16]张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理论与路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05-116.

  [17]简新华.新时代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几个关键问题[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14-20.

  [18]王喆,汪海.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方略[J].改革,2018(10):14-27.

  [19]黄群慧.浅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与管理,2018(1):1-5.

  [20]杨瑞龙.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18-20.

  [21]刘志彪.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瓶颈和政策重点[J].中国经济问题,2019(2):19-26.

  [22]盛毅,王玉林.第二次现代化背景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18(1):12-18.

  [23]刘戒骄.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关键点[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47-53.

  [24]许光建,孙伟.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和若干主要关系[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7(11):7-10.

  [25]周文,包炜杰.国家主体性、国家建构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8(5):1-8.

  [26]郭威,杨弘业,李明浩.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逻辑内涵、国际比较与路径选择[J].经济学家,2019(4):59-70.

  [27]贺晓宇,沈坤荣.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要素生产率与高质量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8(6):25-34.

  [28]张月友,董启昌,倪敏.服务业发展与“结构性减速”辨析———兼论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J].经济学动态,2018(2):23-35.

  [29]张燕生,梁婧姝.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9(4):17-24.

  [30]黄群慧.以高质量工业化进程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行政管理改革,2018(1):11-14.

  [31]顾乃华,唐荣.构建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协同发展产业体系[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16-21.

  [32]汤正仁.以数字经济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区域经济评论,2018(4):96-100.

  [33]张占斌.在新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中加快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14):42-50.

  [34]乔晓楠,郗艳萍.人工智能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经济纵横,2018(6):81-91.

  [35]盛朝迅.现代化经济体系视野的“创新创业升级版”路径找寻[J].改革,2017(12):119-128.

  [36]剧锦文.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国企改革发展[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2):39-45.

  [37]张培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民营企业创新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1):21-29.

  [38]王琼.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城乡协调发展[J].人民论坛,2018(36):96-97.

  [39]程必定.从五大层面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J].区域经济评论,2018(4):15-19.

  [40]林斐.多层次协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区域经济评论,2018(4):6-9.

  [41]高培勇.中国财税改革40年:基本轨迹、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J].经济研究,2018(3):4-20.

  [42]何代欣.现代化经济体系下的税制改革趋势[J].国际税收,2018(8):62-65.

  [43]冯守东.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背景下的税制改革研究[J].税收经济研究,2018(5):35-38.

  [44]平新乔.建立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所面临的一些问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2):12-15.

  [45]闫坤,张鹏.现代化经济体系导向下的消费税改革[J].税务研究,2019(3):3-9.

  [46]魏杰.防范金融风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8(1):28-32.

  [47]周月秋.现代金融助力现代化经济体系[J].中国金融,2018(10):24-27.

  [48]刘庆健.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的理论逻辑与实践基础[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8(9):86-89.

  [49]何立峰.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18(7):4-6.

  [50]谷克鉴.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当重视对外开放的效率提升功能[J].国际贸易问题,2018(1):7-8.

  [51]高培勇.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理论大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