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文
王砚峰、黄晨:从经济所图书馆的发展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特质

2020-02-20

调整字号:

从经济所图书馆的发展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特质

作者:王砚峰黄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文献与数据学报》第1卷第4期,第104-111页

  摘要:[目的/意义]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大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近年来随着研究机构图书馆的合并、重组,如何保持特色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方法/过程]本文对中国社会科学院各专业图书馆,尤其是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的发展历程和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从而探析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特质。[结果/结论]从经济研究所图书馆的发展和实践经验来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主要有四个特质:长期积累的“专、深、特、精”的特色优势馆藏;长期坚守专业、世代传承的图书馆员;守护、整理和光大机构的学术资产;不懈探索,始终融入科研。据此特质,研究机构图书馆应定位于复合型、研究型的专业图书馆,才能长期保持专业特色。

  关键词: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专业图书馆

  分类号:G258

  DOI:10.31193/SSAP.J.ISSN.2096-6695.2019.04.10

  0引言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其中就包括了“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图书文献、网络、数据库等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加快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构建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平台”。2019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家图书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明确指出,“图书馆是国家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滋养民族心灵、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场所”。

  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和图书馆工作做出的重要论述和指示,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资源保障和服务支撑,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科学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共生。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以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为主要代表,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总馆和各分馆(研究所图书馆),各省级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后,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迎来了大发展,面对全媒体和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必须高度自知,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自身情况才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在建院初期,均以各研究所附设的图书馆为建制,不少图书馆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如经济所、历史所、近代史所、考古所、文学所、哲学所、法学所、民族所,以及国际研究学部的多家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图书馆,这些图书馆基本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甚至更早。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其最大的特点是馆藏有深厚的学科积累和独特的专业特色,馆员长年从事与图书资料相关的工作,与本专业科研工作和学者联系紧密,图书馆的发展和所属的研究机构联系紧密,与科研深度融合。

  随着机构的发展,部分研究所图书馆(包括资料室)合并、重组,其定位发生变化。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例,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立,文学所、哲学所图书馆改为专业书库。2002年,国际研究分馆由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美国研究所、日本研究所、拉丁美洲研究所、西亚非洲研究所和亚太研究所的6个研究所图书馆整合而成。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成立,历史所、近代史所、考古所、世界历史所等研究所的图书馆也将合并。而如何在不断变化中保持研究机构图书馆的特色,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近20多年的变化来看,随着一些研究机构图书馆的合并、重组,这些图书馆脱离了原来所依托的科研机构,随着服务对象、隶属关系的变化,图书馆和研究所之间的联系转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馆员的培养和传承,有些图书馆已经出现了本专业馆员后继无人的情况;同时,因脱离了原来所依托的机构,从研究所得到的特色文献资源和专业指导,以及参与机构科研活动的机会也有弱化的现象。尽管科技条件在发展,服务手段在更新,但在如何保持专业特色这个科研机构图书馆的灵魂问题上,还需做深入的研究。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90周年。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经济学研究机构,经济所的发展历史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发展中具有代表性,同样,与经济所同龄的经济所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主要特质。而总结和分析这些特质,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定位,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为社会科学机构图书馆的专业图书馆工作,为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的概况和发展

  1.1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概况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与经济所的历史同步,作为具有90多年历史的经济学专业图书馆,其发端可追溯到1926年创办于北京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图书室,1929年调查部改组为社会调查所,1930年冬社会调查所将图书室改称图书馆,并于1931年1月加入中华图书馆协会[1]。1934年,社会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合并,两所图书也随之合并,馆藏以经济、社会等社会科学类书刊为主。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1977年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图书馆则一直称为经济研究所图书馆。20世纪80年代,经济所图书馆成为中央国家机关和科学研究系统图书馆学会会员单位。2005年起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常务理事单位。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实行总分馆改革,经济研究所图书馆成为五大分馆之一,即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经济学分馆。截至2019年底,经济所图书馆藏书量达70余万册(件),其中中文平装图书约15万册,古籍、地方志7400余种,13000余函,61000余册,外文图书约8万册,中文报刊约1万种,32万余册(按散册计数),各类历史档案、文书约2.5万件,剪报资料1000余合订册,约10万件。

  经济所藏书结构以经济类为主,兼收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各相关学科门类的书刊资料。经济所图书馆的经济学专业文献收藏量居全国领先地位且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深度。作为经济所主管的研究所级图书馆,同时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经济学分馆,其主要任务是面向以经济学部各院所为主的各经济专业学科的科研和教学,面向全院各院所及国内外各机构、企业和公众,有效整合相关经济学科经济文献信息资源,开展经济文献信息服务,提供专业文献信息保障,并开展以经济学专业文献与信息为主要对象的学术研究。

  1.2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图书馆的发展

  90多年来,经济所图书馆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1926年至1949年的民国时期,1949年至1977年的中国科学院时期,1977年至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期。馆址亦随研究机构的变动而不断变迁。初期办公地址均为租借房屋,1926年社会调查部图书室成立,“除杂志不计外,共备书籍四百零九册”[2]。1928年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时所址位于上海。1931年初迁至南京鸡鸣寺一号。1931年5月18日,已改组成立两年的社会调查所迁入位于北平文津街3号的办公大楼。1934年两所合并时曾分处北平、南京两地。1935年末全所迁往南京。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社会科学研究所先后迁往长沙、桂林、昆明,最后入驻四川南溪李庄,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1952年,图书馆随所由南京迁至北京。1953年,社会研究所更名为经济研究所,所址位于中关村。1958年,图书馆随经济所迁至三里河经委大楼。“文革”期间,图书馆大部分时间仍坚持订购包括外文书刊在内的专业文献,仅在经济所迁往河南信阳“五七干校”期间工作被迫停顿。1976年,迁至月坛北小街2号院至今。

  在馆址不断变迁的过程中,藏书则始终与机构随行。即使在抗战时期向大后方转移的过程中,在长途跋涉甚至遭遇日机轰炸的情况下,图书馆藏书仍随所迁徙并得以妥善保护。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阶段的工作重心和中心任务不断调整,显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第一阶段以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史以及行政学、法律等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和保障为中心任务;第二阶段以经济学、经济史等学科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服务为主;第三阶段在服务经济学、经济史等学科文献资源需求的基础上,把文献整理与研究、经济学信息研究与学术信息平台建设纳入图书馆业务范围,尤其是近20年,重点开展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开展学术研究。目前图书馆设文献采编部、典藏出纳部、参考阅览部和网络信息部四个部门。

  经济所图书馆的人员规模由初期13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20多人,目前编制为12人。馆员的专业背景呈现出多元的专业结构,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吸纳了多方向的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专业研究、科研管理、图书情报、语言文字等。而图书馆人才的成长路径也呈现多元化,既有长期坚守的馆员,也向科研管理、专业研究等领域输送人才。

  馆员的年龄结构逐步呈现年轻化趋势。高学历(具有硕、博士学位)、高级职称人员以及具有图书情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背景的图书馆员比例也逐年增加,目前馆员中取得或在读硕士及以上学位者占70%,具有副研究馆员以上职称人数已占全馆人数1/3。针对现代社会科学科研需求,经济所图书馆制定了“培养复合型、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策略,要求馆员全面掌握经济学专业文献信息情报服务手段,打破现有岗位限制,形成一人多岗,一专多能的工作格局。

  目前,经济所图书馆的馆员,除了承担各基础业务岗位如采编、期刊管理、出纳典藏阅览等工作外,同时还承担网络维护、网站内容建设、学术信息跟踪与分析、专业文献整理与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每位馆员还要负担对口专业研究室的学科联络,做到大多数馆员身兼数职。

  2.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的特质

  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担当在于“守正创新”,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资源保障和服务支撑单位,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务必先“守正”,继而再“创新”。

  相较于其他类型图书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往往馆舍面积小,馆员数量少,但同时馆藏资源具有高度专业性,特色明显,馆员也往往精于本专业文献信息领域的服务和研究。

  2.1特质一:长期积累的“专、深、特、精”的特色优势馆藏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其馆藏集中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藏书,馆藏注重长期积累,不收“大路货”,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追求本专业“专”“深”“特”“精”的馆藏方针。如经济所馆藏方针追求“高度的专业性、求精求深”;文学所“以专为主,精中求全”;考古所要求“系统完整,特色鲜明,精而不缺,全而不滥”。

  在追求“专”“深”“特”“精”馆藏方针的指引下,不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形成了有各自特色优势的馆藏。

  以中国社科院部分主要图书馆为例,经济所创办于1926年,以经济学经典理论、经济史文献及档案和经济数据为主;法学所创办于1958年,早期藏书来自清华大学、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法制局、法律出版社和著名法学家赠书,构成核心藏书;民族所创办于1956年,以民族学、人类学、民族史、民族语言等专业文献,民族文字文献为主;国际分馆创办于1965年(苏东所),拥有6个独立书库,20个语种,150个国家和地区的藏书;历史所创办于1954年,以徽州契约文书、侯外庐等名家藏书为主,古籍2万多种;近代史所创办于1950年,前身机构建于30年代,藏书60万册,其中档案19万册,旧报刊6400多种;哲学所创办于1955年,其中平装书和外文书中分别有40%和60%的纯专业书籍(B哲学类)[3]。

  馆藏专、精、特、深的特质在经济所图书馆尤为突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国家队,经济所的研究以经济学基础理论为主要研究领域,涵盖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包括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等学科。为满足科研需求和读者需要,经济所图书馆不仅收藏经济学典籍的重要版本,保持经济学专业馆藏的学科特色,还重点支持以经济史研究为主的专业基础史料收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馆藏资源:国外重要的经济理论著作以及约2000种外文期刊;国内重要的经济学理论著作、工具书,政府和研究机构的出版物和原始调查资料,相关统计资料和数据,连续出版物;经济史相关研究文献和史料,原始经济史料、调查和统计数据等;经济研究专题资料、剪报、数据等50万篇,8亿多字。

  经济所图书馆90多年来的长期积淀,最大限度的保持了藏书品种的完整性、专业性和连续性。一方面仰仗于经济所长期活跃在学术一线的顶级经济学专家、学者对图书馆发展的持续指导,为图书馆荐购经济学专业文献提供了大量高质有效的建议;另一方面依靠本所及同行学者、各专业机构的捐赠,机构间学术交流等专业渠道,积累了丰富的馆藏。

  同时,高度专业化的馆员采集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馆员文献采集的高度专业化体现在馆员保持在本岗工作长期稳定,熟悉馆藏资源和服务对象需求,对学科和学界发展动向感觉敏锐,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专业文献资源建设的需求。自建馆初期,经济所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始终主要依靠高度专业化的馆员来完成。

  2.2特质二:长期坚守专业、世代传承的图书馆员

  一个研究机构图书馆,往往有一位或多位长期守护着这个图书馆的馆员。

  他们熟悉图书馆,熟悉研究所,熟悉学界。他们掌握本专业的学术资源,熟悉所服务的专业学者、学科建设和研究项目,能够胜任图书馆多个岗位的工作,随时能够响应和承担相关的任务。

  而一位这样的合格的专业馆员,需要很长的成长时间,通过代际传承,把建馆理念和传统传承下去。目前一些专业机构图书馆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而在经济所图书馆,一直都在努力保持着这样的世代传承。

  经济所图书馆第一代馆员中的代表人物宗井滔先生,一直都是图书馆的灵魂和标杆。宗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加入社会调查所并自1938年起兼任图书管理员,直到1987年才正式离开图书馆,为图书馆工作达50年之久,对经济所图书馆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服务了几代经济所学者。在著名学者吴敬琏等人的回忆著作中,都对他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宗井滔先生先后担任过临时计算员、计算员、文书、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顾问,长期担任陶孟和所长的助手,是研究所的元老之一,长期守护着这个研究机构,历经社会调查所、中研院、中科院、社科院不同的发展时期。他懂多国文字、有学术研究能力,熟知研究所的学科建设方向、研究项目、学者需求和偏好、馆藏情况、资源渠道,在所里有崇高的威望。

  正因为有宗先生这样的灵魂人物,几代馆员都以宗先生为标杆,传承其精神,守护着经济所图书馆这个精神家园。

  2.3特质三:守护、整理和光大机构的学术资产

  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发挥社会记忆功能[4]。作为一个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守护、整理和光大机构的学术资产,责无旁贷。经济研究所图书馆从1926年开始多次更名改址,但图书馆始终如影随形,文献资料始终随研究人员而行。抗战时期在向大后方转移的过程中,幸而得到前辈们舍命抢救,馆藏大部分得以保存,研究所大量学术资产得以留存,如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社会调查所和中研院社科所历经7年抄录整理的清代财政史料清代抄档;三四十年代的本所学者原始手稿、未刊稿等都成为今天极为珍贵的研究史料。

  时至今日,图书馆人正在整理经济所90多年来的学术成果,《社会调查所文库》《社会科学研究所文库》《经济所全目》将陆续完成。

  而《清代粮价》的整理、出版则是图书馆人对本机构学术资产进行整理和研究的一个典型案例。1997年,经济所图书馆对经济所留存的“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抄档进行了初步的数字化整理;2004~2005年图书馆申请并完成了“国家清史工程”文献组“清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文献整理项目;2009年出版《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该书先后获得第三届(2010年)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八届(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在国内经济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产出了一批基于本资料的学术成果。

  在经济所90年所庆活动中,图书馆为留住经济所90年记忆做出的贡献,再一次诠释了图书馆对守护、整理和光大机构学术资产的重要性。

  近年来,秉持积累学术资产的理念,图书馆持续搜集经济所人的各种著作、档案、文物等。2017年筹备经济所建所90周年活动时,图书馆前期所作的相关工作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活动的七大项工作中,图书馆承担了其中至少五个大项的主要工作。2017年7月,经济所图书馆作为主要参与者组织和实施的经济所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和新网站上线;2019年5月,完全由经济所图书馆策划、承担的经济所所史展开展,经济所档案馆的馆藏初具规模;

2019年5月,由经济所图书馆提供主要素材并作为主要策划的经济所所史专题片完成;2019年5月,由经济所图书馆提供图像、文献材料并参与编写的经济所简史、经济所人回忆录出版;2018~2019年,图书馆人承担了经济所人口述史的摄制、整理等主要工作[5]。

  2.4特质四:不懈探索,始终深入融入科研

  研究机构的图书馆始终是支撑机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智库建设、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术平台,理应始终贴近科研,把握好学科和科研方向,因此始终应该服务和研究并重,避免与科研脱节,失去发展方向,必须长期参与科研活动和科研管理,保持图书馆深度融入科研的特质。

  融入科研,并非舍本逐末,社会科学机构图书馆的本分始终是要抓好文献资源建设,经济所图书馆在各个时期都把工作重点放在文献资源建设之上,根据不同时代的特点、不同学科的文献需求特点,适应不同技术时代的要求,尽最大努力满足学人对文献的需求。

  2.4.1经济所图书馆人适应不同时期的学科需要,通过打造、建设经济学专业文献工具和平台,保持对学科前沿的有效把握

  20世纪80~90年代,经济所图书馆编写了一批重要的经济学工具书:《经济学工具书指南》《经济体制改革文献索引(1978~1983)》《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问题国内报刊论文索引(1981~1983)》《经济学著作要目(1949~1983)》《世界重要经济学家辞典》《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大事辑要:1978~1998》。

  80年代,经济所图书馆创办了《经济文献信息》杂志,为经济学界提供了成果发布的平台。1999年7月创办《网上经济动态》,2002年6月1日更名为《经济走势跟踪》,至2019年11月18日,已发布1970期宏观经济信息分析报告,共1900多万字。

  进入新时代,图书馆将所网站、所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内容建设作为信息化的工作重点,图书馆绝大部分馆员都承担了网站内容采集,网站和微信号的绝大多数内容都由馆员采集,其中原编原创内容达30%以上。

  2.4.2在经济学专业领域持续开展研究

  经济所图书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编撰、编译了多部专著和工具书,如《通向21世纪的道路:俄罗斯经济的战略问题与前景》《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阿巴尔金经济学文集》《证券操作与管理大辞典》《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传记辞典》《实业大亨的足迹》《全球经济的22个瞬间——重点问题研究》《数字·影像: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新经济”透视》《现代经济辞典》等。

  经济所图书馆人还主持了多项社会经济调研,出版了《中原农业大镇的发展之路:河南省息县东岳镇经济社会调研报告》《中国伞城的创新与发展:浙江省上虞市崧厦镇经济社会调研报告》《历史文化名镇的开拓之路:江苏省常州市孟河镇经济社会调研报告》。

  经济所图书馆的馆员近20年在《经济学动态》《中国经济史研究》(ChinaEconomist)、《经济学家茶座》《人民日报》《大公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营报》等报刊发表的数十篇论文和专业文章,集中反映了经济所图书馆人在经济学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近年来,《数字货币的金融风险及其防范》《比特币能否替代传统货币》《社会科学专业图书馆转型初探》《基于智库服务的社会科学图书馆转型探索》《2013~2017年中国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热点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研究前沿探测方法进展》等在专业图书馆转型、数字经济、经济学计量分析、学科前沿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了经济所图书馆年轻一代馆员的科研能力和研究方向。

  2.4.3对经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经济所图书馆融入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对馆藏清代抄档《粮价》《题本》《黄册》《日本对华经济调查资料》《薛暮桥笔记》等进行了系统整理,全员参与,封越健、王砚峰主编出版了《清代道光至宣统间粮价表》,图书馆编辑出版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近代经济史料初编》(18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近代经济史料3结语续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待出版),《中国近代经济文献史料丛刊》(经济科学出版社待出版),参与编辑了《薛暮桥笔记选编(1945~198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藏徽州文书类编》等。

  未来,经济所图书馆还将在馆藏史料文献整理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结合数字化工作,为学界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学术资料。

以上总结的四个特质,一方面可以说是在经济所图书馆90多年发展历程中所铸就出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品质,但从另一方面看不论是保持“专、深、特、精”的专业馆藏,还是保持传承的专业馆员,不论是守护本机构的学术资产,还是与科研深度融合,都应该是作为科研机构图书馆所必备的特质。

3结语

  面对大数据时代全媒体带来的巨大冲击,图书馆早已从“保持安静”中研精覃思,谋新求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复合型、研究型应是我们的定位。复合型、研究型主要体现在图书馆的功能和人才两方面。从功能上看,应在充分满足多种文献服务需求的前提下,充实所服务的学科和智库建设,助力科研管理和成果转化,服务科研,服务社会,同时,守护学术资产、传承社会记忆亦是职责所在。从人才角度看,培养“复合型、多能型”人才,打破岗位设置,实现一人多岗,一专多能;根据任务灵活配置,相互配合,团组合作应是有效应对新时代需求的人才建设策略。

  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图书馆,是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构会变迁,人员会流动,而图书馆应保持相对的稳定,同时,作为一个学科或学科群的专业图书馆,理应认识自身特质,找准定位,用心守护,如此才能保持特色,开拓创新,迈向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社会调查所第五年年报[Z].北平: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1931:14.

2]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社会调查部第一年报告[Z].北京: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所,1927:8.

3]王京清主编.笃行致远砥砺前行改革开放40年全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发展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33-182.

4]黄晨,虎娇玫.图书馆发挥社会记忆功能的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3,(8):8-10.

5]王砚峰.经济所筹办建所90周年活动纪事[J].经济学动态,2019,(6):173-176.

(本文责编:周霞)

  (编稿:张佶烨;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