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心
【智库名家论坛第四讲】 何祚庥:我们能基于当代物理学方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综合框架吗?

2017-06-13

调整字号:

  2017613日下午,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主办的智库名家论坛第四讲我们能基于当代物理学方法构建中国经济学的综合框架吗?在经济研究所二楼会议室成功举行。 

 

 

 

  讲座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主讲,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主持,朱绍文的三位高足左大培、樊纲和杨春学受邀出席了论坛。 

 

 

 

  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朱恒鹏,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霞辉、胡家勇、赵志君、陈昌兵和编审李仁贵,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庆承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王亦楠,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副教授李帮喜等5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活动。 

 

 

 

  何祚庥首先回顾了物理学历史上那场旷日持久的关于光的本质争论。在物理学史上有一个长期争议的重大理论问题: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两种理论,整整争吵了200多年。最后是在1905年,在爱因斯坦讨论光电效应的一篇论文里,引入普朗克常数h,统一为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而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人们对光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由波和微粒的分歧,走向波粒二象性的统一。这就导致20世纪物理学的大革命,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何祚庥进而指出,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里的纷争,至今已有150年。那么,人们能否借鉴物理学从争论到统一的历史经验,构建一个新的理论,解决已持续150年之久的争论。他指出,这并不是人们第一次提出这一问题。在中国,樊纲教授著有《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一书;在西方,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9版)中写了一篇《一个折衷主义者的宣言》。 

 

 

 

  对于如何折衷或统一,何祚庥指出,以劳动价值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停留在只讨论三要素的水平,人们能否建立一个包括知识或科技进步和市场进步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四要素政治经济学?这种政治经济学建立在一个劳动和效用相统一的新劳动价值论框架下:效用使用价值WS=社会平均必要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WJ×广义科技效率因子N。为了使大家理解这一新的框架,何祚庥结合物理学的无量纲概念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对丁堡骏等学者的批判进行了回应。 

  何祚庥在对马克思、瓦尔拉斯、凯恩斯三大理论体系比较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颖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经济学的左派和右派不能统一在一个旗帜下,共同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在何祚庥激情澎湃的演讲之后,樊纲、杨春学和李帮喜作为嘉宾进行了发言。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首先对何老九十高龄仍坚持在科研一线表示钦佩。随后,樊纲回顾了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习期间写作《现代三大经济理论体系的比较与综合》的情景,指出2017正好是这本书写作完成30周年,在这30年中,他虽然一直希望对于这个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但是,由于对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研究投入了太多精力,以致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何老的研究重新引起了他的兴趣,并借此机会对何老等给予他支持和帮助的学者表示感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副理事长、首都经贸大学教授杨春学对何祚庥的演讲进行了评述。杨春学指出,何老将物理学中的无量纲系数引入经济学,这一方法探讨了效用理论的两个著名问题。一是效用计量问题。按照基数效用论的基本观点,效用的大小可以用Util这一类似无量纲的计数单位进行测度。二是人际效用比较问题。如果个人效用可以用一种绝对尺度在基数上进行测量,就可以确信人际间效用的可比较性。杨春学在发言中还对何祚庥夫人庆承瑞借助于功率”“能量等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解物理学方法在经济学上应用的补充发言给予了高度评价。 

 

 

 

  青年学者李帮喜指出,何老今天讲的关于使用价值(或效用)的度量问题,其实日本著名数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越村信三郎早年也作过相关研究,但其对于效用的度量研究最终并未取得成功。众所周知,日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数理研究有着很好的传统,三位数理政经学者森岛通夫、置盐信雄、越村信三郎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理研究的卓越贡献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这三位日本学者至今仍对数理政经学者产生影响。国内一些学者也在从事关于数理政经方面的研究,何老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也应属于数理政经的研究范畴。李帮喜在发言时还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华罗庚晚年对数理政经有深入的研究,八十年代华老在《科学通报》发表过关于大规模经济规划与矩阵理论的系列文章,通过Perron-Frobenius定理证明了华氏命题(对偶不稳定性定理)。 

  在三位嘉宾发言后,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刘霞辉和赵志君作了精彩点评。 

 

 

 

  刘霞辉指出,对于何老所讲的科技进步项A,西方经济增长模型发展是以解释A展开的。其中,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利用人力资本解释经济增长中的A。新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把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劳动力的定义扩大为人力资本投资,即人力不仅包括绝对的劳动力数量和该国所处的平均技术水平,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生产技能训练和相互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统称为人力资本。正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西方经济增长理论得以完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而现代社会,劳动形式和复杂程度与马克思时代完全不同,这就需要对劳动的内涵加以拓展,如具有人力资本的劳动应获取人力资本的补偿,而剩余价值中也包含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在现代社会中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  

 

 

 

  赵志君在点评中分享了其利用量子力学和热力学方法研究经济学的心得体会。对于何院士提出的问题,他指出,何老提出了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但劳动价值论不仅从计算方法上是社会平均的统计概念,实际上价值论是一个宏观概念,从方法论上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属于整体主义的,目前没有公认的最优化方法问题,对应的数理方法是概率统计。劳动价值论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其涉及的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概念都是相对的、时变的,很难给出一个客观基准,所以劳动价值的计算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效用价值论是个人主义的概念,有公认的个人主义的最优化方法,对应的数量方法是微积分。效用的评判在市场条件下有客观标准,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发现效用或使用价值。 

  就何院士提出的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相统一的计算公式,我认为首先存在量纲和价值尺度的统一问题,效用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转化成劳动价值的单位?在何老那里似乎没有得到解决。其次,西方经济学的效用函数是消费品的非线性函数,如何通过效率因子转换成劳动的线性函数,本身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再次,何老没有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探讨效用价值和劳动价值的统一问题。我认为要实现两个概念两种理论的统一,必须将两者换算成统一的尺度,这个尺度只能是货币。即只有将效用和劳动都换算成货币之后才能比较,否则两派无对话的语言基础。最后,效用论的可比性建立在边际的基础上,而劳动价值论的万比性建在社会平均的基础上,不能做简单乘法,只有在方法论上实现突破,才可能找到效用论和劳动价值论统一的办法。如果能将效用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统一起来,也就实现了宏微观的统一。从方法论上,统计热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方法论值得经济学家借鉴。 

  随后,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研究员陈昌兵和副研究员王瑶也进行了点评。 

 

 

 

  陈昌兵指出,何老分析探索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论相统一的问题,这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很有启发。西方经济学运用效用、成本等概念构建了微观经济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资本论》是以劳动、价值等概念为基础构建了分析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理论框架,具有内在一致的逻辑性、抽象性,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现实的经济问题,西方经济学具有工具方面的优势,而对于解释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本质问题,西方经济学却无能为力,而这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有优势的地方。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吸收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王瑶指出,何老用现代物理学方法建立劳动和效用相统一的价值论,试图从逻辑起点上探索构建新的经济理论体系的可行性。在经济思想史上,马歇尔在构建新古典主义理论体系时,曾将牛顿力学的经典术语引入到经济学概念之中,“价格弹性”“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 “均衡”等用语深入人心。马歇尔晚年提出“经济学家的圣地在于经济生物学而非经济动力学”,他赞赏的“经济发展有机观”与生物学中的“达尔文主义”类似。鉴于此,王瑶提出在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时生物学方法可以作为物理学方法有益补充的设想。 

  最后,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主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办公室主任郭冠清代表论坛主办方作了总结发言。郭冠清指出,经济研究所非常重视物理学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曾邀请两位经济学家就量子力学、热力学在经济学应用进行过讲解,这次更有幸邀请到何院士作专题讲座。我们希望借助物理学方法,像萨缪尔森利用比较静态均衡方法奠定现代经济学大厦基础一样,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有益的探索。会议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本文根据陈昌兵、王瑶、姜松提供的记录进行了整理,程蛟对文字进行了校对,照片由张佶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