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中心
王立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理论逻辑

2017-11-20

调整字号:

作者:王立胜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时间:2017-11-9

  2017年11月9日,《中国经济时报》第5版刊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的文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理论逻辑》,全文如下: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上所作的报告,是中国共产党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报告立足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历史使命,依据中国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作出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根本遵循。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方略、宏伟蓝图、主要任务和根本保证,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

  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准确把握和科学总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战略指引、宏伟蓝图和主要任务的现实依据和逻辑前提。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担负起这一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其一,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新时代仍然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已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而进入新阶段;其二,新时代是人民温饱问题已解决、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其三,新时代是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持续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其四,新时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其五,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是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时代。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它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理论依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理论依据。十八大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也就决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面对新的历史任务,承担新的历史使命,需要新的理论指导和作出新的战略安排。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已不在于社会生产的落后,而突出表现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大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表现在诸多方面,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内部不平衡不充分,又包括相互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如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和城乡不平衡,发展和效益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收入增长与分配差距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等。站在新时代、面对新使命,我们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地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历史使命: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义无反顾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历史基础。这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历史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制度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成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制度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全国人民在保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改革原有社会主义运行中的体制障碍,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极大地加速了各方面的发展。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这些已有的历史、制度、物质前提和基础之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提出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就是新时代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意味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实现伟大梦想,还需要更为艰巨和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梦才能实现,而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就要推进党的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这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每个伟大时代都需要伟大理论的指导。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决定了中国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到来使中国共产党面临新的历史使命,新的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有新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时代课题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的实践相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回答,为新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提供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通过“八个明确”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实际上是点明了新时代的总目标、总任务和总步骤,是这个理论的总体指向。

  二是“明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这里不仅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更重要的是指出了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方向。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坚持了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的有机统一。

  三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实际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战略层面的展开和体现,是上面“两个明确”的进一步展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布局。

  四是“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动力和总路径。

  五是“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实际上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法治保障问题。

  六是“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这里实际上是点明了人民军队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坚强柱石。

  七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里实际上是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外部条件。

  八是“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这里实际上是点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问题,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战略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作用的发挥,必定要使这一思想与新的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的直接体现就是基本方略的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下,给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贯彻落实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十九大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论述是通过“十四个坚持”来表现的。从内容上看,基本方略所表现出的“十四个坚持”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可以把“十四个坚持”简化为六个方面来把握。

  一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领导核心。一切战略部署离不开领导核心,这一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的历史、现实以及新时代任务决定了基本方略的实施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根本立场。基本方略安排必须首先有立场,立场决定了发展目的,即“为谁发展”。人民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因此基本方略的立场也是以人民为中心。

  三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基本路径。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国发展方略的路径。只有贯彻全面深化改革这一路径,才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

  四是“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五个坚持”点明了基本方略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第一,基本方略的经济建设。新发展理念是根据新时代的特征及使命提出的发展思路,是行动先导。第二,基本方略的政治建设。基本方略的政治建设必须有主体力量,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决定了发展要以人民为主体力量。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的制度保障。第三,基本方略的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基本方略的文化建设。第四,基本方略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是基本方略的实施条件。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是社会建设的内容,也是落实基本方略的条件。第五,基本方略的生态建设。生态建设是基本方略的实施基础。十九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关系界定为和谐共生的关系,从整体出发的发展必须是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发展。

  五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四个坚持”点明了基本方略的主权保障。实现基本方略需要一系列主权保障,首先,必须从整个国家安全出发,建立统一的安全观念,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其次,需要有强大的军队作为坚强后盾,而这一后盾需要有核心领导力量。再次,统一的国家是实施基本方略的重要保障。最后,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

  六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这里点明了基本方略的组织保证。作为领导核心,只有建立完备的党组织才能为基本方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是组织保障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说,党的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内部的自我革命,以党章为根本,形成以政治建设为首、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支撑的治理体制机制是自我革命的基本内容,最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宏伟蓝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为贯彻实施基本方略,需要进行完整的战略安排,根据基本方略的内容,战略安排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和路径,因此成为基本方略的战略安排。

  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之后,党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基于前两步已经实现这一时代背景,考虑到中国处于新时代这一国情,十九大报告将第三步又分为两步: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现在到2020 年,中国将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这一现实,依据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和战略安排,全面协调推进各项政策措施,从而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须完成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即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过渡。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中国发展条件,从2020 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从2020 年到2035 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内涵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方面的建设更为完善。第二个阶段,从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 年,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的要求明显高于第一个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比过去全面提升;放眼全球,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部署

  为实施基本方略以及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十九大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制定了八条具体措施来部署。八条措施可概括为两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举措和三条主权保障举措。

  第一个方面:“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举措。

  第一,“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总体来看,中国经济已经由量的高速增长变为追求质量品位。目前,经济处于新常态,即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这一关口的战略目标。在这里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任务和目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行动先导,即新发展理念。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过程中需要找好着力点,而这一着力点是实体经济,须将供给侧作为主攻方向。

  第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性质决定了政治建设的目标是维护人民利益,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也是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政治制度建设需要依据中国特定社会政治条件和历史文化来评判。首先,政治制度建设要有领导核心、根本立场以及制度保障。三者的关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文化建设。这需要领导核心、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文化传播。第一条指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二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条指的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四条包括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第五条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第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要求满足人民需求,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关系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新时代人民需求已经增长、升级并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要通过社会建设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社会等的全面要求。

  第五,“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自然界的运行有其客观规律,只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进而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个方面:三条主权保障举措。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以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安全为前提。首先要有强大的军队力量以保证国家安全,其次国家内部须团结一致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最后从全球来看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创造国家发展的外部条件。所以,军队保障建设、国家统一建设、人类共同体建设都非常重要。第一方面,“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强调要加强军队党的建设、提高战斗力、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第二方面,“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强调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第三方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存在,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只有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应对这些挑战。

  根本保证: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必须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所以,十九大报告的最后一部分讲要“坚定不移地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全体党员要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培养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重要方面,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党的纪律建设,必须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坚决防止党内形成利益集团,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原文见《中国经济时报》2017年11月9日第5版)

  关键词:王立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现代化

  原文链接:http://jjsb.cet.com.cn/show_495028.html

  (编稿:张佶烨 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