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17年第6期

2018-04-23

调整字号:

1.在互酬与储蓄之间*——传统徽州“钱会”的社会经济学解释

……………………………………………………熊远报 

    

  内容提要:由于缺乏提供风险融资的公共性商业金融组织,明清时期农村居民日常性的生产、消费、投资和储蓄等需求催生了民间自身的小规模众筹性金融组织——钱会的诞生与活跃。16世纪以来的徽州,钱会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以一定规则诞生,按一定周期消亡。其成立的前提是“熟人社会”中会首与会员互为亲友、相互信任以及对规则的赞同,因融资机会而致内部产生盈亏差异。钱会既有借贷、储蓄的经济功能,也充分体现互酬、互助的道义原则,同时还生产和维持了信用与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农村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重要的自生性社会保障。本文是从经济现象出发,通过社会经济学的解释以寻求对传统中国社会特质加深理解的一个尝试。 

  关键词:钱会徽州储蓄互酬生存战略 

 

 

2.战争、市场与国家:正统景泰之际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 

……………………………………………………邱永志

    

  内容提要:明代正统景泰之际的通货流通体制经历了由微入显的变迁过程:首先,历经信用制度转型且为国家体制强力支撑的法定货币宝钞,因土木之变等战乱因素冲击,愈加难以为继,彰显了明初货币体制运转的困境。其次,自洪武末年一直被禁行用的铜钱在此前后不断突破禁令,逐步在大运河一线及沿海的商贸地带广泛恢复流通,迫使政府不得不放开钱禁,昭示了市场力量的自发崛起。最后,因财政体制转型所需与民间稳定通货缺乏等因素,白银稳步崛起,开启了中国“白银时代”的重要转向,预示着货币转型的可能发展方向。此一时期通货流通体制的变迁堪称明代纷繁曲折的货币转型的先声。 

  关键词:正统景泰宝钞铜钱白银货币流通

 

 

 

 

3.宋代官物追偿制度及其债法的变化* 

 

……………………………………………………郑显文 

    

  内容提要:宋代是中国古代民事经济法律制度发生重要转型的时期,两宋政府为了支付庞大的财政开支,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财政管理体制。尤其是王安石变法期间所推行的青苗法、市易法等,把官府的钱物赊贷给百姓,从中收取高额利息,造成民众普遍欠负官府债务的现象。为了使地方政府追缴官物合法化,宋朝政府制定了十分完备的法律体系,并在宋令中新增加了《理欠令》的篇目,从立法层面进一步完善了官府债务追偿制度。宋代地方官府把钱物赊贷给百姓,使政府和民间百姓的关系演化为民事法律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这种由身份变化引发的债权制度变化,直接促进了宋代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赊贷财物追偿理欠令债法 

 

 

4.唐代两税法的经济效果——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分析

……………………………………………………王珏何富彩 

    

  内容提要:唐代两税法明晰了中央和地方在财政上的权利与义务,具体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明确了中央的税收立法权,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更为明确,为中央获取定额化税赋收入提供了保障。二是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实行了财政分权。本文利用天宝十二年(753)和元和三年(808137个州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唐代两税法的经济效果,以各州人口数量作为测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以割据藩镇和被撤藩镇两个对照组构建双重差分模型,通过安慰剂检验进一步剔除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前定因素,结果表明:两税法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果。中央的税收立法权和地方相对独立的财政自主权是两税法产生正向经济效果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两税三分法财政激励人口数量双重差分模型 

 

 

5.明清山西商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创新及其局限性

……………………………………………………周建波 

    

  内容提要:明清山西商人创办了典当、印局、钱庄、账局、票号等多种金融机构,服务于不同收入水平、风险程度的客户,并以票号为统领,建立起密切的业务往来,形成多层次金融体系,满足了城乡百姓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工商业发展需要,为促进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过,明清山西商人多层次金融体系也存在利率偏高、过分重视信用放贷、实行无限责任以及金融业组织社会化程度不高等局限性,最终被现代银行所取代。 

  关键词:山西商人金融体系多层次性无限责任 

 

 

6.近代宁波的洋银流入与货币结构

……………………………………………………熊昌锟 

    

  内容提要:明末清初,外国标准化的机制银元逐渐流入宁波等地,与秤量使用的银锭相比,银元形制统一、检验方便,节省了一定的交易成本,因此行用日广,进而流通至浙江的其他城镇和农村地区。五口通商以后,国内埠际之间有大量的洋银流动,而自香港等地进口的洋银数量极少。清后期,浙江省厘金收支的四柱清单中,银元的使用已超过银锭与制钱,成为最重要的收支货币。结合清中期至民国初期的契约文书,可以发现丝茶产地以外的宁波及浙东地区农村市场的洋银使用份额远不及银锭、制钱,洋银在港口与农村两个不同市场层级的使用呈现出迥异的特点。 

  关键词:近代宁波洋银货币结构 

 

 

7.船钞的收与支:近代关税史的一个侧面

……………………………………………………伍伶飞 

    

  内容提要:船钞是近代海关税收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已有部分研究注意到其收支问题。但相关成果存在诸多模糊或错误之处,且未对船钞的整个收与支的环节进行系统梳理。本文利用已有和新出资料,纠正了已有部分研究成果中的错误,并对已有研究的模糊或疏漏之处进行了补充,特别对已有研究尚未涉及的辛亥革命前后和民国时期的海关船钞收入和分配情况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勾勒出了从晚清到民国的海关船钞收支的完整图景。同时指出,1868年之后,在实际用途上船钞基本实现了西方人为其预设的核心功能,即真正应用于灯塔事业。近代海关船钞是一种在近代税收体系中地位特殊的税种,理清其收支问题对近代关税研究的深入具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近代海关七成船钞航路标识灯塔 

 

 

8.破冰:天津港冬季通航的实现——基于海河工程局中外文档案的研究

……………………………………………………龚宁龙登高伊巍

 

  内容提要:天津港在冬季约有72天的封冻期无法通航,严重制约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直到海河工程局成功破冰通航。揭开尘封的英文、日文档案,这一破天荒的历史事件得以再现。作为公益法人的海河工程局,以其独特的优势整合中外官商各利益相关方的资源,在清末民初动荡时局下顺利引进西方技术、人才、信息,发行公债海外融资,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短短一两年就实现了破冰通航,并且得到持续发展和完善。从破冰船的订制与作业,无线通讯设备的使用,到新河修理厂定期的维护和修理,以及救援与导航,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破冰业务系统,成为中国破冰业的中心。冬季通航对天津港的贡献率,从几乎是0渐增至19291930年度的186%。从而使天津港在北方不冻港的挑战中,能够克服自身的劣势,区位优势与市场优势得以释放,港口竞争力得以强化。 

  关键词:破冰海河工程局冬季通航无线通讯公益法人 

 

 

9.检权之争: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始末

……………………………………………………宋时磊 

    

  内容提要: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是中美丝商为改善输美生丝品质而合作筹设,检验之初美国丝商团体、生丝出口洋行之间彼此攻讦,中国丝商受制于人,只得保持中立。检验所在起步阶段营业状况并不理想,经过种种努力,处境有所改善,但一直入不敷出。尽管如此,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在检验技术和标准与美国市场同步、中国丝业调查和研究以及本土生丝检验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的贡献值得肯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要求生丝检验事业从私办改国办、从外办转内办的呼吁日盛。最终,在尊崇“国体”的名义下,检验所被收购和整编,生丝检验进入国家行使检权的时代。 

  关键词:商品检验制度上海万国生丝检验所第三方机构国体 

 

 

10.无锡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1929—2010)——基于“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的分析 

……………………………………………………赵学军 

    

  内容提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保存的“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是研究农户1929年到2010年经济变迁难得的样本。本文利用这一调查资料中有关无锡农户收入的数据,分析农户收入结构的变迁。本文认为,无锡农户人均纯收入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总趋势是:家庭经营性纯收入所占比例下降,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上升,财产性收入占比先下降后上升,转移性收入在新世纪初期出现大的提升。农户收入结构的显著变化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发生的。无锡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主要动力是持续的工业化与城镇化。本文从实证角度,印证了学术界对于中国农户收入结构变迁的基本判断。 

  关键词:无锡农户收入城镇化 

 

 

11.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中的集市贸易式微研究

……………………………………………………姜长青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过程中,开放集市贸易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政策被实施。集市贸易对经济调整工作的成功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政府通过加强集市贸易管理,征收集市贸易税以及开展社会主义教育等对集市贸易的发展形成了制约,集市贸易日渐式微;国家牌价与集市价格的差距不断缩小,也减少了集市贸易存在的大量投机。集市贸易式微的背后实质是集市贸易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击以及对其属性界定不恰当等所造成的。 

  关键词:经济调整集市贸易投机倒把

 

 

12.1978—1984年的中国服务业改革:起源、动力与启示

……………………………………………………李勇坚夏杰长 

 

  内容提要:中国服务业改革始于1978年,但改革时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服务业并没有充分的理论认识。改革的初始动机是为了解决当时日趋严重的就业问题。从改革具体路径看,改革伊始主要是通过放开个体经济,间接促进服务业改革,随即对服务业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探讨,针对行业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改革。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渐进市场化的模式、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等,是这一时期服务业改革的基本特征。上述改革经验对于我们今天深化改革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服务业发展服务业改革改革动力个体经济 

 

 

13.敦煌吐鲁番文书所见粮食作物“”名实辨析

……………………………………………………苏金花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出土文献,结合正史、地方志、农书等传世典籍,对的字体、名称的历史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是北方以及西北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由于地域、习俗、时代差异,名称、写法各有不同。别名穄。所谓关西谓之,冀州谓之穄。唐宋时期的名称出现以稷冒穄的现象,明清以后虽逐渐得以厘清,但稷穄分歧产生的影响遗留至今。明清至民国以后,的名称又出现黍、、穄合称为黍或或黄米的现象。这些称法在各地方约定俗成,不言自明。不同区域名称相同,所指却不同。 

  关键词:穄敦煌吐鲁番文书 

 

 

14.香港对内地转口贸易实际来源与去向研究(1931—1936) 

……………………………………………………孔威 

 

  内容提要:近代中国内地对香港的进出口平均约占中国总进出口的30%,但缺乏进出口来源与去向的贸易数据,直到1932年才有香港统计处编制的详细的货物贸易国别资料。本文主要基于香港统计处贸易报表中有关香港对内地进出口的贸易统计,收集和整理香港19311936年进出口贸易数据,尝试分解香港对内地进出口的实际来源、去向,以期深化对中国实际外贸表现和香港在近代中国贸易体系中作用的认识。 

  关键词:香港转口贸易20世纪30年代贸易数据 

 

 

15.求新之路——《中国经济史研究》31年历程浅析

……………………………………………………赵德馨杨祖义 

 

 

16.缅怀前辈大师风范,推进经济史学发展——吴承明、汪敬虞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常旭王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