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18年第4期

2018-09-14

调整字号:

1.从团队生产到个体经营:改革开放时期农垦农业的生产体制转型*

……………………………………………………韩朝华

 

  内容提要:发展职工家庭农场使国有农场在农业生产方式上实现了从团队生产到个体经营的转变,顺应了农业的固有特性对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要求。这项改革使国有农场的职工和经营者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农场生产的自主权,并成为农场生产的剩余索取者,从而显著化解了国有农场成员中长期存在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工作责任心淡漠等问题。本文分析了这项改革的背景、过程、特点及其不足,讨论了目前农垦农业生产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家庭农场 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 剩余索取权

 

  [作者简介]韩朝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2.清代前期北京粮食市场分布*

……………………………………………………邓亦兵

 

  内容提要:清代前期,京城并不是完全的自由市场,因此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Walter Christaller)提出的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中地论推导出来的京城市场空间结构并不符合实际。由于商品粮食是京城市场交易量最大的商品,其分布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将详细描述清代前期京城商品粮食的市场分布,并期待在研究其他商品市场后,总汇京城市场布局,以作理论上的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清代前期 京城粮食 市场分布

 

  [作者简介]邓亦兵,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3.试论清代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

……………………………………………………倪玉平

 

  内容提要:清前期的财政收入包括田赋、盐课、关税、杂赋、捐纳和报效等,支出则分为皇室经费、俸禄、兵饷、驿站、科场学校、河工塘工经费等。道光时期,地丁银始终是最重要而稳定的财政收入,其他各项收入有一定的波动,但意义有限;支出虽有较大幅度增长,但从总体上说,财政收支尚未走到崩溃的边缘。咸同时期,清廷内外交困,军务倥偬,战火持续,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财政制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奏销制度而言,咸丰以前的钱粮奏销、京饷协饷基本失效,户部无法有效地掌握全国财政大权;就税收征收与分配主体而言,以厘金为代表的地方财政兴起,中央财政基本不能染指这一重要税收,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并立成型;就租税结构而言,财政收入的主体由农业税转变为以厘金和海关为主体的工商税;就指导思想而言,清廷在事实上抛弃了“量入为出”的理念而步入“量出为入”的阶段。可以说,咸同时期财政体系的近代转型,基本是内生性的,既受时局的重大影响,也是道光以来财政实践的自然结果,西方的影响反在其次。

 

  关键词:清代 咸同 财政近代转型

 

  [作者简介]倪玉平,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4.金陵大学的经费来源与运作研究(1910—1949)*

……………………………………………………蒋宝麟

 

  内容提要:金陵大学是1910年由南京三所基督教书院合并创办的教会大学。作为中国的教会大学,金大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合作差会、国内外的捐款、学生学杂费与政府补助。至1949年,差会拨款始终是金大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该校保持长时间稳定的经济保证,并体现该校的基督教性质。但随着金大“中国化”与“世俗化”程度的愈益加深,中国政府、团体企业和个人对其捐助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经费渐超美国。政府的补助经费往往体现实效性与导向性,促使教会大学的发展方向符合国家需求。这对金大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限制了校方的规划自主性。

 

  关键词:金陵大学 经费来源 差会 政府补助 经费

 

  [作者简介]蒋宝麟,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5.“阴阳两生而参视”:《管子》经济思想要义述论*

……………………………………………………缐文

 

  内容提要:《管子》认为事物皆由对立的“阴—阳”两面构成,“参视”的行为就是要协调和统一阴与阳,得出第三种最佳状态,从而有利于事物的和谐与发展,“阴阳两生而参视”的本质是一分为三与辩证用中,这一哲学认知在《管子》的经济思想中转换为轻重论,意在轻重之间调出“衡”,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在具体的运用中,“轻—重—衡”的辩证逻辑扩展为“A然而B”“B(A)而不B+(A+)”“不A不B”“亦A亦B”这4种模式,其所达“衡”状态是A、B对立面之间的任意一点,它超越了A、B,是更高层次的动态最优。《管子》运用辩证思维在经济领域系统构建出一个有道体、有论理、有致用的学说体系,实现了中国经济思想的“轴心突破”,赋予中国特色经济思维以长久的价值。“阴阳两生而参视”不仅为《管子》经济思想之要义,更是中国特色经济思想之慧命。

 

  关键词:《管子》 阴阳两生 参视 动态平衡 轴心突破

 

  [作者简介]缐文,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经济学系副教授

 

6.“和合而同”——论中国古代契约的“贵和”思想*

……………………………………………………李洪涛陈国灿

 

  内容提要:“和为贵”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被称为“贵和”思想。中国古代民间的契约实践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贵和”思想。古代契约的“和合而同”思想就是对“贵和”思想的具体化。古代创制契约是把契约当作一套制度性安排,通过这套制度,使不同的利益主体能够“和合而同”,从而订立契约实现各自的预期利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贵和”思想的契约语式亦有变化,但都是“两和立契”的表达,如“先和后券”“两共平章”和“三面评议”语式,且与古代契约简单—完善—简约的发展特征相一致。古代契约的“贵和”思想对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行为和促进经济发展,仍有其现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和合而同中国古代契约和为贵

 

  [作者简介]李洪涛,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陈国灿,武汉大学出土文献与传统经济研究所教授。

 

7.上下互动:再论农村人民公社的缘起*

……………………………………………………吴淑丽辛逸

 

  内容提要:关于人民公社的起源,学界较多从经济社会制度变革的角度切入,较少从行为主体方面言及。公社的创建是中央、地方干部和普通农民三方合力推动、上下互动的产物。具体来说,中央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落实、地方干部在上级压力下“宁左勿右”的着力推行、贫苦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促成了公社建立。

 

  关键词:人民公社 上下互动 高级社 基层干部

 

  [作者简介]吴淑丽,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辛逸,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

 

8.破而后立:1977—1978年分配问题上的思想转型*

……………………………………………………阎瑞雪

 

  内容提要:“文革”结束到改革初启的1977—1978年间,经济学界掀起了一场经济理论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核心是按劳分配问题。两年间,四次讨论会与中央政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调整相互促成,确定了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原则,对物质利益的态度从批判变为肯定,对富裕程度差别的态度从拒斥转为认可,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成为重要的目标。这些思想上的转型成为日后推进改革的思想基础和重要驱动力。同时,在如何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讨论中衍生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问题,例如企业利润和工资的联系,农村产量与收入分配的联系,成为了通往企业经营权改革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道路的开端。

 

  关键词:按劳分配 改革 物质利益 收入差距

 

  [作者简介]阎瑞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9.唐代长安藏库新考*

……………………………………………………郭桂坤

 

  内容提要:唐代长安藏库体系发生过两次重大变化。大明宫建成之前,长安之左、右藏库并立于太极宫东宫的广运门内。大明宫建成以后,原有左、右藏库旧址偏南之处,即恭礼门东、长乐门内,新建了左藏东库;以太极宫中轴线为对称轴而与其对称的位置,即安仁门西、永安门内建了左藏西库,贮存“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玩好之物”的右藏库则转移到了大明宫。其中,右藏内库在大明宫宫城之内近于所谓“内侍别省”的某处,右藏外库则在宫城之外后来被考古工作者称为“西夹城”的范围之内。在内侍省内府局所统中宫藏库膨胀为庞大内库体系的过程中,前者演化为了大盈、琼林等库,后者则演化为口味等库。被内库吞并的右藏库,此后则一直未得恢复。

 

  关键词:唐代长安 藏库 内库

 

  [作者简介]郭桂坤,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后

 

10.从《救蜀楮密奏》看南宋货币白银化*

……………………………………………………王文成

  

  内容提要:南宋末年李曾伯所撰《救蜀楮密奏》记载了宝祐二年(1254)四川钱引总量达到16亿贯、宋廷新发行银会2 800万贯导致的货币危机,提出了集中纸币发行权、以东南会子取代钱引、允许银会和东南会子跨区流通的救弊之策。其部分对策付诸实施后,川蜀地区行用了140多年的钱引为银会所取代。该文论及银会替代钱引的历史,反映了南宋末年纸币严重贬值、铁钱失去纸币准备金功能、纸币跨区流通趋势凸显等方面的情况,表明银两不仅取代铁钱成为川蜀新纸币——银会的价值基准,而且已成为钱引、银会、东南会子等纸币共同的价值标准,逐步成为多元货币体系中的主要货币。

 

  关键词:南宋纸币 白银 价值 标准货币体系

 

  [作者简介]王文成,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11.清末东北官聘西医及其薪津状况考析*

……………………………………………………杜丽红

 

  内容提要:受地缘政治和疫情影响,东北地区是清末中国卫生行政创立的前沿,不仅早在1870年左右就聘用了英国医生出任海关医官,而且在1899年开始聘用西医出任营口卫生局官员。文章利用清末东北官聘西医的档案资料,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列强的压迫。直到新政官制改革,奉天开始聘请中外西医出任新设立的卫生机构和医院的官职,并支付相对较高的薪资。在东北大鼠疫期间,为了应对严重的疫情,东北官府除在天津、上海、广东、北京等地聘请中外医生外,还在东北各地聘请日本医生参与防疫。这些西医不仅领取较高的薪资,而且约定了相当数额的抚恤金。为此,清政府特别制定抚恤金的等级标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政府对西医资格的认定标准。最后,文章认为清末东北官聘西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对中西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官聘 西医 薪津 西医 评定标准

 

  [作者简介]杜丽红,中山大学历史系(珠海)教授

 

12.撕裂的乡村——日本殖民统治对中国东北农村阶层结构的冲击与异化*

……………………………………………………王大任

 

  内容提要:对农村社会的权力渗透和控制,始终是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农村进行殖民统治的主题。在日本殖民统治权力不断渗入东北乡村的过程中,东北农村中固有的阶层结构被摧毁,维护乡村稳定的传统社会规范被打破。部分乡村成员利用殖民权力渗入东北农村基层社会受阻的机遇,在农村中成为掌握实权的新兴的支配阶层。该阶层无论对殖民者还是对乡村中的普通民众都表现出极端噬利的一面,且因涉及民族矛盾而对立于乡村中所有其他阶层。维持社会稳定的规范丧失殆尽,社会阶层严重撕裂,日本殖民统治下的东北农村因此陷入混乱之中。

 

  关键词:近代 中国东北 殖民统治 阶层结构

 

  [作者简介]王大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13.从“改进农作法”到“精耕细作”——延安大生产运动时期“精耕细作”提法的由来*

……………………………………………………曾雄生

 

  内容提要:成语“精耕细作”是对中国古老农作法最主要特征的高度概括。这一特征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后一直存留在千百年来农民的实践之中,但作为一句成语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才开始流行,而它的形成又与当时中共领导的延安大生产运动,特别是在运动中被树立为典型的劳动英雄吴满有等模范人物有关。吴满有等人通过“改进农作法”,提高产量,支援边区建设,经过媒体报道,其经验被总结为“深耕”、“深耕细锄”或“深耕细作”,而后这些语汇又可能是受到国统区传入的“精耕”一词的影响,最终在1943年底及1944年定型为“精耕细作”,并且在1957年经毛泽东的再次提及之后,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它的使用及影响也已超出农业之外。本文采用概念史的方法,对这一成语的形成过程,对精耕细作的内涵、技术特点及其在棉花生产中的运用进行了梳理,以期对人们经常说到的这一成语有一个更深入完整的理解。

 

  关键词:精耕细作 延安 大生产运动 吴满有 毛泽东 大跃进

 

  [作者简介]曾雄生,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14.教育体制分权与计划经济时期的学校发展:经济史的再考察*

……………………………………………………时磊杨德才

 

  内容提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教育发展堪称“奇迹”,这一“奇迹”相当部分是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完成的。计划经济时期普通学校发展“奇迹”的成因是什么?本文认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教育指导思想的“大众化”转向,其重要体现是教育体制分权。计划经济时期教育体制分权体现在:第一,坚持国家办学和厂矿企业、社队办学的“两条腿走路”方针;第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办教师”制度。教育体制分权降低了就学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奇迹”。使用全国层面时间序列数据,省级层面静态面板、动态面板数据分析均证实,测量教育体制分权的普通学校专任教师数是推动在校学生数量增长的核心因素,学校数量增长许多时候也是非常重要的,但这一指标噪音较大。最后,本文还利用研究结论反思了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计划经济时期 教育体制 分权教育 发展“奇迹”

 

  [作者简介]时磊,扬州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杨德才,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15.“第一届中国经济史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高翔江沛

 

  [作者简介]高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江沛,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350。

 

16“全球化与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经济的转型学术研讨会”综述*

……………………………………………………邵彦涛熊昌锟

 

  [作者简介]邵彦涛,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熊昌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7.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路径、制度与经验——2018年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年会综述*

……………………………………………………陈俭 宋士云

 

  [作者简介]陈俭,信阳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宋士云,聊城大学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