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18年第6期

2019-01-08

调整字号:

1.宋朝系省、封桩与无额上供钱物述略

……………………………………………………王曾瑜

 

内容提要:宋朝财政史有不少复杂的情况,财政收入项目或名目之专款、税目等,常称“窠名”。本文所论述的系省钱物、不系省钱物、封桩钱物、不封桩钱物和无额上供钱物,即属宋朝财政的重要窠名。前人对此类窠名,尚无专门论述。本文从财政收入和专款“窠名”的角度,提供了宋时的苛捐杂税,特别是地区性的苛捐杂税之多,简直不可胜数的一个侧面。

 

关键词:系省钱物 不系省钱物 封桩钱物 不封桩钱物 无额上供钱物 窠名

 

[作者简介]王曾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2.国家“救市”与货币转型——明中叶国家货币制度领域与民间市场上的白银替代

……………………………………………………邱永志

 

内容提要:在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前,称量银已在明中叶的中国社会渐成广泛流通之势,这首先应归因于国家货币制度和祖例政策的接连失败,但其背后有着显见的市场机制。正统中后期,在经历了之前政府的大力救钞举措后,宝钞在低值层面稍有起色,但正景之际的政治变乱严重冲击了宝钞体制。与此同时,铜钱与实物货币实际并主要支撑着基层的市场交易。然而,明廷囿于祖宗成例依然限制并打压铜钱,国家认可的制度性货币逐步陷于真空状态。随着商业的恢复和市场的拓展,长期通货紧缩的局面无法避免。面对市场上通货不足的局面,国家与市场俱做出了反应。国家“救市”的做法为:先解禁铜钱,而后整顿钱钞法,禁止私铸,乃至不断重开铸局,却连连受挫。市场的反应则步步先于国家:民间挑拣私铸之风很早兴起,物价逐步抬升,继而私铸钱泛滥成灾、难以禁治。劣币竞择的格雷欣法则现象在景泰至嘉靖时期的中国社会达到了极致性的呈现。最终,源于民间的稳定通货白银因需求进入市场,形成“良币驱逐劣币”之势。行钱地区多出现“银进钱退”的现象,但并未完全替代铜钱;未行钱地区,白银及多种实物货币充斥。货币流通在地域上依然呈现分割化、细碎化等欠深度整合特点。

 

关键词:宝钞 铜钱 白银 私钱 “银进钱退”

 

[作者简介]邱永志,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讲师,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博士后

 

3.从认办到租办:清代盐专卖制度下长芦盐区的引岸经营研究

……………………………………………………李晓龙

 

内容提要:专商引岸作为清代盐专卖制度的核心内容,是清初朝廷为维系稳定的财政收入而确立的管理商人行盐的制度。从具体运作看,专商引岸在清代不同时期有着截然不同的经营方式,引岸世袭的观点并不完全成立,这充分反映出清代财政制度是要综合考虑税收和市场等要素并予以调适的。清前期,长芦盐区的引岸经营以盐商认办为主,欠课商人易被参退,参商引岸继续招募殷商接办,但晚清以降则转向采用租办方式来经营引岸。影响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窝价不断叠加和盐商资金链来源问题。盐商接办参商引岸,除缴窝价外,需同时认交附带在引岸上的各种款项。清前期盐商尚能通过借贷内帑维持经营,晚清时期,商力疲乏,尤其是内务府等官帑的收撤,使得招商承办变得不切实际,以更少成本进行引岸经营权转移的租办便成为主要方式,并得到官方认可。

 

关键词:盐政 专商引岸 引岸经营 盐商 长芦盐区

 

[作者简介]李晓龙,中山大学历史学系(珠海)副教授

 

4.清中期的铜铅运销与币材供给

……………………………………………………马琦

内容提要:清中期的铜铅产地集中于西南一隅,而币材需求遍及全国。产销分离使铜铅运输成为币材供给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关乎全国的币制稳定和经济发展。本文从清前期的币材危机出发,探讨清中期铜铅运销体系和币材供给格局形成的原因、过程及保障机制。研究认为,清中期西南边疆矿业的兴起是政府应对前期币材危机的结果,伴随滇铜黔铅外销区域的扩展,形成了以云贵为源头、辐射全国、水陆联运的铜铅运销体系,构成了涵盖全国的币材供给格局。这一体系和格局持续长达一个多世纪,反映出清政府币材安全保障和战略资源调控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清中期 币材危机 滇铜黔铅 铜铅运销体系 币材供给格局

 

[作者简介]马琦,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教授

 

5.良币胜出:银元在近代中国市场上主币地位的确立

……………………………………………………熊昌锟

 

内容提要:16世纪以来,美洲等地生产的机制标准化银元大量流入中国。起初,使用银元不仅需秤量计算,与银锭、制钱汇兑时也常需贴水。然而,银元在与银锭、制钱的长期竞争中,优势日益明显,流通数量和空间均有大幅增长及扩张,进而成为东南沿海、长江下游流域通商口岸的主币,市场偏好银元也使得上海、广州等地洋厘常年居高不下。光绪十六年(1890)以来各省根据鹰洋形制及成色仿铸的银元,逐渐成为市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清季民初的币制改革,均以银元为国币,并建立了元、角、分的货币体系,废两改元则实现了银元对银锭的货币取代。银元胜出的理论依据在于其形制统一、价值稳定,节省了一定的检验费用,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形成了对传统秤量货币的优势。另一方面,清季民初各省和中央政府的推动也是银元胜出的重要原因。银元是从秤量货币到信用货币的重要过渡,以银元为准备金的纸币发行对1935年的法币改革也有直接的影响。

 

关键词:近代中国 银元 主币 货币体系

 

[作者简介]熊昌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6.太古洋行糖品营销活动研究(1884—1941)

……………………………………………………赵国壮

 

内容提要:近代以来,随着区域国民经济发展、东西互动频繁等因素的不断累积,东亚地区糖品消费数量呈快速递增趋势,糖品贸易获利丰厚,以经营东西方贸易起家的怡和、太古集团,率先捕捉到这一商机,分别于1878年、1881年在英属香港投资精糖制造业。太古集团所属太古车糖公司于1884年正式建成投产,其精糖产品进入市场之初就面临着同城怡和集团所属中国制糖公司糖品的强有力竞争,19世纪末以来又遭遇了欧洲及日本等同行的削价竞争。作为太古车糖公司总代理商的太古洋行,一方面积极调整糖品营销策略,适应时局及市场的不断变化需求;另一方面,确立东亚市场为精糖销售的“主战场”,并努力开拓东南亚、南亚、中东及非洲等新市场,形成可资转圜的市场纵深格局。太古洋行的成功营销活动,首先助力太古车糖公司多次渡过危机,并且日益发展壮大起来;其次,在亚洲地区普及了精糖消费观念,形成了精糖消费新主张;再次,加剧了东亚糖业经济旧格局的解体并助推了新格局的形塑,使英属香港精制糖业成为东亚糖业格局中的重要一极;最后,其大胆的营销制度转型及尝试,为太古集团企业制度生成及发展提供了蓝本及试验机会。

 

关键词:太古车糖公司 太古洋行 精制糖品 东亚地区

 

[作者简介]赵国壮,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7.外部资金约束下的“企业创造企业”——从永利化学看近代中国企业在融资模式上的创新

……………………………………………………王京滨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永利化学股份公司在不同发展阶段融资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企业在外部资金约束下的金融创新模式。第一,在永利创立的初期阶段,股份筹资举步维艰,资金主要来自久大精盐和金城银行;久大精盐发挥了供应链金融模式中核心企业的作用,承担了信用风险;第二,处于企业发展阶段的永利制碱,虽然资金还依赖于久大精盐和金城银行,但久大精盐以“债转股”的形式化解了对永利制碱的债权,扩大了企业的资本金规模;第三,在永利化学阶段,企业发展方向不得不与国防工业挂钩,在政府支持下成立了由6家银行组成的贷款银团并承购其公司债,开始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可以说永利是由其兄弟企业创造出来的,是“企业创造企业”的典范。

 

关键词:永利化学 外部资金约束 企业创造企业

 

[作者简介]王京滨,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国际工商学院教授

 

8.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主要手工业概况——试析手工业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樊果

 

内容提要:中国手工业是学术界高度重视的一个基本课题,但抗日战争时期的研究相对薄弱,在研究视角方面或许有进一步扩展的余地。本文尝试在工业化、现代化理念之外考察近代手工业的地位问题。通过分析抗日战争期间国统区主要手工业的发展和生产特点的延续性,结合战前手工业状况,本文认为近代手工业在社会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基于现实约束的一种可行、有效的要素配置方式,是吸纳农闲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抗日战争 手工业 国统区

 

[作者简介]樊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9.挹彼注此: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探析(1921-1937)

……………………………………………………刘素敏

 

内容提要: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是近代中国棉纺织行业的交易机构,在纱厂业主的推动下得以建立。在近代化浪潮中,它不断完善组织结构和规范运营形态,组设的棉花鉴定会和评议会使棉花棉纱标准等级表的制定向制度化迈进;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它的成立、存在期限、交易方式等,这体现了其制度变迁包括诱致性与强制性相结合的特点。华商纱布交易所对降低棉纺行业市场风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长期被冠以赌博的标签,未能得到公允的评价。

 

关键词:华商纱布交易所 棉纺行业 制度变迁 标纱市场

 

[作者简介]刘素敏,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10.水资源的变革:新中国地下水利用与农业发展——基于对河南省的考察(1963—1978)

……………………………………………………林友宏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河南省1963—1978年的县级面板数据,考察了新中国地下水利用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双重差分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20世纪70年代机电井密度越高的地区,当地的粮食亩产和总产量较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都出现了更显著的增长;并且,机电井的建设显著地缓解了降水异常(干旱或多雨)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利用地质富水程度作为机电井密度的工具变量,两阶段回归结果同样肯定了地下水利用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促进农业发展的途径方面,地下水利用不仅提高了耕地的灌溉比例,同时也减少了盐碱地面积。因而,地下水利用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关键词:地下水 农业发展 气候冲击

 

[作者简介]林友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中国计量经济史研究中心讲师

 

11.改革开放40年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胡家勇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收入分配理论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改革伊始,针对平均主义“大锅饭”,首先肯定物质利益原则,提出切实贯彻按劳分配原则。随着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除按劳分配外,其他收入分配方式逐渐进入经济生活,尤其是生产要素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收入分配中来,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呈快速增长态势。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收入分配制度,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在收入分配理论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收入差距和共同富裕等问题也一直是理论探讨和实践的热点。十八大以来,收入分配理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更加强调公平正义、共同富裕和人民的“获得感”,“共享”被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 基本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

 

[作者简介]胡家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12.“预流”乃“古今学术之通义”——《叶显恩集》序

……………………………………………………陈春声

 

[作者简介]陈春声,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13.史实与史论:商路·商帮与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综述

……………………………………………………刘锦增\张舒

 

[作者简介]刘锦增,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讲师。张舒,山西省社科院晋商文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4.近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的新进展

……………………………………………………曾雄佩\信瑶瑶

 

[作者简介]曾雄佩,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信瑶瑶,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15.《中国经济史研究》文稿体例及注释格式规定(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