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10月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史学的创新与发展——2025年全国经济史学博士后交流研讨会”在武汉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龚云表示,希望青年经济史学者厚植家国情怀,以历史智慧解答时代之问;加强理论指导,以大历史观探求发展规律;弘扬学术传统,以文化血脉夯实研究根基;拓展世界视野,在全人类文明进程中考察中国道路。
武汉大学人事部部长郭新立表示,此次会议聚焦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制度演进,回应了时代关切,体现了学术担当。将继续关注经济史学科发展,积极推动跨学科融合,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成长。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锋认为,经济史学发展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经济发展也为经济史研究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青年学者不断涌现,以先进的思想和创新的眼光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蓬勃发展的中国经济史前景光明,青年学者应把握机遇、继续努力。
会议设置了3个分会场,与会青年学者就“传统时期的财政与国家治理”“近代的市场与制度变革”“货币与金融史”等主题汇报最新成果。
在“传统时期的财政与国家治理”分会场,有青年学者考察了唐、宋、明、清时期地方财政制度和运行机制,展现了不同地方部门、机构与中央财政之间的关系与博弈;还有青年学者从国家—社会互嵌机制、社会—市场互嵌机制以及政策—经济影响等不同角度剖析了清代的国家治理。
在“近代的市场与制度变革”分会场,有青年学者以电报、侨汇、铁路联运和会馆为中心,探讨了晚清民国时期技术与制度的近代化变革;还有青年学者对近代以来的制度与思想演变提出了多方面见解。
在“货币与金融史”分会场,有学者关注明清纹银概念、宋金民间借贷、南宋税法货币,还有学者关注了晚清皇室财政、吐鲁番的土地金融、近代华北的农村钱会和中东部的农村借贷,多维度揭示了从官方到民间金融体系的运作与调适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军主持闭幕式。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国安对会议进行了总结。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机构的资深专家和博士后学者,以及《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经济思想史学刊》的期刊代表共同与会。
(蓝迪 赵士第)
原文链接: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510/t20251023_5920296.shtml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