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然,男,汉族,1972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市,经济学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研究专长是城市化、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2项:“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批准文号:15AJL013)和“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批准文号:12AJL009);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研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与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和“正确处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研究”;主持完成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研究课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研究”。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经济学动态》、《金融评论》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转载或摘录。出版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宏观经济蓝皮书(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年-2020年系列蓝皮书、《环境质量、地区分化及增长动力》、《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上海经验》、《产业升级 效率提升:上海经验》和《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 2012年-2020年系列蓝皮书等。其中《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系列分别获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一等奖,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奖二等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三等奖,2018年、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奖二等奖;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度10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学术论文:
空间聚集条件下政府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纵横》,2021(3);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20(5);
中国城市TFP增长与潜在增长率,《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6);
对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下降的再解释——TFP还是劳动力异质性,《经济学动态》,2019(4);
高质量增长与增强经济韧性的国际比较和体制安排,《社会科学战线》,2019(8);
环境质量、区域经济分化和经济增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3)(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中国人口结构特征与经济效率、经济转型,《商业研究》,2020(1);
全球价值链嵌入、产业集聚与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工业技术经济》,2019(2);
区域差距、收敛与增长动力,《金融评论》,2017(1);
中国工业行业资本-劳动替代弹性估计及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0)(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产业集聚与中国工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5);
垂直专业化水平、垂直专业化变化与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现代管理科学》,2016(11);
垂直专业化、技术变化与国家间收入差距——个基于价值链的理论分析框架,《商业经济研究》,2016(12);
中国最优与最大城市规模探讨——基于264个城市的规模成本-收益法分析,《金融评论》,2015(5);
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国际比较——基于38个国家和地区数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2);
1990~2011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金融评论》,2014(5);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学动态》,2014(2);
TFP增长对中国城市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金融评论》,2014(1);
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金融评论》,2013(1);
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经济学(季刊)》,2010(10);
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经济研究》,2010(5);
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经济研究》,2009(10);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效率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3);
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总体稳定、稳中有忧”——2019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经济学动态》,2019(9);
生活质量指数稳定 健康指数好于预期——2017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 ,《经济学动态》,2017(9);
预期稳定 挑战犹存——2016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经济学动态》,2016(8);
经济承压,生活质量满意度稳中有升——2015年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经济学动态》,2015(9);
生活质量指数趋升 空气质量食品安全堪忧——2014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报告,《经济学动态》,2014(8);
生活质量:指数平稳,挑战严峻——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3) ,《经济学动态》,2013(8);
高生活成本拖累城市生活质量满意度提高——中国35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2012),《经济学动态》,2012(7);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个反差——中国30个城市生活质量调查报告,《经济学动态》,2011(7);
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TFP分解,《经济前沿》,2009(8);
中国服务业增长与城市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08(1);
中国服务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北方经济》,2007(10)。
学术专著:
《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3月;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9-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年10月;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8~2019) —高质量发展与增强经济韧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9月;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7~2018) —迈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8月;
《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供给结构与效率的关系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
《环境质量、区域分化及增长动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6~2017)—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迈向中高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9月;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5~2016)—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二次转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9月;
《“十三五”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及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与人的城镇化政策选择》, 南方出版传媒广东经济出版社,2015年10月;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4-2015)—创新、体制转型和 “十三五”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杜鹃花城 菊花飘香--湖北省麻城市福田河镇调研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7月;
《创新驱动 转型发展:上海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产业升级 效率提升:上海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5月;
《经济蓝皮书(夏季号):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3~2014—TFP和劳动生产率冲击与区域分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7月;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2~2013—宏观经济走势及展望》,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0月;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1~2012—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与区域转型升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1月;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10~2011—面向十二五的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3月;
《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2010—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3月;
《广东经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2020年的发展战略转移、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重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
《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2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3月;
《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6月;
《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2月;
《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7月;
《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
《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
《城市生活质量蓝皮书-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2月。
教育经历:
1991年9月至1994年7月 洛阳工学院(现河南科技大学),学士,提前一年毕业
1994年9月至1997年3月 清华大学,硕士
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职业生涯:
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2011年1月至2016年05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6年6月至今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