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社科院经济所举办纪念习近平同志5·17讲话一周年研讨会 启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工作

2017-05-17

调整字号:

 

 

 

20175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在北京召开“经济所人与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纪念习近平同志‘5·17’讲话发表一周年学术讨论会,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启动经济研究所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研究工作。

经济研究所全体同志参加了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经济学院教授孟捷等专家参会并发言点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办公室主任田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济与管理出版中心主任卢小生、副主任王曦、重大成果出版和智库成果出版中心主任王茵和在京部分新闻媒体应邀参会。

这次研讨会是经济研究所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理论研究上回应习总书记讲话要求,探索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启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研究所进行的一次深入研讨。会议由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立胜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做题为“经济所、经济所人与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主题发言,经济研究所9位学者分别就中国政治经济学大纲的构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否相容、资本形成的中国道路、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中国宏观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社会转型、新发展理论与收入分配、互联网创新中的企业与市场关系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不同领域中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以及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我国重要经济理论问题的讨论与探索开展研讨。

经济研究所正在筹备开展建所90周年系列活动,本次研讨会也是其中经济所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研究项目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简称经济所”。其前身最早可追溯到19267月于北平创办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社会调查部,19297月,调查部改组成立为社会调查所,此后历经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不同发展时期。以社会调查所成立时间为基准,2019年,经济所将迎来建所90周年所庆。

作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所老所”,经济所在中国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在为共和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政策和经济实践的学术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经济所建所90周年之际,经济所不仅将回顾历史,更将着眼于现实和未来。当前,经济所正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5·17”讲话精神,开展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成果,使经济所建所90周年系列活动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大的现实价值。

全球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在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需要有新的理论来解释和描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所面临的全球经济形势做出了清晰地判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在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思想,尤其是“5·17”讲话精神的基础上,经济所力求作出理论上的回应和链接,提炼重大经济理论问题,在基础理论上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阐述。

 

 

高培勇所长在主题发言中提出,经济所和经济所人,应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植根于中国特殊国情,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做出创新性理论概括,并由此形成一个逻辑上自洽的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将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对于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框架和构建,高培勇提出了三点认识:首先,中国特色经济学的“特色”,其最根本的要义,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第二是全面而系统地总结好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实践,讲好中国经济的故事。第三是深入研究和认真分析中国各种经济现象背后总逻辑的基础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做到并做好上述这一切工作,不仅可以极大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进程,而且有助于极大增强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国际话语权,甚至可以对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产生借鉴和指导作用。

 

 

到会的各位专家在听取了各位发言者对重大经济理论选题的阐述后表示,研讨会很有意义,讨论的议题很有思想性,提出了很多理论问题,同时也希望研究者进一步深入进行探讨;同时,专家强调指出,理论研究一定要有现实感、实践感,要关注当前经济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基于现实问题开展研究。高培勇在总结发言中表示,经济所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着力理论创新,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构建。

各主题发言内容梗概:

再过两年,共和国将迎来她的70华诞,改革开放也即将进入第40个年头,社会主义经济的“初级形态”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个“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了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的要求,我们需要一部新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大纲》,来对“初级形态”的重大制度安排的各种原则及其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总结中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形态的最重要贡献,阐释中国道路的核心,探讨对社会主义本身的认识。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阐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问题”及其理论和文明基础。同时,要努力寻找和挖掘各种制度安排所隐含的中华文明基因,并使之理论化。同时吸收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在上述理论基础上,讨论各种制度安排,包括“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中存在的问题,对体制的改革提供前瞻性的理论基础。同时回应学术界似乎存在着的这样一种共识:现有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无法合理地解释中国道路及其成功的秘密。

与此同时,回顾与反思上世纪发生的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大争论,把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问题和当代的中国方案加以对比,对“计划经济与市场之间关系争论进行重新梳理,将进而探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否相容,以及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新认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问题。

“资本概念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而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资本形成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当代中国学术界、国家领导人对于“资本”的认识经历了数十年的深化历程。改革开放国策解放了思想,中国理论界重新重视资本的自然属性,并开始使用“资本”概念,认识到资本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建国近70年来,中国的资本来源、资本形成机制、资本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布局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因此,分析和总结资本形成所带来的当代中国经济社会中的生产与获利能力的形成与增长,探索资本形成的中国道路,对于研究经济发展的中国路径就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理论界进入一个“迷茫期”,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面临重构。我国经济已经全面融入全球经济,当前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关系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经济难局的关键所在,中国要对此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阐释,需要有新思维和新突破,构造新的宏观经济研究理论。一方面,需要紧跟国际学术潮流,尤其需要关注本轮全球经济危机后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在研究中突出中国元素的主体地位,致力于解释中国事实,解决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利益,传播中国经验。

在增长理论方面的研究,我们应紧紧围绕中国仍然处于“发展状态”下进行理论探索,基于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以及产业雁阵演替的三个重要命题顺次展开:第一,结构性减速命题,我们把它作为工业化向城市化转型的客观规律提出来;第二,增长跨越的门槛效应、以及效率改进机制缺失导致的租金抽取效应命题,涉及中国转型过程中系统性风险原因的分析;第三,城市化阶段服务业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效率补偿效应命题。既然中国处于正在发展中的阶段,那么对于增长阶段、增长条件变化的考察及其影响,是自然的逻辑。

在公共政策领域,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社会转型是当前重要的改革方向,其意义在于激发高专业人才的创新活力,推动消费升级和产业升级;改善人力资源配置;政府职能转型、推动社会事业更好地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关涉中国能否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社会转型。而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就是去行政化,使之走向社会化、法人化。因此对“去行政化改革的目标、落地情况和关键难题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各地的改革经验,为下一步改革的实施提供政策建议,正是公共政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创新被认为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以互联网企业为核心研究创新与新组织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样的组织形态最适合创新?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组织形态?这些问题都是中国当前需要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在国有企业之外出现的新组织形态而且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主要是以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这些诞生于中国的世界级企业本身就是重要现象,是中国经济学创新的现实源泉。

企业与市场一直被认为具有替代关系:当市场交易成本过高时,交易双方一体化形成企业并允许某个权威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交易成本。但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也可能是互补的:平台企业通过降低买卖双方交易成本,创造了市场,扩大了市场范围。互联网平台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互联网+”是中国新一轮市场化的重要驱动力。研究中国著名互联网企业的组织形态、商业模式,并与国外类似企业“对标”研究,将发现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如何促进新组织形态发育,还有哪些不足。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关于我国重要经济理论问题的讨论与探索空前繁荣,对于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争鸣也空前热烈。对这些前沿理论问题进行专题梳理,有助于提炼和把握当前对重大问题的历史、现实思考。

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进入从中高速增长转到微观主体创新阶段,这都要求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三个体现的要求,对中国的经济学做系统的理论总结和建构,要强调经济学研究的基准性、现实性和前瞻性。对此,需要解放思想,立足中国现实,发挥基础理论研究优势,做扎实的研究,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经济所推动中国特色经济学的建设,开展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研究,正是基于这个目标。

 

 

                                     (经济研究所科研处)

                                                                                 2017516

 

 

(撰稿:王砚峰;摄影:张佶烨;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