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随笔·访谈
高培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改变思维范式

2017-11-27

调整字号:

来源:中国经营网;作者:高培勇;时间:2017年11月25

  据中国经营网报道,中国经营报社、中国社科院及中经新金融研究院于11月22日共同主办了“2017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本峰会以“聚变——金融的新时代”为主题,聚焦新时代背景下金融业发展的新思考、新机遇以及新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出席并发表讲话。

  高培勇认为,在当前形势下,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比较紧迫的问题就是要加快推进直接税改革,并通过以降成本为目标的减税降费真正减轻企业负担,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减税降费“轻装上阵”

  在今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被提上重要日程。高培勇认为,不论是十九大报告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现阶段的主攻方向是结构性调整,着重点和着力点是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这也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需要在转换思维范式的同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减税降费为例,这是企业家普遍欢迎的一项改革内容,对金融从业者来说,他们也希望能为自己的服务对象特别是实体经济实现最大程度的减税降费。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培勇说。

  然而,相比以往的宏观政策操作,当前的减税降费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往是瞄准扩张需求,在政府支出规模不变甚至增加的条件下,实施减税降费的结果,往往就是扩大赤字并增发国债。但今天我们谈论的减税降费更多是瞄准如何给实体经济降成本。基于降成本目标的减税降费,显然不能通过增加赤字、增发国债来实现,这两者都不是最佳选择。”高培勇如是表示。

  在高培勇看来,依赖于增加赤字、增发国债支撑的减税降费并不会减轻实体经济和企业的负担,反而会进一步增加其负担。“征税1000亿元同增发国债1000亿元,对政府而言只是融资方式的一种替代,但带来的结果是政府要为增发国债支付更多的利息支出,这些利息支出最终会转嫁到企业和实体经济身上。”

  很显然,在中国经济进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对于实体经济的减税降费必须坚持税费与支出规模同时推进。 高培勇认为应该坚持一手减政府支出、一手实施减税降费,同时进行税费结构的优化调整,真正为企业减税降费。“并逐步加快直接税改革的步伐,实现‘节用裕民’。”

  防风险不可忽视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会议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

  在此背景下,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正在金融行业形成更多的共识。高培勇认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着中国经济形势所发生的突出变化,党领导经济工作的理念、思想、战略逐步转变,防风险意识也在提升。

  他指出,从2013年提出“三期叠加”,到2014年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判断,以及2015年五大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并在年末举行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关键术语当中,改革是一个支撑点,因此以改革的办法突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以推进各种基础性改革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是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主要途径。

  因此,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实际上更多体现了政策安排与改革行动互相叠加的情况。

  高培勇举例说明,按照上述的理念,今年财政政策的基本格局虽然仍用积极二字,但内涵却发生改变。“对财政赤字的理解已经不同于以往,我们要守住3%的底线,甚至把它当做一个老百姓能够接受的心理底线。”对于3%的心理底线,尽管舆论有各种不同的声音,但高培勇却坚持认为,这是防控财政风险的天花板数字。“只有守住3%财政赤字底线,才能控制住地方政府更大的融资需求,并保证宏观政策能落到实处。”高培勇说。

  在高培勇看来,当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战略,特别是金融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应该要有思维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实体经济的发展已经处于大不相同于以往的宏观背景。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一定要不断地警醒自己,当前是经济新常态而非旧常态,是新发展理念而非旧发展理念,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非需求管理政策。

  关键词高培勇直接税改革;减税降费;金融风险

  原文链接:http://www.cb.com.cn/guojijingji/2017_1125/1211813_2.html

  (编稿:王山;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