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随笔·访谈
林盼:强链固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作

2020-06-28

调整字号:

作者:林盼(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来源:《社会科学报》6月18日,第004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要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已成为“六保”工作的关键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只有全产业链贯通顺畅,就业和民生才有依托,粮食能源才有保障,市场主体才有支撑,基层运转才能稳定。

  在疫情的冲击下,产业链供应链的阻断成为目前较为突出的矛盾问题。疫情期间,作为国内产业发展重镇的长三角地区,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遭遇过一段时间的业务停顿、人员短缺、成本增加、现金流吃紧、上下游供应商之间的复工产能对接困难等问题。多数企业的关键零部件供货速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出现断供现象。同时,由于长三角的产业链供应链早已深度“嵌入”全球化,境外疫情的快速扩散蔓延导致国际市场普遍出现需求不足、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资金周转困难、人流物流不畅等问题,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受到一定冲击。

  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指出,“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疫情的发生确实对于原有的产业链供应链造成负面影响,却也蕴含着变局突围的机遇。尤其是对于亟待破局的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协作问题,有可能借助“强链固链”的东风,真正实现一体化框架下产业链供应链的有序运转,打通制约产业协作的“堵点”“难点”和“断点”。

  长久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在推进过程中,普遍面临产业同构问题严重、功能对接机制不完善、要素流动不畅通等问题。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以及产业发展环境较为相似,同构化现象严重。各地又在指标性考核的压力下,在产业功能布局方面各自为政,土地、税收、人才、创新领域出台了一系列相似政策,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内外资企业,甚至相互“挖墙脚”,导致很多热门行业在长三角区域内相互杀价、无序竞争。行政手段强大的干预能力阻碍了产业要素在地区间的自由流动,不利于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协作,使得长三角缺少能够参与高能级产业全球竞争和资源配置的“单项冠军”和“团体冠军”

  对于上述问题,官员和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工作试图加以调整,但囿于经济学常见的“路径依赖”现象,政策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由于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机制,产生对这种路径的依赖。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协作问题多次陷入“看上去很美”“雷声大雨点小”的窠臼之中。

  疫情的发生虽然对产业链条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也不啻为既有发展路径的重大调整机遇。在当前特殊的发展环境条件下,中央做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设想,长三角地区应当明确新的定位和使命。首先,需加强顶层设计,提高产业政策的协调性。抓住在特殊情况下不设定 GDP 目标的契机,突破行政体制分割,消除市场壁垒,促进区域内资金、人才、产权、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进一步完善市场体制机制,发挥政府在体制机制设计、功能平台共建、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建立统一的市场标准体系,打造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为重点促进产业合作,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政策体系。强化区内制造优势和科创优势,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协同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抗风险能力。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强化区域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关键领域的“卡脖子”制约,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心产业集群和高端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协作,关键要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2019 年 11 月,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提出的“四大功能”,其中就包括“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该功能的实现,重点是要发挥长三角地区多维度协同、跨边界融合的融合创新优势。上海应集中资源打造产业集群,以此为载体促使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创新在空间层面进行扩散。借助上海总部经济发达的优势,鼓励企业将研发、生产、服务、管理等环节向周边地区扩展,形成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上下游产业配套。

  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以往的发展套路已难以维系。疫情的发生如同按下了“暂停键”,促使我们总结过去,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当务之急是补短板、强弱项,增强产业链的弹性和韧性,提升产业基础的高级化、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依托国内市场实现“强链固链”,实现国内经济的良性循环,以此促进全球产业集群的成长。这是一次重大机遇,对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长三角一体化

  (编稿:王山;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