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名家讲坛|刘永华谈“十九世纪中国乡民生计的再认识”

2021-12-30

调整字号:

 

  1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史的理论与方法”名家讲坛在京召开,在题为“十九世纪中国乡民生计的再认识”的报告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永华从家庭经济的角度出发,利用系统发掘的排日账这类体裁介于日记与账簿之间,逐日记录记账者的日常行事与家庭收支的历史文献,对立体的、丰富的19世纪中国乡村世界进行了介绍,涉及乡民生计模式、行动空间、生活水平、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也对时局动荡、区域市场和国际贸易对乡村生计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理解晚清中国乡村经济变动,深入、系统挖掘文本文献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过程信息提供了一个翔实的案例研究。

 

  报告内容

  刘永华教授指出,排日账这种文献多出于近代徽州婺源普通农户之手,所谓“排日”,应是指这种文献的逐日记录的书写格式,而“账”是指它记录了日常的收入和开销,与账簿类同。如何提出富有新意的问题意识,设计切实可行的研究路径,对这种文献中丰富的社会文化史信息进行处理,是处理排日账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刘教授所使用的是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止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时间跨度达60余年的程氏排日账。在这批账簿中,记载最为详尽的是程家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记录。记账人不仅记录每日的收支情况,还逐日记录自己及其他男性家人从事的各种行事的基本信息,如具体时间、家人称呼或名字、交往者姓名及其称呼、行事地点、行事内容等。依据这些信息,刘教授重构三组数据:一是程家的收支数据,最直接地反映其经济状况及变动;二是日常行事之时间分配数据,体现基本的生计策略及变动;三是活动空间频率的统计数据,从活动的空间角度呈现其生计策略及变动。结合三者,不仅可了解程家不同年代的家庭收支状况乃至总体生活水平,而且可重构程家的生计模式及其变动,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对经济制度、经济变动的应对,从而动态地把握晚清社会经济变动与农户生计应对之间的关系。

  排日账所见程家日常行事涉及经济、社交、宗教仪式等不同方面,生计活动在这些行事中所占比例最高,投入各类生计活动的劳动量占所有日常行事总数的2/3,包括粮食种植、蔬菜种植、燃料采集、茶叶生产、食盐买卖、葛粉/黄精的采集与加工、粮食买卖、挑担、借贷和其他商务,共计10大类。在长达60余年的时间里,以太平天国运动为界,程家的生计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即从原先在进行农田耕作、茶叶生产及山货的采集、销售的同时,进行食盐等商品的贩卖,转变为从食盐等商品的贩卖活动中抽身,而投入更多时间进行与粮食种植有关的生计活动。投入更多时间进行粮食生产,固然舒缓了缺粮问题,但商贸参与度降低,现金收入减少。程家在茶叶生产方面投入的绝对劳动量增加,茶叶收入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可能弥补了因退出食盐等商品贩卖导致的收入缺口,基本解决了缺粮和日常生活开支问题。程家茶叶收入的总体增长,是在19世纪后期国际绿茶销售市场扩张的背景下出现的,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绿茶出口量就维持在较高的数值上。作为出口绿茶的重要产地,婺源的茶叶生产无疑深受国际茶市总体趋势的影响,因而有理由相信,程家投入茶叶的绝对劳动量的增加和茶叶收入的增长,是与中国绿茶国际市场的扩大有关联的,程家在茶叶生产中体现出的经济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他们对国际市场变动的一种反应。

  这一生计模式的转变是如何影响他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的呢?刘教授指出,首先是生活水平稍有改善。这方面最重要的体现,是程家在1878年、1879年前后,也就是这家农户经济状况较佳时期,修建了新房。其次是阶级关系稍有变动。随着苦竹山垦荒的开展和茶叶收入的提高,一方面,程家对租佃关系的依赖程度稍有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在茶叶生产上投入更多劳力,程家雇用采茶的短工,从而在他们与短工之间形成了主雇关系。再次,生活空间发生变动。程家活动空间从较为频繁地光顾50-100华里以外的市镇和乡村进行商贸活动,转而变为更密集地在家户所在的方圆约20华里的范围内活动,这无疑影响到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家人之间的互动。最后,随着程家生计模式的变化,他们的社交圈子也可能发生了一些变动。活动空间的收缩,可能意味着他们与生活在远方的市镇和乡村的民众之间的联系逐渐弱化。而雇工关系的产生,又意味着来自较为遥远的乡村的民众进入他们的生活空间,但这种关系与前一种联系很可能是不同性质的。

 

  报告研讨

  高超群研究员与潘晓霞副研究员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以及数据的收集、对宏观背景的把握等角度对排日账与乡村生计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解读,就研究的一些细节问题,如理性/道义小农、乡村启蒙、赋税状况、分析方法、小农家庭,以及如何从史料中跳出来,以宏观的视野进行分析与刘永华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封越健研究员、苏金花研究员、王小嘉副研究员等与会学者还就排日账等文献的使用和相关信息的解读、近代乡村社会经济问题、徽州文献的使用、研究方法的选取、学术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与刘永华教授进行了讨论与交流。

  活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承办。

  (供稿:经济所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室马国英)

  (编辑: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