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经济所召开

2024-06-23

调整字号:

  为深入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不断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的认识,2024年6月1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经济研究》编辑部协办的“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经济研究所召开。本次会议也是为编撰经济研究所年度报告《中国经济报告(2024)——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进行的学术研讨活动。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并基于各自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对新质生产力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开幕式和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王利民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黄群慧代表经济研究所致辞并作主题发言。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原磊、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汪寿阳、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作了主题发言。

  黄群慧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前应该重点采取以下关键措施。一是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底层“根技术”突破。二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强化高水平自主技术要素供给。三是积极探索有效投资机制,加大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四是进一步加快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促进各类新质生产力要素有效流动配置。五是深化对外开放性,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六是提升过程包容性,缩小“数字鸿沟”,使得数字经济红利尽可能广泛地惠及社会大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具有奠定发展基础的重大意义。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以实体经济为主阵地汇集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要以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突出科技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在推动生产力进步中的关键作用;要以产业升级为着力点,增强传统制造业活力并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同时,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要使其符合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等重大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晓晶指出,金融有很多功能,其中,风险识别、风险定价与风险配置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科技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应对创新所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正是风险和不确定性,使得金融与科技创新产生了天然的联系,能否解决好风险与不确定性问题是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的关键。要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实施差异化监管政策,早期政策要予以一定的包容性,后期要加大监管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副局长原磊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带来生产要素从低质量经济活动向高质量经济活动转移,这必然催生一些新型生产要素,伴随着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从而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技革命进程;有利于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有利于发挥超大规模市场需求优势,促进总需求扩大。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教授汪寿阳谈到,新质生产力展现的技术经济特征表现为,以科技创新推动生产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促进包容性增长。智能化科研正引领科学研究新范式,AI技术正全面融入科学研究各环节;创新链条由线性模式转变为螺旋式跃升,创新范式也正从线性模式向协同式、生态式创新演进;平台化协作成为创新联合体的重要组织形式,实现了创新要素的有效汇集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议健全符合新技术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与新应用涌现相配套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完善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围绕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深化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李涛及其团队采用大语言模型,基于机器学习方法,构建了中国上市公司合作文化指标。研究发现,公司的合作文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包括对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显著。在这里,合作文化是指企业组织强调合作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集合。从实践看,对内表现为“沟通”,包括信息互通和技术共享;对外表现为“协作”,包括用户、供应商、科研院所等有竞争力的机构开展合作研发。李涛总结认为,文化涵育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不仅要注重数字素养,更要加强数字文化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物质与身心要同步发展。

  专题研讨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直属机关纪委副书记、经济研究所纪委负责人蒋来用主持。经济研究所《资本论》研究室主任郭冠清、外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杨虎涛、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磊、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张弛、收入分配研究室副研究员续继,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多个专题分别汇报了本研究室的阶段性成果。

  郭冠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以马恩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为基础,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对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范畴进行了术语革命,对生产力的内涵和形式进行了创新性表述,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进行了创造性思考,构建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绿色发展为生产方式的高质量发展引擎,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生产力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

  杨虎涛认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一个生产力质变的过程,由于技术体系日益复杂化,传统上通过固定资本更新,新部门的增速去考察质变的方法有其局限性,但是通过观察动力部门的产品价格变化仍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生产力质变的重要推手是激进技术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牢牢把握颠覆性发展技术和前沿技术,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适宜性、创新性与前瞻性的制度变革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磊认为,智能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加速,大模型驱动的人工智能训练具有大样本的无监督学习和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双重特点,具备产生新规模经济的潜力。智能产业革命分别通过智能专业或商务服务、智能供应链和智能创新范式对我国增长动力产生三重影响,也对实现从工业化向智能化的中长期增长动力转化提出了时代要求,要积极应对,及时制定智能产业发展规划。

  张弛认为,在“新质生产力”概念提出伊始,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产品创新是引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产业内较高的利润率水平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型发展、外延型发展、蜂聚式发展。从产业发展谱系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大概率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促进整个社会产业体系长远健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量使用新材料、新能源、数据资源等新要素,在产业竞争中不断激发新模式、新动能,有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

  续继认为,打好算力这张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各国均在加快算力产业的战略性布局。美国近年来也在大力度发展前沿算力,持续完善算力产业生态体系,多部门共同推进算力产业发展。然而美国对内强化协同合作,对外却以安全为名维护科技霸权。以算力为代表的“数字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重要的表现形式,面对当前国际形势,我国要多措并举,深入发展算力产业。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主题,参会学者从多个学科角度,在认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基础上,充分交流与讨论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显著成效。

 

  (供稿:马国英、刘洪愧)

 

  (编辑:刘益建;审校:熊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