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著作
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转向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调整字号:

 

  图书基本信息 

 

  书 名: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转向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作 者:张自然等

  书 号:978-7-5228-0231-2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版 次:2022年9月第1版

  开 本:16开

  装 帧:平装

  字 数:712千字

  页 数:752页

  定 价:198.00元

 

  内容提要

 

  中国城市化已经到了中后期成熟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动力已经由城市化初期的产业发展带动城市发展,转变为城市化中后期的以“空间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增长的新阶段,空间聚集推动着技术进步、知识溢出和经济结构快速调整。空间聚集的本质,是人口迁移所导致的城市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的提高,以及由此产生的内生增长效应。空间聚集效应的有效发挥,则需要依托适度城市规模,以城市化的聚集效应,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率内生机制的形成。城市规模与空间聚集引致的资源配置,是中国经济进程的主推动力,也是决定城市化进程成败与否的关键,更是推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内容,共计十六个报告。开始部分为总报告,为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在综合提炼以下六个部分主要内容及理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转向服务型政府的政策选择:(一)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弱化干预并强化协调;(二)创新政府治理模式,建立服务型政府;(三)调整城市规模结构,提高空间聚集水平;(四)持续改进经济效率,推动城市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五)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六)加强环境保护,增进人民福祉。接下来的六个部分为:第一部分为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探讨要素空间聚集背景下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包括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经济增长,中国城市TFP增长与潜在增长率,区域差距、收敛与增长动力等三个分报告;第二部分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探讨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的互动关系,包含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劳动生产率等三个分报告;第三部分为城市规模与发展质量,探讨城市规模与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机制,包含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经济发展质量,环境质量、区域分化和经济增长等两个分报告;第四部分为城市规模与管理模式,探讨中国最优城区人口规模、城市规模和空间聚集条件下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的影响因素,包含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研究和中国最优城区人口规模等两个分报告;第五部分为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报告,主要分析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情况,并从经济增长、增长潜力、政府效率、人民生活和环境质量等五个方面对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第六部分为城市发展与结构演进,探讨在新形势下经济结构演进与政策改革,包含突破经济增长减速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体制与政策选择,增长跨越: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结构演进、诱致失灵与效率补偿等四个分报告。

  关键词: 城市规模 空间聚集 管理模式 经济增长 经济效率

 

  作者简介

 

  张自然: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秘书长。两次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或主要成员参与了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系列分别获2014年、2015年和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一等奖,202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报告二等奖;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三等奖,2018年、201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皮书二等奖;专著《中国城市化模式、演进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并被评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10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成果之一。

 

  目录

 

  中国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研究

  ——转向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和政策选择 张自然 /001

  一 空间聚集条件下的最优城市规模 /003

  二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 /007

  三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经济效率 /013

  四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发展质量 /023

  五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管理模式 /027

  六 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报告 /031

  七 转向服务型政府的政策选择 /069

 

  城市规模与经济增长篇

  报告1 中国城市TFP增长与潜在增长率

  ——基于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数据 张自然 /097

  一 引言 /098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 /100

  三 分地区城市TFP增长及各要素的贡献情况 /102

  四 TFP增长对分地区城市潜在增长率的影响 /110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121

  报告2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经济增长研究

  ——基于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分析 张自然 /126

  一 理论分析 /127

  二 空间权重矩阵和模型构建 /129

  三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33

  四 结语 /143

  报告3 区域差距、收敛与增长动力 张自然 /157

  一 引言 /157

  二 中国区域发展现状 /161

  三 中国区域经济β-收敛情况 /170

  四 经济增长动力实证分析 /173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180

 

  城市规模与经济效率篇

  报告4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研究

  ——基于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分析 张自然 /191

  一 理论分析 /193

  二 空间权重矩阵和模型构建及检验 /198

  三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及检验 /203

  四 结论和政策建议 /211

  报告5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劳动生产率研究

  ——基于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分析 张自然 /229

  一 理论综述 /230

  二 理论分析 /233

  三 空间权重矩阵和模型构建及检验 /234

  四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劳动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240

  五 模型稳健性检验 /248

  六 政策建议 /249

  报告6 货物、服务贸易与第二、第三产业间劳动生产率差异

  ——基于平滑过渡回归模型(STR)的实证分析 李芳芳 /266

  一 引言 /267

  二 文献综述 /268

  三 模型及数据说明 /269

  四 实证结果及分析 /274

  五 结论及启示 /281

 

  城市规模与发展质量篇

  报告7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经济发展质量研究

  ——基于264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空间面板分析 张自然 /287

  一 理论综述 /288

  二 理论分析 /293

  三 空间权重矩阵和模型构建及检验 /294

  四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与经济发展质量的实证分析和检验 /300

  五 政策建议 /308

  报告8 环境质量、区域分化和经济增长 潘闽 张自然 /322

  一 引言 /322

  二 中国区域环境质量分化和经济分化分析 /325

  三 纳入环境因素后的中国区域经济分化及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331

  四 环境质量、收敛与经济增长 /334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339

 

  城市规模与管理模式篇

  报告9 中国最优城区人口规模研究

  ——基于1990~2018年264个城市的成本-收益分析 张自然 /353

  一 文献综述 /355

  二 最优城区人口规模形成机制分析 /356

  三 城区人口规模收益-成本模型构建 /357

  四 主要数据来源及处理 /359

  五 最优城区人口规模的实证分析 /362

  六 结论及建议 /369

  报告10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政府管理模式优化研究 张自然 /373

  一 理论分析 /374

  二 空间权重矩阵和模型构建 /376

  三 城市规模、空间聚集和政府管理模式关系的实证结果 /380

  四 结语 /389

 

  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篇

  报告11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报告 张自然 /405

  一 引言 /406

  二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结果 /408

  三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分级情况 /435

  四 中国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496

  五 结论 /500

  附录一 指标设计及数据处理 /502

  附录二 中国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评价过程 /507

  附录三 评价结果相关图表 /511

 

  城市发展与结构演进篇

  报告12 突破经济增长减速的新要素供给理论、体制与政策选择 中国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 /633

  一 引言 /634

  二 增长过程的经济减速与突破 /635

  三 通用技术与知识生产的两部门模型 /641

  四 资源配置制度与新要素供给障碍 /654

  五 制度与政策的体制选择 /659

  报告13 增长跨越:经济结构服务化、知识过程和效率模式重塑 袁富华 张平 刘霞辉 楠玉 /664

  一 引言 /665

  二 增长非连续和增长分化的典型事实 /666

  三 增长非连续与增长门槛跨越:三类不确定性 /676

  四 通过效率改进与知识过程消减经济跨越的不确定性 /682

  五 结论:通过改革提升中国经济效率 /687

  报告14 结构演进、诱致失灵与效率补偿 陆江源 张平 袁富华 傅春杨 /692

  一 引言 /693

  二 结构条件变化与诱致机制失灵 /694

  三 中国效率补偿的反事实估计 /708

  四 中国经济扭曲的原因和改革路径 /716

  五 结论和政策建议 /719

  报告15 中等收入阶段跨越之途:国际经验 刘霞辉 /722

  一 高中低收入国家的划分 /722

  二 两个实例 /724

  三 跨越中等收入国家的几点经验 /731

  四 政策建议 /738

 

  (编辑:熊晨玮;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