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重点任务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置于九大任务之首,充分彰显了提振消费对全方位扩大内需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虽然消费和投资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基础型和引领性作用。短期内虽然投资支出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长期看投资支出所形成的生产能力最终还是需要消费作为支撑。只有消费不断扩大,投资才能具有价值,投资效益也才能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与改革开放初期物质相对短缺不同,当前人民的多样化、个性化和定制化需求日益强烈,只有总供给体系创造出足够丰富多元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与人民的消费需求进行契合,才能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使消费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使居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提高。因此,只有大力提振消费,使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才能引领投资方向和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以内需为主国民经济大循环。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投资驱动增长模式的合理性主要体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总供给持续扩大与总需求规模提高相适应,投资的有效性在国内模仿型排浪式需求扩大和外向型出口扩张中得到了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主要体现在消费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高。
消费取代投资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从支出法GDP构成看,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51.4%上升到2023年55.7%,而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由2013年的46.1%下降到2023年42.1%,消费和资本占比的“一升一降”充分反映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越来越高,消费驱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考虑到最终消费支出包含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由2013年212477亿元增长到2023年493247亿元,占GDP比重也由2013年35.6%提高到2023年39.2%,而政府消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013年15.8%上升到2023年16.5%。可以发现,最终消费支出驱动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来自居民消费支出增长。
另外,消费不仅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还是短期平抑经济波动、调节经济周期的“压舱石”,对稳定经济增长和促进宏观调控政策见效落地至关重要。2024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变化和内需不足的挑战,国家和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如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和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的政策措施,多举措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消费需求潜力继续释放,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
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服务消费和新型消费成为消费主流。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我国居民消费已整体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转向个性化、定制化和多样化消费。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4.9%和3.3%。收入不断提高带动消费规模增长和结构升级,商品零售、餐饮等传统消费仍旧火爆,服务消费春潮涌动,“假日游”人头攒动,数字、绿色和健康类的一些代表性“潮品”零售增长火爆,新型商品和服务消费逐渐成为消费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消费者预期偏弱、消费者信心不足等仍是困扰全方位扩大内需的主要障碍。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实际同比增长4.9%,略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4.4%,这反映出乡村居民消费欲望和消费意愿比较强烈。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同比增长要低于GDP平均增速,反映出消费增长的核心——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乏力,无法对消费形成比较有效的支撑。其中原因之一便在于房地产市场的下探导致居民财富缩水,对未来消费预期形成掣肘,由于房地产在居民资产负债表中实物资产占比超过70%,房价持续下跌导致居民财富受挫,由此产生负财富效应,进而冲击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领性作用
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领性作用,就是要发挥消费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努力构建起与高品质生活需要相匹配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一方面,通过大力推动新消费,不断开拓新消费蓝海,从需求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供给体系跃迁;另一方面,在与投资相互作用中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使消费与投资、需求与供给同频共进,释放消费新动能和挖掘增长新支撑点。
积极挖掘消费新蓝海,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必然撬动产业结构升级支点,带动传统产业更新换代和不断发展壮大。很多传统消费领域,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下,传统消费场景更加丰富、传统消费形式更加多样、传统消费元素更加丰富,以汽车和家电等耐用消费品为例,传统消费场景下,汽车和家电仅仅能够满足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和需求,而随着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加载了智能化、网络化的汽车和家电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还能将消费者行为、偏好变化反馈给生产者,促进生产端产品与服务持续更新,在及时获取消费者信息的基础上不断完成产品与服务的持续迭代,这也使得传统行业在消费者更加多元化、定制化和个性化需求带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积极挖潜消费新蓝海,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得益于14亿人所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带来的丰富场景、多样化的需求,使得数字经济相关产业能够迈过盈利门槛并不断发展壮大。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127555亿元,其中,数字技术应用业增加值为55636亿元,占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比重最高,为43.6%。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含有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要素的新型消费也是“三新”的代表之一,新型消费不仅延伸了产业链也衍生了新的产业,促进了新业态、新模式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促进产品迭代升级创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今年将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把手机、平板、智能手表手环等消费品纳入到支持品类。一视同仁支持线上、线下渠道,不同所有制、不同注册地企业参与以旧换新。因此,面向消费需求,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引领性作用,通过植入更多的新型消费元素,更加注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更加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场景体验化等特色,挖掘潜在需求、培育新的需求,让更多具有特色的“潮品”进入消费者视野,不断丰富消费产品服务供给,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壮大。
不断激发消费活力、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继续夯实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不仅是扩大内需的关键之举,未来要将促消费与稳就业相结合、与增收入相结合、与提高投资收益相结合,高效统筹总供给和总需求,畅通国民经济大循环。
将促消费与稳就业相结合。将缓解结构性失业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推动教育体系改革紧密结合、与完善劳动就业制度相结合。虽然人口转型导致人口负增长时代到来,但我国蕴藏丰富的人力资本,未来要创造条件将巨大的人力资本优势转化为智力资本,才能有效对冲人口负增长冲击和促进人力资源高效利用。就目前而言,一要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模式和新业态,促进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以产业更新和经营主体扩容吸纳存量不断增高的青年大学毕业生等就业群体,实现青年就业与人力资本积累相互促进。二要创造条件为劳动力跨区域、跨行业和跨属性流动提供便利,充分挖掘青年劳动力流动红利。从理论和现实经验看,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实现收入提高和个人价值不断提升的重要路径,特别是青年就业群体流动性高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特征,要创造条件为青年就业减少流动障碍、降低流动摩擦,使就业搜寻过程与人力资本积累过程更加匹配。三要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产业、教育与科研系统紧密结合,将三者变革深度绑定,使产业瞄准前沿、教育紧随产业、科研超前发力,这是减少摩擦性失业和增强青年群体就业韧性的根本之策。
将促消费与增收入相结合。收入增长是消费不断增加的基础。由于消费取决于长期可持续性收入,显然只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增长才能将收入更多转化为消费,促进边际消费率不断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未来要将促消费和增收入紧密结合,特别是要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通过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实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通过上述举措逐步建立起收入增长和消费增长同步机制,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和愿消费。
将促消费与提高投资效益相结合。促进居民消费主要目的在于提升消费层级,将代表居民消费意愿、符合居民消费偏好和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产品和服务在促进消费专项行动中脱颖而出,有利于促消费中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促使企业在有竞争力和有市场的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不断提高投资效益。要坚持有进有退、有增有减、有保有压原则,对于落后产能、无效产能和僵尸企业要坚决淘汰。对于多数传统产业要通过植入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引入智能技术和绿色技术对其进行重组、改造,使其获得新生,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扩大服务消费。而对于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要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促进更多新技术、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紧随时代变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多元、个性的升级需求和高端需求。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经济增长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文链接:https://newpaper.dahe.cn/hnrb/html/2025-01/10/content_15_1715467.htm
(编辑:刘益建;审校:熊晨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