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指出,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与这些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够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其中最重要的体制机制障碍,就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滞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而且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需要。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必须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好,增强我们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底气。”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义、内涵和实践路径,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
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义
首先,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因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重大的理论创新,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其次,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发展新阶段要求、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只有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才能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因此,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第三,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依托的必然要求。市场不仅是要素交换的场所,也是经济活动不断得以拓展的战略空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并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通过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起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释放内需潜力,加快培育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扩大居民消费和提升消费层次,使建设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成为一个可持续的历史过程。
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
首先,要统一市场基础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居于首位的就是统一市场基础制度,也就是说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特别是实现产权保护、公平竞争、质量标准等制度的统一。
其次,要统一市场基础设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中明确了市场基础设施的内容和重要性。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健全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现代流通网络,不断优化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布局;推动国家物流枢纽网络建设,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数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和完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动交通运输设施跨区域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区域联通、安全高效的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市场信息交互渠道。统一产权交易信息发布机制,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联通。推动交易平台优化升级,深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落实和完善“管办分离”制度,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扩大到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各类公共资源,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流程电子化,积极破除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区域壁垒。
第三,要统一政府行为尺度。地方在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时,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要有明确规矩,不能各行其是;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着力强化反垄断,完善垄断行为认定法律规则,健全经营者集中分类分级反垄断审查制度;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清理废除妨碍依法平等准入和退出的规定做法,持续清理招标采购领域违反统一市场建设的规定和做法。
第四,要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健全统一市场监管规则,强化统一市场监管执法,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明确市场监管行政处罚裁量基准,一把尺子量到底。
第五,要统一要素资源市场。这涉及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和劳动力市场、加快发展统一的资本市场、加快培育统一的技术和数据市场、建立健全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等方面,促进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减少资源错配和闲置浪费。
“一开放”,就是持续扩大开放,实行对内对外开放联通,不搞封闭运行。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也就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反向推动国内大循环,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高效配置。
推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路径
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根本目的就是破除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卡点堵点痛点。当前主要的顽瘴痼疾是:一些地方还存在企业低价无序竞争乱象、政府采购招标乱象、地方招商引资乱象。这些“乱象”的突出表现就是“内卷式”竞争,既有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有政府之间的竞争,其根本原因是各类企业和各级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大意义和强大国内市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作用。《建议》指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就为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实践问题,是夯实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外部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做强国内大循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经济循环体系,以国内循环的稳定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因此,必须将“五统一、一开放”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其次,要加强保障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立法工作,将全面依法治国更精准地落实到位,着力补齐法规制度短板。修改完善招标投标法、价格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制度标准的刚性约束。持续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健全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财税体制、统计核算制度和信用体系。
最后,要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真正实现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全过程的一致性,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统一。具体到实践环节,就是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建立健全质量分级制度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升级,加强全供应链、全产业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推动主要消费品质量标准与国际接轨;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优化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进行监管和追踪,同时加强标准必要专利国际化建设,积极参与并推动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形成;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围绕住房、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此外,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着力纠治政绩观偏差。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完善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和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为抓手,促进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追求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传统”政绩观,形成高质量、可持续、安全持久的新政绩观,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市场多元化和内外贸一体化,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经济秩序。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链接:https://zjrb.zjol.com.cn/html/2025-11/10/content_3864931.htm?div=-1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