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大战略任务,要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十五五”时期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积极应对世界百年变局的战略之举
“十五五”时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时期。在加速演进过程中,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既面临重要战略机遇,也存在风险和挑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十五五”时期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是抢抓战略机遇、有效应对风险挑战、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环境不确定性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十五五”时期我国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用数智化、绿色化、高端化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制造业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国家,基本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业化,我国具备了在“十五五”时期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的基础,将紧紧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
另一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需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时期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上抓紧攻关,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积极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
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十四五”时期,我国新质生产力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壮大,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日益显现。例如,2025年,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首次跃升至第10位,比2020年上升4位,在全球中等收入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地位,百强创新集群数量位列全球第一;2021—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9.2%,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8.4%;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三新”经济增加值2024年占GDP比重达18.01%,比2020年提高0.93个百分点。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要求“十五五”期间必须进一步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方面,加快推进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效承载新质生产力发展。这要求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另一方面,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要求一体化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改革。“十四五”时期,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内需、巩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方面实现了新突破。2021—2024年,内需对经济增长平均贡献率达86.4%,其中最终消费支出平均贡献率为56.2%,比“十三五”时期提高8.6个百分点。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纵深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质量稳步提升。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期间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这意味着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以新需求引领新供给,促进消费和投资、供给和需求良性互动,从而增强国内大循环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有效把握扩大内需这个重要战略基点。
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形成新发展格局,要求“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尤其是要将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投资于人”的基本内涵在于围绕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而进行资源配置,将资金资源更多地投向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人的发展机会与能力培养、民生保障等方面。“投资于人”既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关于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根本立场、强化宏观经济政策的民生导向的内在要求,也是增加人力资本投入、以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以“投资于人”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扭转长期以来“重视物质资本不重视人力资本”的分配导向。“十五五”期间有必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大幅提高基础研发经费占研发经费比例,以有利于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熊晨玮、刘益建;审校:张佶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