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专题
裴长洪: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8-03-21

调整字号:

  2018年3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网刊登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的文章——从实践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认识。全文如下:

裴长洪: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8年3月16日 作者:裴长洪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原文标题:从实践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认识

  【核心提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和大量事实诠释了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并总结了一些规律性认识,是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文献,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如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五大新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等。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用翔实的数据和大量事实诠释了亿万人民的伟大实践,并总结了一些规律性认识,是研究和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文献,从中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认识。

  依靠党的领导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

  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基本实践,我国每年都会召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7年7月还召开了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作用提到历史的新高度,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西方经济学也讲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最典型的是凯恩斯经济学,与其相对立的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什么还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因为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是一定意义上的财政主体和利益实体,都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目标要实现,加上我国现有的生产企业和金融企业,不仅有多种所有制形式,而且国有企业还分别隶属不同层级的政府,因此不仅会发生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而且会把中央政府逼到最后贷款人的地步,从而发生政府干预失效或成效不明显的现象。只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才能够站在全体人民利益和经济整体利益的高度,以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党严明的组织纪律为保障,统筹全局、协调各方,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事实上,西方国家的政府干预,由于政党博弈,也往往是失效的,甚至在国会辩论中无疾而终。但他们始终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而且往往给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反攻倒算”留下把柄。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这个世界性的难题才得到了解决。因此,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也是区别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主动降低经济增长预期目标推动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

  要实现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首先要主动把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降下来,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换挡。近两三年,中央政府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目标均主动降低到6.5%左右,这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不少人希望把经济增速预期提高一些,但这不符合经济规律。多数研究机构认为,现阶段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是6%—7%。所谓潜在经济增长率也是西方经济学的概念,它主要是指在资本可以得到预期回报情况下的经济增长率,这在我国的应用是有局限的。首先,我国有明显的生态环境的严峻约束,而潜在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并没有考虑这一点;其次,由于体制机制原因,资源配置的扭曲现象在我国依然存在,国有企业包括民营企业都有可能不考虑资本回报而追求产出,形成无效供给和经济泡沫。这也是计算潜在经济增长率时难以考虑进去的。因此,需要中央政府明确释放经济减速的信号,才能避免经济增长“硬着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深刻含义,从而腾挪出更大的空间,安排出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用于转向高质量发展,才能引导各级政府用更大的精力和更大的智慧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对全面深化改革紧抓不放把改革落到实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些改革内容被分解为300多项具体改革方案、1500多项举措,形成改革的主体框架和“四梁八柱”。但这么多改革措施,究竟什么是主要矛盾,抓住哪个“牛鼻子”才能纲举目张?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提出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解决目前我国供给体系滞后于需求结构的主要矛盾问题。国务院工作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抓住了主要矛盾,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性关键领域的改革和财税领域的改革。

  在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也存在认识规律和寻找突破口的问题。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对5年来国务院工作做了很好的总结,实际上也是对这项改革任务的规律性认识。近三年来,国务院反复部署并不断深化“三去一降一补”和“放管服”的改革措施,紧抓不放。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国务院对全面深化改革这项任务紧抓不放,体现了工作作风的转变,把改革落到了实处。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创新型国家建设

  实现创新驱动需要认识和追踪世界先进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现状与前景。五年来,国务院工作紧紧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努力追踪世界先进技术和产业前沿,大力推广“互联网+”,持续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及时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发展工业互联网。一系列战略措施使我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化中走在了世界先进行列,我国的电子商务和电子支付在世界上领先于其他各国,充分体现了中国党和政府是英明、睿智和具有科学决策能力的领导集体。

  实现创新驱动不仅需要先进的科研队伍、逼近前沿的科研项目和任务,以及预期的成果,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行动。国务院前几年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计划,并部署了具体措施。这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有人提出疑问,普通老百姓、刚毕业的大学生怎么创业、创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群众的实践创造和新鲜经验,提出了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的规律性认识。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是指这样一种经济模式和商业模式:较少依靠对生产条件的占有,更多依靠人力资本;不完全依靠线下交易,而是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要素分配不主要向物质资本倾斜,而是向人力资本倾斜。例如,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移动应用程序APP的制作、数据信息的收集与生产、快递业务等。这不仅解决了大众参与创新的问题,而且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岗位。

  创新宏观调控体系坚持既利当前更惠长远

  五年来,国务院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体系。确立了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式,加强了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明确强调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环境改善,就集中精力促改革、调结构、添动力。采取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这种宏观调控理念和方法是中国的独创,在世界各国中具有首创意义。西方经济学的宏观调控只针对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三项指标,政策工具一般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中国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这一组关系经济与社会、短期与长远,兼顾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完整指标体系,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因此,这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显著特征。

  探索精准扶贫道路决胜全面脱贫目标

  扶贫是世界性的课题,也是联合国“千年计划”的内容。许多发展中国家为此付出了长久努力,但只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敢于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脱贫的目标,这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宏伟的目标。不仅目标宏伟,而且扶贫实践也非常丰富。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实践逐渐从一般性扶贫发展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从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转向独自创造符合本土国情、民情的经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近几年的扶贫经验,提出深入推进产业、教育、健康、生态扶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等规律性认识。这些认识在世界银行专家总结发展中国家脱贫经验的报告中是难以看到的。中国的精准扶贫的提法和理念以及它的实践经验,是对发展中国家扶贫事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巨大贡献,因此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原文见中国社会科学网2018年3月16日)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高质量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cssn.cn/jjx/jjx_gd/201803/t20180316_3878703.shtml

  (编稿:李彦伟 审校:王砚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