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3年第2期

2023-03-23

调整字号:

1.明中叶米银双元核算下省级粮料再分派探析

……………………………………………………申斌

内容提要:明代省级官府负有将中央各部下达的财政任务分配给下属府州县的责任。随着财政运作中白银使用的扩大,在米银双元核算基准下,省级税粮、物料的再分派核算呈现出从坐定仓口到通融分派的变化趋势,打破了税粮项目、府县区划及坐派年度界限,出现了以银为基准、全省统一核算分派的“一条鞭例”。这不仅扩大了省级财政运作的自主空间,构成晚明省级官府与中央各部间所掌握财政核算信息差异的一个原因,而且强化了省这一层级在财政管理上的地位。

关键词:明代  白银  核算  一条鞭法  财政管理体制

[作者简介]申斌,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研究员,广州,510635,邮箱:shenbin03@163.com

 

2.知识、册籍、组织:19世纪60年代苏南田赋征收体系的重建

……………………………………………………赵思渊

内容提要:经过一条鞭法之后的一系列赋役改革,清代前期苏南地区形成了总书、图差、里书构成的三级税粮催征体系。这一组织体系负责编纂赋役册籍,掌握有关赋役制度的知识,实际上主导着州县层级的田赋征收。这种制度运行成为地方政治的核心议题,也蕴含着一系列社会矛盾。太平天国运动中,战争造成了税粮催征体系的人员死亡与册籍流散,也刺激了社会矛盾的爆发,苏南的税粮催征组织陷入瘫痪。太平天国战后,李鸿章、冯桂芬等人推动减赋,随后丁日昌主政期间,着力于恢复地方社会秩序。这一过程中,税粮催征体系日渐活跃,重建赋役册籍,重新吸纳战前的赋役制度知识,成为这一时期地方政治的特征。由税粮催征体系引发的社会矛盾也重新成为地方政治的议题。

关键词:赋役制度  减赋  太平天国  社会秩序  赋税包揽

[作者简介]赵思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上海,200240,邮箱:titaner@sjtu.edu.cn

 

3.清代思想史上的私有产权议题:以限田论争为切入点

……………………………………………………赖骏楠

内容提要:清前中期学界有关限田的论争是观察清代产权观念的重要窗口。清前期限田派在规范性论辩上占据优势,他们充分利用儒家的王道、仁政、三代之治等语汇和思想资源来支持自身,并将井田界定为“理”的外王呈现。但因与清代的产权和市场实践及基层治理现实相悖,限田论在实用性论辩上面临较大困难。清前期反限田派将私有产权和贫富分化归结为“情”,从而为其主张获得理学世界观中的规范性落脚点。由于顺应清代实际情况,反限田派的实用性论辩较为成功。清中期皇权以文字狱等手段,多次介入限田论争,并残酷打压部分限田论者。政治上的不利局面,并未阻止清中期限田派坚持信念,且部分限田主张能结合宗族等社会现实,提出变通方案。逐渐占据论争上风的反限田派,在清中期继续完善自身的规范性论辩,尤其是以今文经学推翻了清代主流儒学中的复古史观,解构了以三代之治作为评价一切制度之标准和改革目标的意义,从而为彻底放弃限田企图、尊重现有产权秩序提供了正当性空间。清代经济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复杂作用方式、儒家思想在应对帝制中国各时代治理问题上的潜力等议题,均值得学界严肃对待。

关键词:产权  限田  皇权  儒家

[作者简介]赖骏楠,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上海,200438

 

4.宋明时期货币分区流通的形成与运行机制比较——以四川、北边为例

……………………………………………………邱永志  严诗威

内容提要:宋明两代均形成了多元货币分区行用的格局,两宋在中央政府主导调控下先后形成了四川、西北以及江北等特殊货币区;除北边货币区外,明代国家在货币制度长期缺失下主要由市场主导衍生出“行钱之地”“非行钱之地”“行银之地”等货币区。宋明货币区的衍生与运行机制存在重要差异,以四川、北边为例可得以说明。在四川地区,宋朝为建立货币缓冲地带、掠夺川地财富,依靠政策将四川由铜铁兼行区转变为铁钱区;明朝在四川则形成了以“茴银”为主的多元实物货币区,背后更多的是市场力量所致。在北方边境地区,面对巨量军事需求,宋明两朝虽然都通过投放大量货币形成特殊货币区,但维系与运行的机制存在重要差异。宋朝在西北地区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与信用制度维持本地铸行的铁钱的信用,并将铁钱嵌入区域内外的货币信用体系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循环机制;明朝在北方边镇地区并没有形成内部稳定的货币循环机制与信用机制,而是通过单向而持续的外部白银注入来维持白银和多元实物货币分层行用的格局。宋明货币分区运行机制的差异折射出宋明王朝社会经济运作理念与运行方式的差异。

关键词:宋代  明代  货币区  四川  北边

[作者简介]邱永志,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所教授,昆明,650091,邮箱:qiuyongzhi0008@163.com。严诗威,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13

 

5.近代天津拨码制度研究

……………………………………………………荣晓峰

内容提要:拨码制度是近代天津具有地方特色的转账结算与信用票据制度,光绪初年开始通行于天津钱业。拨码制度建立在天津钱业的“川换”和“靠家”关系基础上,在由津帮大银号和钱业公会构建的支付协同体内运行。拨码具有转账支付、债务清结、同业拆借、短期借贷和票据清算等多种功能,其功能和特征处于动态演变之中。拨码制度是天津钱业赖以生存的基础,银号在便利账目清算的同时,借以扩张信用和提升资金筹集能力。庚子事变后天津爆发的“贴水风潮”实际是由拨码贬值引发,拨码制度经历短暂废止后得以恢复,但整体由盛转衰。志成银号倒闭拖欠拨码债务严重损害了拨码信用,伪拨码则进一步加深了拨码信用危机。拨码余额的清算经历了现银、外国银行“竖番纸”和银钱业合组公库公单的发展历程,反映出钱业、外商银行和华商银行在不同时期的势力消长。日军占领天津后实施金融统制政策,拨码制度被强力废止。拨码制度是近代中国信用票据和虚银两制度结合发展的产物,体现出金融票据演化的复杂性特征,也为考察传统金融机构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

关键词:拨码制度  转账结算  信用票据  虚银两制度

[作者简介]荣晓峰,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副教授、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副研究员,太原,030006,邮箱:rongxf@163.com

 

6.金融渗透与国家能力:北海银行的经验

……………………………………………………魏建

内容提要:国家能力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其中渗透能力十分关键,缺少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国家能力的其他方面就失去了根基。山东根据地北海银行的金融渗透过程提供了一个以渗透支持政权发展的典范。北海银行以稳定的币值先后战胜竞争货币,从辅币成为山东根据地的法定币,同时通过贷款成功向社会基层扎根。辐射效应和扎根效应共同诠释了金融渗透的过程,也为理解国家能力的微观生成机制提供了一个鲜活案例,充分说明只有与人民利益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渗透,才能成功将国家能力扎根于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由此形成的国家能力才是强大和可持续的。

关键词:国家能力  金融渗透  北海银行  辐射效应  扎根效应

[作者简介]魏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山东大学中泰证券金融研究院特聘教授,济南,250001,邮箱weijian@sdu.edu.cn

 

7.明中叶闽中官征盐策略及其演变

……………………………………………………叶锦花

内容提要:正德四年(1509)之前闽中本色盐课制度在国家层面维持不变,而地方盐官征盐的策略则有多次调整。为解决制盐技术改进带来的食盐生产力提高,濒海人群矛盾加剧,以及盐场职役吞并、挪移盐课代办费等问题,福建官府先是改变向所有灶户征盐的操作,将灶户分为附海、依山两类,令前者为后者代纳盐课,再是由运司以收银发商购盐的方式完成征盐任务。闽中征盐策略如此灵活变通,与盐政运作方式、朝廷监督地方盐政技术手段有限等因素给予地方较大的征盐空间密切相关,也是福建相关官府在不影响利用盐课满足国家财政需求的前提下,面对盐政运作具体问题采取的具有针对性的调整。考察官征盐策略,有助于深入掌握盐场的盐政运作及其演变逻辑,进一步厘清依山灶户、附海灶户等盐政基本概念,加深对明代盐场社会变迁的认识。

关键词:明中叶  官征盐  盐课  制度运作  策略

[作者简介]叶锦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研究中心教授,珠海,519087,邮箱:yejinhua320@163.com

 

8.清代两浙盐区帑盐制的生财模式和利润流向

……………………………………………………李幸

内容提要:雍正五年(1727),时任浙江巡抚兼管盐政的李卫提出在两浙盐区发帑收盐,即用官帑将灶户多产的余盐尽数收买,再发给提标营武弁经理或售与帑商行销。此法先在松江府实行,后陆续扩展到温州、台州、定海等地,是为帑盐制。帑盐制开办伊始所用的收盐帑本,是两浙实行火耗归公后留存在地方的盐臣笔帖士项下的8万两公项银。李卫等地方官员将这笔耗羡归公后透明化了的经费投资到盐业领域,利用帑盐制的多种运作方式获取利润。这些帑盐盈余银后被用作政府机构的运营公费和地方工程的建设款项。到了乾隆年间,大量盈余银被提解到中央户部银库,为帑盐制的式微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清代  帑盐制  李卫  两浙盐区

[作者简介]李幸,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杭州,310058,邮箱:lixing21821@163.com

 

9.近代小型商号低成本服务的商业模式——以赣州义和祥为中心

……………………………………………………王国晋

内容提要:义和祥账簿记录了晚清民国时期一家小型钟表商号的经营细节。本文通过对商业凭证、商业信函的解读与账目的计算,以及田野调查等方式,对义和祥的商业模式进行细致的分析。19世纪晚期,钟表、照相等洋货从沿海向内地不断渗透,在内地城市形成了不同规模的消费市场。沿海商人携技术而来,凭借传统家庭关系组建“家庭企业”,通过商业合作吸纳社会资金、建立购销渠道,并以赊账率较低的销售方式和具有复式特色的簿记体系为基础,保障商号的盈利与维持现金流。这种深度依赖商业合作的“低成本服务模式”,是小型商号参与洋货消费市场的基本模式。义和祥的经营实践表明,传统商业模式足以容纳机械时代洋货的流通。

关键词:账簿  钟表  照相  小型商号  商业模式

[作者简介]王国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40,邮箱:w1433353942@163.com

 

10.近代东北地区镇级市场中定期市与常市的分布及其影响

……………………………………………………王大任

内容提要:近代东北地区由定期市和常市共同构成了其基层市场网络。尽管定期市在东北南部部分地区较为活跃,但是东北大部分地区镇级市场却是以常市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该地区交易周期呈现出较强季节性,农民更倾向于与商铺之间建立直接而固定的交易关系,因而导致定期市中集期的影响力相对十分微弱。很多定期市在农产品上市的活跃期改为常市交易,也有一些市场中出现了定期集市和常市并存、定期市职能特化为固定几种商品交易的情况。另外,与关内的定期市市场网络截然不同,集期对近代东北乡村市场共同体结构基本没有影响。该地区市场网络并非如关内华北地区那样,在不同集期的影响下形成社会关系网状交织的市场共同体结构,而是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更趋向于是由当地农民与店铺之间的人情交易网络和依托大车运输体系的信息交流网络共同组成。

关键词:东北  市场  定期市  常市  市场共同体

[作者简介]王大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102,邮箱:wangdr@cass.org.cn

 

11.新中国初期代耕制度与农民负担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吴明晏

内容提要:代耕制早在中央苏区时期就开始实行,到1949年前形成了多种形式,包括拨工制、包工制、包耕制、工票制等。1949年后,工票制因其在调配用工质量和用工时段方面的突出成效,迅速取代包耕制成为代耕的主要方式。工票制相比其他代耕方式虽更便利,但也更细密复杂,曲周县在尚未详细掌握土地与劳畜力数量的情况下仓促实施工票制,加重了农民负担。研究发现,曲周县农民负担偏高的主要原因是政策规定的用工折米数偏低、用工需求统计不实、未落实用工计算相关规定、享受代耕的人员范围扩大等。国家对于工票制本身的调整虽然使村内农民负担趋于合理,但无法解决区域农民负担不均的问题。齐工征粮作为一项独立的政策机制,能够在县域内调剂代耕粮,均衡全县农民负担,优化并维持工票制。

关键词:代耕  工票制  齐工征粮  农民负担

[作者简介]吴眀晏,河北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保定,071002,邮箱:248463752@qq.com

 

12.经济体制转型中的小三线企业与原建设地区关系演变——以安徽为例

……………………………………………………张胜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小三线进入调整阶段。至1986年前后,安徽省决定将大部分小三线企业调迁至城市。随着调迁工作的推进,企业与地方基层政府、当地村民在协商补偿问题中发生分歧,甚至产生情绪与行为的对立。面对双方矛盾,企业所在县级政府既是地方利益代表者,又扮演了协调者的角色。安徽省针对小三线调迁工作渐次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指导,在主管部门、接收城市、企业所在地区(市)的协调下,企业与所在县各级政府逐渐达成搬迁协议,厂、地矛盾基本解决。调迁后,小三线企业移交大量资产给原建设地区,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建设。

关键词:小三线企业  调整搬迁  后小三线时代  安徽

[作者简介]张胜,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201620

 

13.傅筑夫对经济史学科的探索及其独特贡献

……………………………………………………赵德馨

内容提要:傅筑夫从读大学预科时起,学习兴趣从理科转到文科中的国学、文学、哲学,再转向社会科学,在而立之年确定以中国经济史学为志业,先博而后专。他是中国最早在大学讲授经济史学课程的教授之一,也是现代型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奠基者之一。他治中国经济史,从殷商到近代;治欧洲经济史,从罗马帝国的经济到工业革命的完成,可谓博通古今,学贯中西。他在中西比较中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经济就走上了一条与欧洲不同的发展道路。他的论著覆盖经济史学科体系中的几个主要分支学科。他的观点自成一家。这种情况,在他们那一代经济史学人中是少有的。

关键词:傅筑夫  经济史学科  中国经济史  欧洲经济史

[作者简介]赵德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武汉,430073,邮箱:dxzhao@zuel.edu.cn

 

14.首届“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与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一苇、沈博

[作者简介]李一苇,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邮编:100836。沈博,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邮编:1008362022123日,首届“中国经济史研究:前沿与趋势”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行。本届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体制改革研究室、《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和中国经济史学会近代史分会联合承办。十四位资深学者应邀出席研讨会并作专题报告,来自海内外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在线与会,共同围绕经济史研究前沿的理论和方法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