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史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目录及内容提要2023年第4期

2023-07-28

调整字号:

1.19世纪70年代在华外商保险企业

……………………………………………………杜恂诚

内容提要:19世纪70年代是外商在华保险企业十分活跃的时期。这些保险公司由著名的洋行主持或代理,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紧密关联。保险公司的投资人和投保人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合的。在组织上,一些保险公司由3年、5年的临时组织转化重组为永久组织,数量最为庞大的则是代理行。保险业务覆盖了水险、火险、意外险、人寿险等各个险种,并以再保险方式分解风险。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分配有向投保人倾斜的趋势,保险费率和分配规则趋于全行业的大致平衡。由于保险公司的规模一般都不是很大,保本线之下的出价不能持久,同时,基本的客户群是由投资人锁定的,所以,虽然市场竞争激烈且还没有行业协会的协调,但当时的外商保险企业大体上还能获利。

关键词:19世纪70年代、在华外商、保险企业

[作者简介]杜恂诚,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上海,200433,邮箱:13918016639@163.com。

 

2.唐代手实制度新探

……………………………………………………张恒

内容提要:秦汉以来成年男子上报年龄信息的传统,是唐代手实制度的主要来源。唐代手实,是籍帐体系中的基础性文书。唐代多数时期一年一次的团貌,须将结果及时登载于手实之上;计帐与户籍的攒造,也需要以手实为基础;唐前期的府兵亦依据手实一年一简点。手实只有一年一造,才能为唐王朝计帐、户籍的攒造以及府兵的简点提供及时且准确的信息。受中唐以来籍帐制度和文书制度变化的影响,唐前期的牒文逐渐变为唐中后期的帖文和状文,手实的某些功能也被户帖或户状所取代。北宋、金及西夏各个时期内,虽然登载内容和信息载体等方面各有差异,但手实制度实质上仍在间续推行。这种关乎民户信息的统计与上报制度,在中国古代存续已久,它是官府开展赋役征派与人口管控的基础,同时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唐代、手实、出土文献、户帖、演变

[作者简介]张恒,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济南,250100,邮箱:zhangheng335@163.com。

 

3.漕库之滥觞:明嘉隆间漕船料银与漕运衙门的财政管理

……………………………………………………张叶

内容提要:明代实行漕运之后,以清江造船厂的船料供应为核心,大量财赋资源在淮安集中。成化时期船料开始折征,白银形态的漕运经费也解运至漕运衙门,寄存于淮安府库。嘉靖中后期,漕船料银逋负严重,挪借度日,漕运衙门库藏空虚。面对抗倭军饷筹措与漕司职掌失效的双重困境,漕抚郑晓提出了在淮安另盖漕库的计划,希冀将漕运钱粮与地方税银分别管理。嘉靖末至万历初年,在户部清查并提解钱粮的同时,漕库亦经常截留中央财政收入,逐渐实现独立运转。随着漕运钱粮从临时“扣寄”于淮库到固定“积贮”于漕库,通过规范征解、支领等环节的运作流程和册籍管理,清理政府内部不同系统的财政关系,漕运衙门的财政管理走向专门化、经制化。漕运衙门的钱粮调配介于中央财政与各级官府、行政机构与漕运卫所之间,随漕运的实际支用需求,而产生对中央财政收入的存留和支销,因此构成了国家财政资源调拨体制的特殊环节。

关键词:漕库、漕运衙门、漕船料银、郑晓、明代财政

[作者简介]张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助理研究员,天津,300350,邮箱:zhye23@yeah.net。

 

4.过堰之困:明中叶以降东南山区的灌溉与航运之争

……………………………………………………郑俊华

内容提要:明中叶以降东南山区地域开发所带来的商业发展,使河流的航运价值得到凸显,这不可避免地会与山区大量截流灌溉的堰坝水利工程发生冲突。为了解决船筏过堰问题,协调农商之间的灌溉、航运纠纷,地方逐渐形成了夏秋闭堰、冬春开堰的开闭堰制度,以及向过往商贩征收过堰费的制度。这两项制度的确立,表明农商双方在过堰问题上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区域自然、社会环境的变动,围绕船筏过堰产生的纠纷并未完全消失。对此,地方官通常在仍循往例的行事原则下,在原有的制度框架内进行处理或微调,而非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在工程技术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地方社会很难从根源上摆脱过堰问题之困境。

关键词:东南山区、灌溉、航运、纠纷

[作者简介]郑俊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讲师,武汉,430074,邮箱:tangsong1024@126.com。

 

5.明清时期南粮与北漕供应体制的关系及其变化

……………………………………………………阮宝玉

内容提要:永乐北迁之后,洪武时期供应京师的漕粮重新分配,形成了运往北京的北漕和运往南京的南粮两个系统。北漕渐以军运为主,南粮仍为民运,两者分征分解。随着明中叶之后南粮北折愈演愈烈和南京运军行粮支领方式的改变,南粮与北漕开始合征,原本负责解运的南粮粮长和北漕粮长之运役合并,南粮考成亦并入北漕体系,运费实现定额化。清代废除明代南京留都地位后,南粮转变为地方兵饷和漕运运费,在延续明代南粮与北漕合征趋势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赋役货币化进程,是明清赋役改革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面相。

关键词:两京制、洪武体制、赋役条鞭、南粮

[作者简介]阮宝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金华,321004。

 

6.晚清厘金的奏报与收支数量辨正——以江苏、浙江为中心

……………………………………………………熊昌锟

内容提要:厘金最初是清政府应对国内军事危机的筹饷举措。有赖于各省厘金的征解,晚清严重的军事、财政困局才得到暂时纾解,并为恢复战后社会、经济秩序提供了税收保障。既有研究关于全国和各省厘金收支数量,主要参考罗玉东根据档案抄件整理的数据,但罗著中的厘金数据及种类均存在一定的缺失、错漏。厘金征收始自江苏,江苏、浙江两省厘金收数巨大,也是上缴中央及协济他省最多的两个省份。本文根据原始档案对江苏、浙江两省厘金的征收过程以及收支数量作出补充与修正,并对厘金的奏报和算法问题进行解释说明。

关键词:清代、江苏、厘金、征收、收支原数

[作者简介]熊昌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100836,邮箱:xckhistory@163.com。

 

7.近代武汉棉业的贸易与发展(1893—1937)

……………………………………………………刁莉、唐倩

内容提要:清末民初,随着汉口镇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武汉与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武汉棉业贸易格局在外力冲击下开始重塑。早期工业化的推进使武汉地区棉业从生产到销售环节发生了系列变革,在进行技术改良创新后,棉业在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供求体系、在近代武汉地区呈现了早期工业化之后的本土化升级,由原始的乡村纺纱织布一体变为了城乡市场供需双向驱动的精细分工,即乡村植棉、城市纺纱、乡村织布的专业化分工格局。乡村土布利用机纱改良升级,进一步拓宽了销售市场。在武汉棉业的发展过程中,地理位置、本土商人、原料和技术的革新发挥了巨大作用。近代武汉棉业本土化改良后,还形成了早期的产业链。武汉位于长江内航中心,对于近代市场的内贸起着非常重要的“二传手”作用,是新旧事物的交接与汇合之处。通过对棉纺织这一产业的分析,可以看到在洋货贸易的冲击下,武汉作为一个近代次商业中心和内陆航运枢纽,拥有着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城乡供需双向驱动、棉业贸易、棉业发展

[作者简介]刁莉,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武汉,430072,邮箱:fxyd39@126.com。唐倩,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武汉,430072。

 

8.试论近代保定经营式农场的经营与变迁(1930—1946)

……………………………………………………吴天彪、隋福民

内容提要:本文利用第一、二次“无锡、保定农村调查”资料中的保定农户数据,说明了保定经营式农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萎缩之状态。我们通过计算成本和收益,认为保定经营式农场的雇工经营是有利可图的,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保定经营式农场在数量和总规模占比上均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是:农场通过买、典、租等方式增加农地的可行性较低、建设经营式农场的机会成本较高、家庭小农场(小农户)的稳固性和竞争性,以及农场主的分家析产等。保定作为华北平原的一个典型城市,其农村地区经营式农场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华北农村发展乃至中国农村发展的复杂性,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艰巨性以及独特性。

关键词:近代、保定、经营式农场、经营、变迁

[作者简介]吴天彪,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厦门,361005,邮箱:tianbiao518@163.com。隋福民,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100836,邮箱:suifumin@126.com。

 

9.政绩、工分与农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农药施用

……………………………………………………张连辉

内容提要:通过专业化组织施用农药,有利于提高农药施用效率和保证用药安全,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政府将建立稳定的基层专业化施药组织作为保证施药安全与效率的重要措施进行推广。农业集体化生产理应更有利于推进施药专业化,但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很多生产队的施药组织却长期不稳定。农村基本核算单位的频繁变动、平均主义收入分配方式、运动式防治方式、重产出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偏低的施药工分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施药组织的稳定性。其中,重产出的政绩考核体系和偏低的施药工分应是关键原因。本研究表明,将技术性和危险性纳入分析后,劳动项目报酬设定或预设的合理性,会影响到生产队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及其生态环境表现。从农药污染防治角度来看,建立在评工记分基础上的收入分配和生产管理制度,总体上具有非环境友好特征。群众性施药组织的稳定性何以会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得到增强,尚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生产队、农药、专业化防治、工分、政绩

[作者简介]张连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研究中心教授,武汉,430073,邮箱:zlhhorse@163.com。

 

10.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探索历程

……………………………………………………赵诺、刘照峰

内容提要:调整农业生产责任制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具有突破意义的大事。山东省委改革起初对责任制限制较严,但部分改变了运动式管理的思路。1979年秋季后,山东省委根据中央方针变化做出调整,默认贫困地区“分地”做法,避开包产到户争议,抓住“生产责任制”这个政策交集,允许各地市选择不同形式的责任制。其间,山东省委对中央政策采取跟从态度,在农村改革上表态不多,继续让各地市在生产责任制上“因地制宜”,在具体增产增收问题上予以支持,取得较好实效,但未充分回应干部群众呼声。直至中央态度明确,山东省委开始积极推广以包产、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1982年下半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山东省内迅速扩展,至1983年春实现整体转轨。山东省农业生产责任制改革,是农村改革进程中中央与地方双向互动的生动例证,也是此时期改革常态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山东省、农村改革、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者简介]赵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北京,100871。刘照峰,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1。

 

11.名与实:明季中西贸易中的记账货币与银两

……………………………………………………李庆

内容提要:明成化、弘治以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白银货币化现象,以日本白银和美洲白银为主的海外白银在明末开始大量流入中国。与此相伴随,“克鲁扎多”(cruzado)等西文货币名也频繁见诸文献,用以描述中西贸易的规模或白银的流通数量。但这些西方货币大多未用于晚明的东亚海贸,而是一种记账货币,以往研究将其与白银“两”(tael)转换时,多有不妥之处。明季西文文献中的称量货币单位“银两”,在多数情况下并非以往学界所认为的中国银两,而是指日本银两。在中国澳门和日本长崎等重要的东亚海港,日本白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基准货币”的性质,存在从“索玛银”(soma silver)到“士回德银”(schuijt silver)的历史转变,还引起了记账货币价值的相应变化。

关键词:晚明、中国、白银货币、日本白银、美洲白银

[作者简介]李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暨明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南京,210023,邮箱:adamleehistoria@foxmail.com。

 

12.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对华贸易——以首航活动为中心的考察

……………………………………………………刘俊豪

内容提要:瑞典东印度公司在18世纪中后期进行了以广州市场为中心的洲际跨洋贸易。瑞典商船每次于冬季携带铁、铜和木材等货物从哥德堡港出发,先航行至西班牙加的斯港,通过交易获得一部分西班牙银元。同时,由于瑞典商船所载的出口货物价值不足以大量购买中国茶叶等商品,瑞典人又以信贷方式通过佛兰德商人在加的斯赊借到另一笔银元,而后才驶向东方进行贸易。可以看出,瑞典东印度公司经营的是以哥德堡为起点、加的斯为中转、最后在广州进口中国商品的三方贸易,中途在加的斯停留是其对华贸易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瑞典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活动可以被视为铁—银—茶的交换过程。

关键词:瑞典东印度公司、三方贸易、广州市场、西班牙银元、18世纪

[作者简介]刘俊豪,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研究生,厦门,361005,邮箱:liujunhao@stu.xmu.edu.cn。

 

13.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2023年度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研讨会综述

……………………………………………………吕长全

[作者简介]吕长全,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山西省晋商学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助理研究员,太原,030031。2023年3月25—26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经济史研究中心、山西大学晋商学研究所、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金融研究院、《产业与科技史》编辑部共同承办的“2023年度中国现代经济史学科研究动态及前沿问题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相关论题展开热烈讨论。